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傲拒絕英國一提議,多年之後,邱吉爾怒罵:這是自甘墮落!

2020-12-23 騰訊網

自從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後,少了對手的美國就一直穩穩佔據著世界霸主的地位,幾乎沒有國家能夠撼動它的地位,哪怕是曾經的老牌強國——英、法兩國,如今都唯美國馬首是瞻。可是在上個世紀,曾經有兩個機會擺在英、法兩國面前,如果兩國捉住了這兩次機會,那麼說不定美國在這個世界就會多出一個對手,兩國也不至於如今這麼落魄,這兩次機會就是著名的——英法合併方案。

恐怕沒有人能夠想到英國和法國,這對曾經相殺上百年的國家,在上個世紀曾有兩次機會差點合併,而且非常有趣的是,其中第一次是英國主動要求合併,第二次則是法國主動要求合併,從事情發展順序來看,這就值得玩味了,難道是英國內心有著「當初你對我愛理不理,現在我要讓你高攀不起」的心理,所以才導致第二次合併計劃的失敗嗎?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這兩次破產的「英法合併方案」。

第一次:英國主動要求合併

1940年5月,德國軍隊繞過馬奇諾防線,仿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了法國人面前。德國軍隊的突然襲擊打的法國措手不及,結果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世界第四海軍」的法國在40天左右的時間就被納粹德國擊敗,最終選擇投降。

法國人之所以戰敗的如此之快,主要在於他們過於相信自己修建的——「馬奇諾防線」。一戰之後,為了防備德國人的進攻,法國人花費了50億法郎,沿著德法的邊界線修築了一條固若金湯的建築工事,這條由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防線極其堅固,除了堅硬的地面工事外,馬奇諾防線地下部分空間,還修築著指揮所、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發電站、過濾通風室等等,可謂一應俱全。

從前線到後方的法國人一致認為德國軍隊要是敢來進犯,必然會在馬奇諾防線面前撞得頭破血流,這種自信的心理就導致法國軍隊準備不足,疏於訓練,結果直接給繞路的德國軍隊打的丟盔棄甲,而馬奇諾防線也成為了世人的笑談。

不過在法國6月22日正式投降前,得知法國要向德國求和的消息後,當月16日英國立即向法國提出了把法國海軍艦艇開向英國港口的建議,以免這些軍艦最後被德國人所獲,這樣就會進一步加強德國海軍的實力,同時英國首相邱吉爾面見法國總理雷諾的代表人戴高樂,並向戴高樂提出了《英法聯合宣言草案》。

《英法聯合宣言草案》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英法兩國合而為一,雙方的財政、經濟、外交、軍事都統統聯合起來,打造一個英法聯盟以此來抗衡德國。案例來說,節節潰敗的法國人不應該放過這個如此只好的機會,不過關鍵時刻,頂不住壓力的法國總理雷諾卻辭職了,而接任他的則是主張投降的的貝當元帥。

對於邱吉爾的提議,84歲的貝當元帥和海軍司令達爾朗認為如果英法合,那麼法國就不再是法國,而是失去了國格成為新國家,一旦等到合併後的英法聯邦再次被德國打敗,那麼將會再受一次屈辱,這是非常恥辱的事情,所以最終拒絕了這個合併提議。

客觀的說貝當的這個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還有能力幫助歐洲的無非就是蘇聯、美國。對於蘇聯,德國還沒與蘇聯撕破臉皮,並且雙方還籤訂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美國那邊則是奉行著「孤立主義」,如果美、蘇兩國不插手的話,那麼單憑英、法兩國是難以抗衡德國納粹的,與其投降兩次還不如直接投降一次更體面一些,本著這樣的想法,貝當拒絕了這一提議。

第二次:法國主動提出合併

自從第一次英法結盟計劃破產後,英國就再也沒有提起這個事情了。不過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造訪英國時,他突然提出這個16年前,英國人主動要求的方案:英法合併。

摩勒表示願意臣服於英國女王的統治之下,同時摩勒似乎擔心英國女王會顧慮法國一直以來的肆君歷史,他甚至向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保證:「儘管法國人民此前曾數次將國王送上斷頭臺,但今後決不會這樣對待英國女王」,而且連合併後的名字都取好了——「盎格魯法蘭西」

如果說之前英國想與法國合併是為了抵抗法西斯,那麼二戰結束後,為何法國總理總理還要主動要求合併呢?

