讀書時文言文學多了,感覺十分拗口,難道古人平時就這麼說話?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國古代有一套獨特的書寫藝術,與平時日常用語區分開來,說的和寫的完全不同,此法有利有弊,不過形成的原因還是無奈居多,這才造就了我國獨特的古代文學藝術。
古人的普通話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發音方面,詞彙的組成和含義也有很大的差別,如果現代人穿越到古代,不僅會變成文盲,連最基本的交流都很難做到。語言表達是為了交流,所以一般平白直敘,主謂賓語搭配於現在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這也是語言影響意識形態的核心。
到了書寫的時候就發現出了問題,因為古代並沒有紙,所以文字只能記錄在龜殼、竹簡、木牘之上,而且文字筆畫特別多,最開始的時候是用刻刀雕刻上去的,一天也寫不了多少字,我們可以按照現代人的口語方式來寫作試一下,字數會變得很多,在古代寫這麼多字是要把人累吐血的,所以古人寫作的時候能省則省,逐漸也就形成了一套專門寫作用的文言體系。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春秋》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而現在近中國近代史就輕鬆弄個百萬字,其中差距可見一斑。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會文言文也要說話交流,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
先秦兩漢時期白話文著作留下來的非常少,我們無從對比,唐朝時期開始文白參半就開始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民間識字率提高,紙張筆墨生產成本降低,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長,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文言文,所以白話文開始逐步走進文學作品之中。明清時期的話本小說裡面的文字就已經比較白了,現代人讀起來也沒有多大問題,文字內容多少經過一些修飾,與當時的普通話差別並不算大了。
我們讀魯迅的作品會發現,很多語句非常難讀,不過魯迅寫文章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基本與語言交流一致,不過沒有遵從千古以來固定的行文模式,而現在與魯迅的時候文化概念也有差別,所以我們鼓起來覺得也快和文言文差不多了,我們還要感謝文言文的寫作模式,現代人還可以追尋主線分析古人的文字含義,再看看英國人,不少古籍都已經讀不明白了。也許千百年後人讀我們現在的文字也會生出在讀天書的感覺,白話文記載真的沒有文言文這種傳承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