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法國,邱吉爾為何拖泥帶水:何時開闢第二戰場

2021-01-10 小倩史說

邱吉爾對軍方缺乏兩棲作戰能力的問題心知肚明,因此他雖然鼓勵英軍多搞小型突襲行動,卻一直對大規模登陸法國不熱心。1942年5月蘇聯外長莫洛託夫訪間英國時,第一次鄭重提出這個問題,邱吉爾向莫洛託夫提出一項聲明,表明英國對此拒絕做出明確的承諾。

英國軍方的觀點是,考慮當時的局勢、以及盟軍在地中海地區海空軍的相對優勢,較為可取的戰略應該是將反攻法國的行動至少推遲到1943年,同時考慮英美聯合進攻法屬北非的方案,以東西夾擊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儘快結束北非戰事。

很快同意了軍方的戰略,當1942年6月下旬,羅斯福派出總統特使安東尼·霍普金斯、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海軍作戰部長金一行三人來到倫敦,討論盟國下一步戰略問題時,邱吉爾親自出面說服他們同意了英國的方案。1942年7月25日,羅斯福最終表示同意英國的觀點,下一步的戰略目標是進攻法屬北非。

1942年8月12日,邱吉爾親自飛到莫斯科。為了取悅東道主,邱吉爾接著開始談到皇家空軍準備對德國發動轟炸攻勢的計劃,還闡述了進攻法屬的前景,史達林馬上看出這項戰略的好處。邱吉爾認為這是他個人外交上的一次收穫,現在史達林已經了解了盟國所面臨的困難。

但是第二天的會談中,史達林再次提出質疑,德軍已經圍攻列寧格勒快一年了,正在大舉進攻史達林格勒。如果盟國還是在納粹佔領區的邊緣地帶發動攻勢,這麼做對危急中的蘇聯有什麼好處?邱吉爾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個小時列舉出盟軍進攻北非的眾多戰略利益。最終史達林直接問邱吉爾:「為什麼英國害怕與德國直接交戰?」邱吉爾對這種毫不掩飾地指責懦弱的詰間感到震怒,又滔滔不絕地講了40分鐘,歷數了戰爭中英國在戰場上已取得的勝利,並提醒史達林,早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前,英國就不怕犧牲單獨抵抗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一年多。

邱吉爾結束訪蘇不久,就發生了迪耶普慘敗,史達林不好再催逼英國反攻法國,反攻挪威的設想也胎死腹中。1942年11月7日英美開始進攻法屬北非,代號「火炬行動」。盟軍迅速在法屬北非攻城略地,隆美爾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相關焦點