法國自然是有自己的理由,因為戰後全國約有 100 多萬公頃的耕地因戰火而荒蕪,有 1/5 的房屋被毀、大批工廠被摧毀,法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雖然法國早早投降沒有怎麼流血,但在納粹統治下的法國卻徹底成為了德國「印鈔機」,德國幾乎每天就從法國掠奪1億美元,而二戰時法國GDP也不過才400億美元左右,法國人一年努力下來幾乎顆粒不剩,全被德國人拿去了。

與此同時,在蘇、美的策動下,全世界的殖民地掀起了獨立熱潮,作為殖民地體系最大受益者的英、法兩國自然損失最大。當時摩勒一方面得應對蘇伊士運河危機和阿爾及利亞獨立問題,另一方面還得處理以色列和約旦的關係,因為法國是以色列的盟國,而英國是約旦的盟國,摩勒希望避免英法兩國在中東交戰。此時的摩勒政府可謂內憂外患,對內得應對國內的經濟危機、對外則是應對殖民地獨立危機,於是他們就想與英國合併,以此解決這個爛攤子。

可惜,法國人明顯是看錯了形式,英國雖然在二戰後比法國稍微好一點,有更多的海外殖民地給自己源源不斷的輸血,但也極其落魄。邱吉爾自嘲英國與美國的關係就像是「主人與狗」,而且英國也面臨與法國同樣的困局。若是接納了法國,那麼就得拿出不少資源來幫助法國收拾爛攤子,這會影響到英國自己的國家建設,另一方面,英國對二戰後的法國也報以鄙夷,英國首相艾登認為一個沒有骨氣的國家是不符合大英帝國氣質的,最終在權衡之下,英國人還是委婉的拒絕了這個提議。

回顧歷史,倘若當初英法兩國真的合併了,那麼世界的格局又將變的如何呢?對於這種設想,我們也只能做一個猜測了,不過唯一知道的是:多年之後,英法兩國經過二戰的摧殘已經不復往日榮光,面對當時落魄的情境,邱吉爾在自己寫的 二戰回憶錄 中對此事還心有埋怨,他怒罵法國是自甘墮落,認為如果當時雷諾頂住壓力不辭職,主導法國退往北非堅持抗戰,強大的法國陸軍與英國海軍結合起來,那麼二戰形勢定會不同,英法兩國也絕不會落得如今的地位。

相關焦點

  • 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一直慫恿美國打蘇聯
    不過,就在歐洲戰事即將結束的時候,英國人卻跳了出來。英國首相邱吉爾聯合巴頓等美軍高級將領,強烈要求對蘇聯採取強硬措施,英國人甚至制定了代號為「不可思議」閃電戰的對蘇作戰計劃。按照英國人制定的計劃,美英將於7月1日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不過這項計劃遭到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拒絕,美國人拒絕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要慫恿美國打蘇聯?
  • 勝利在望之際,邱吉爾與戴高樂卻吵鬧不休。最終,邱吉爾屈服了
    在邱吉爾的「火車司令部」(用一列火車改裝的)裡,兩位領導人舉行了會談。 在這個歷史時刻,英國人和法國人中間充滿了一種相互尊重和友誼的氛圍。在禮節性的交談之後,邱吉爾對戴高樂說,你有必要到美國去,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並想法得到他的理解——承認你領導的法國流亡政府。
  • 1874年11月30日 英國首相邱吉爾誕辰
    儘管如此,1999年11月17日的巴西《聖保羅州報》刊載文章認為,邱吉爾可能是20世紀最失敗的人物。文章說:一些觀察家提議將羅斯福列為20世紀真正的英雄,他的維護者說是他在30年代拯救了美國的資本主義,之後在40年代又拯救了西方文明。而另一些專家,特別是保守派專家將溫斯頓·邱吉爾選為西方文明真正的拯救者。但是,為邱吉爾辯護並不簡單。
  • 二戰後邱吉爾提出三環外交,英國卻失去了成為歐洲領頭羊的機會
    二戰之後,隨著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退回英倫三島 ,而雪上加霜的是,法德兩國卻悄然崛起,成為歐洲大陸的話事人。在法德兩國的推動下,歐洲一體化正在有序推進,而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英國在經歷了入歐與脫歐的一系列騷操作之後,已經在歐洲說不上話了。從日不落帝國到美國的小跟班,英國在二戰後到底做了什麼才淪落到這般境地?
  • 登陸法國,邱吉爾為何拖泥帶水:何時開闢第二戰場
    邱吉爾對軍方缺乏兩棲作戰能力的問題心知肚明,因此他雖然鼓勵英軍多搞小型突襲行動,卻一直對大規模登陸法國不熱心。1942年5月蘇聯外長莫洛託夫訪間英國時,第一次鄭重提出這個問題,邱吉爾向莫洛託夫提出一項聲明,表明英國對此拒絕做出明確的承諾。
  • 邱吉爾收了錢,卻耍賴皮不交貨,深刻反映了英國人一貫的傲慢自大
    土耳其首先找到英國人,英國人為了保證自己通向印度道路的暢通,才表面支持土耳其蘇丹。但到大戰前夕,英國人的傲慢讓他們犯了錯,對土耳其提出的永久結盟的建議。海軍大臣,大名鼎鼎的邱吉爾直接拒絕了。同時,邱吉爾非常傲慢的告訴土耳其人:英國仍然是「歐洲唯一保持制海權的國家」。意思就是,土耳其的友誼或者它的中立,對大英帝國來說不值一提,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傲慢的邱吉爾很快會付出代價。
  • 英國最偉大的人邱吉爾,他這十句勵志名言,太深刻了,值得銘記
    BBC曾經做出過一項調查,關於「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溫斯頓·邱吉爾的票選排名第一,榮獲最偉大的英國人稱號。1965年1月24日,邱吉爾逝世,走完91歲的人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邱吉爾的故事,用他最為勵志的10句名言,來紀念這位英國偉人。
  • 二戰時期,邱吉爾的一個手勢成為了熱點話題,至今手勢也很經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當時的總統邱吉爾在公共場合露面時,比劃了一個手勢,這個手勢就是將食指和中指分開形成「V」,這個寓意就是代表著勝利!相信各位觀眾老爺都驚了,原來這個手勢是當時的英國總統邱吉爾帶火的呀!
  • 邱吉爾到底是救了英國還是毀了英國?
    先說說他救了英國,邱吉爾帶領下的英國在二戰中表現的很剛,與德國為主的法西斯抗戰到底,最後贏得了勝利,但邱吉爾正面直剛的做法真的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嗎?我看不一定。德國對英國肯定是仇視的,但英國是島國,德國沒有能力上島去徵服她,所以一開始德國希特勒的態度是希望英國與德國和平,好讓他能夠徵服歐洲其他國家包括蘇聯 。希特勒一直認為紅色蘇共是一定要消滅的,這點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中說的非常明白,尤其是德國侵略波蘭時蘇聯居然也在同時入侵波蘭,如果 不是英國的強硬,德國在39年是不可能 會跟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的,他們很有可能在波蘭就會打起來。
  • 英國首相邱吉爾:關於邱吉爾的這幾點,你或不知
    說起邱吉爾,我想大家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這個人都是在歷史書上。我第一次知道邱吉爾這個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位政治家,一位頗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後來漸漸地漸漸地有機會接觸一些書,這才知道邱吉爾不只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而且他還有很多其他的身份。
  • 法國曾想主動加入大英國協,領土也送給英國,英國為何還拒絕
    作為曾經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可謂是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二戰之後,被納粹德國摧殘得體無完膚的這老哥倆,數百年建立的殖民帝國就此崩塌,昔日的風光一去不返。根據英國BBC電臺等知名媒體報料,早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曾向英國首相艾登發出請求,希望法國能夠併入英國,還把國名定為「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 。
  • 英國首相邱吉爾的真實因果故事!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裡,一位貧困的農民正在勞作。忽然,他聽到遠處傳來了呼救的聲音,原來,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農民不假思索,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個獲救的孩子是一個貴族公子。幾天後,老貴族親自帶著禮物登門感謝,農民卻拒絕了這份厚禮。
  • 英國最大私人莊園,邱吉爾莊園到底長啥樣,堪比凡爾賽宮
    他擔任了兩次英國首相,他抵抗了法西斯侵略的步伐,但小編無視他的偉業,知道邱吉爾的個人莊園,我們喜歡法國人浪漫,羅馬人奢侈,英國人回歸自然生活,邱吉爾莊園的由來邱吉爾從小就在這個莊園長大,所以被稱為邱吉爾莊園。 其實不是邱吉爾莊園,而是被稱為布倫海姆宮殿。 布雷尼姆宮這個名字起源於1704年8月13日在多瑙河北岸進行的決定性戰爭。 多瑙河附近有一個叫布雷尼姆的小村莊。
  • 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曾有2國計劃合成一超級大國,連國名都取好了
    不過可惜的是,情形總是逆轉,過去是法國拒絕了英國,結果後來又變成了英國拒絕法國。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邱吉爾的哀求 二戰爆發以後,希特勒不僅閃電般解決了波蘭,而且隨後又佔領了荷蘭等國。因此當時整個歐洲大陸除了法國還有抵抗之力以外,其他的大部分區域都已落入到希特勒的魔爪之中。
  • 人物——邱吉爾 過渡首相,如何力挽狂瀾成「救世主」?
    1899年9月,以記者身份前往非洲採訪戰爭的邱吉爾被俘虜,12月他居然獨自一人越獄成功,這使他名聲大振。 之後,他進入了反對黨的議席中。 1908年,34歲的邱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同年,他與沒落貴族克萊門蒂娜·霍齊爾結婚,婚禮非常隆重。
  • 至暗時刻,英國首相邱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1940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的第二年,德國納粹採用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席捲歐洲戰場,歐洲許多國家淪陷或者即將面臨淪陷,而英國也是被捲入的抗戰國家之一。然而,面對納粹步步緊逼的攻勢,英國戰局持續失利,領土的主權岌岌可危。在這種面臨國難的時刻,英國內部卻在因另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更換首相。原因有兩點。
  • 邱吉爾雪茄何時成為了邱吉爾雪茄
    邱吉爾雪茄邱吉爾型號雪茄的來源羅密歐與朱麗葉邱吉爾、帕迪拉邱吉爾、大衛杜夫邱吉爾、富恩特邱吉爾、奧利瓦邱吉爾、蒙特白金邱吉爾、黑房邱吉爾……世界上有很多品牌雪茄有邱吉爾型號,顯然這個型號就是因為那個著名的英國人溫斯頓邱吉爾
  • 法國曾提出要和英國合併成一個國家,英國為啥不同意?
    謝但是,英國就戚是不同意。那詹麼,英國為啥芮不同意呢?過邴程很複雜!我們先看看荊英國和法國的竺地理位置。兩毛個國家只隔著連一條海峽,隔暨海相望,如果顏成為一個國家俞,地緣上還是文很接近的。其蒯實,在很多年洪以前,英國和豐法國都是一個詹國家。這國喻家就是羅馬帝項國。根據資料班記載,羅馬帝黎國建立於公元姬前27年,滅明亡於1453,綿延國祚1000多年。
  • 邱吉爾一詞本意到底是什麼意思?
    邱吉爾一詞本意到底是什麼?本文是全網全冊,地名帝獨家全面系統解讀邱吉爾一詞漢語意思的小文章,希望大家喜歡。他是英國政治家、作家,曾在1940-1945年,1951-1955年兩度任首相,並於1953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勳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先整理一下他的家族淵源:
  • 64歲找23歲的男子結婚這事兒,是邱吉爾母親玩剩下的
    倫道夫死後,英國議會的人讓詹妮交出倫道夫生前的議會長袍,她果斷拒絕了,說這個袍子以後還要留給兒子穿。 丈夫去世第五年,詹妮談戀愛了,還說要結婚,新郎官比自己小20歲,只比邱吉爾大兩周。邱吉爾雖然有些不情願,但還是和弟弟一起為母親舉辦了盛大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