  • 二戰美軍在亞太對日交戰,為何還要開闢第二戰場?先歐後亞戰略
    關於二戰盟軍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人們習慣於單指盟軍在歐洲西線登陸,從而減輕蘇軍在東線的壓力。事實上,開闢第二戰場是個大概念,它不僅包含盟軍登陸歐洲,還包括盟軍支援亞洲戰場。那麼,作為美軍登陸諾曼第的先歐後亞戰略是如何制定出來的,英蘇兩國又是如何對待美軍支援亞洲戰場的呢?
  • 盟軍登陸法國為何拖了整整兩年?不全是坐山觀虎鬥,美英分歧嚴重
    邱吉爾 在1942年夏秋期間,蘇軍差點崩潰的史達林格勒會戰前半程,蘇方一再要求美英開闢第二戰場以迫使希特勒分兵,於是盟軍進行了一次嘗試性登陸,這就是1942年8月
  • 勝利在望之際,邱吉爾與戴高樂卻吵鬧不休。最終,邱吉爾屈服了
    1944年,為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履行在國際會議中開闢第二戰場的諾言,確立自己的國家在戰後和歐洲的地位,英、美兩國政府決定發起在法國登陸的「霸王」戰役。 法國雖然沒有參與「霸王」戰役的機密工作,但是戰後操盤法國的,還得是法國人自己。英國首相邱吉爾心目中最理想的人,當然是戴高樂。
  • 二戰歐洲戰場,盟軍與蘇軍開創聯合作戰模式,歷史功績載入史冊
    2020年5月9日,是俄羅斯紀念蘇德戰爭勝利75周年的紀念日,但讓俄羅斯沒想到的是,美國突然宣布當年打敗德軍的是盟軍登陸歐洲,與蘇軍沒有關係。消息傳出輿論譁然,美國這是玩的哪一曲呢?開闢第二戰場,作為在二戰歐洲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它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
  • 邱吉爾雪茄何時成為了邱吉爾雪茄
    邱吉爾雪茄邱吉爾型號雪茄的來源羅密歐與朱麗葉邱吉爾、帕迪拉邱吉爾、大衛杜夫邱吉爾、富恩特邱吉爾、奧利瓦邱吉爾、蒙特白金邱吉爾、黑房邱吉爾……世界上有很多品牌雪茄有邱吉爾型號,顯然這個型號就是因為那個著名的英國人溫斯頓邱吉爾
  • 一戰時邱吉爾一戰在做什麼?建造坦克,親自上戰場衝鋒陷陣
    邱吉爾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上總是以英國首相的身份出現,他曾在戰場上下達了很多英明的決定,一舉擊垮了德國軍隊,為打倒法西斯主義做出了極大的功勞。我們所熟知的邱吉爾一直都是以二戰領袖而聞名,很少有人知道邱吉爾還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戰爭,並且還作為一個營長親自衝鋒陷陣。一個首相怎麼會去做一個士兵上戰場呢?這件事要從頭說起。
  • 盟軍已攻入義大利,為何還要在法國諾曼第登陸?
    1944年6月,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拉開帷幕,在此後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約三百萬的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自此除了東線的蘇德戰場之外,德軍還面臨來自西線英美聯軍的龐大壓力。如果英美軍隊從義大利方向再接再厲攻入德國本土的話,是否就不用大費周折開闢諾曼第戰場?從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義大利北部緊貼瑞士和奧地利,即使考慮到瑞士是中立國,但奧地利當時卻已經是「第三帝國」的一部分了,如果從這裡向德國推進顯然比從零開始登陸諾曼第要省事得多,那麼盟軍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
  • 至暗時刻,英國首相邱吉爾改變世界戰局的三次演講
    1940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的第二年,德國納粹採用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席捲歐洲戰場,歐洲許多國家淪陷或者即將面臨淪陷,而英國也是被捲入的抗戰國家之一。然而,面對納粹步步緊逼的攻勢,英國戰局持續失利,領土的主權岌岌可危。在這種面臨國難的時刻,英國內部卻在因另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更換首相。原因有兩點。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爭至少造成了9000餘萬軍民傷亡和5萬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那麼這場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究竟是何時爆發的呢?目前國際上一般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爆發的標誌性事件,然而事實上法西家的侵略擴張卻經歷了相當複雜漫長的過程。
  •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的標誌,是德國閃擊波蘭的那一場波蘭戰役,然而在此之前,在亞洲戰場已經開始了,到此時為止,已經有兩年多的反法西斯戰爭,自從中國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正式進入了全面抗戰的階段,儘管這個時候法西斯軸心國的同盟並沒有建立起來,法西斯主義卻已經滲透在日本的軍國主義傳統當中
  • 藍色行動開始,竟有29個師趴在法國
    1942年8月,史達林格勒會戰已經進入高潮時分,而德國武裝黨衛軍最精銳的三支部隊:警衛旗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卻齊刷刷缺席東線戰場,靜靜地趴在法國曬太陽。這事倒也不是空穴來風,美國人確實有意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但是邱吉爾代表英國對此極力反對,一方面是8月間迪耶普登陸的慘敗 ,令英國人對德軍的戰鬥力心有餘悸,而另一方面,則是他心懷鬼胎,默認蘇聯的消耗還沒有達到心中的期望值,動手太早了對戰後格局非常不利,所以一頓「賣拐」弄成了登陸北非的「火炬計劃」。
  •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何不全力進攻中國,反而開闢了太平洋戰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為什麼不先用自己的國力摧毀中國,而是分散兵力,開闢太平洋戰場?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是囊中之物嗎? 在這個問題上,導致日美戰爭的一方佐藤賢了有過非常精闢的解釋: 「歐洲戰爭的發展改變了世界形勢,如果你想解決中國的問題,你必須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希特勒已經開始著手解決英國法國和荷蘭在遠東的殖民地問題,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會錯失機會。」
  • ——邱吉爾的「陸地戰艦」夢想
    其實在二戰中,不只德國在戰場上投入了坦克,英、法、美同樣也在大力進行坦克研發的投入。舉幾個例子。可想而知,這種坦克在戰場上表現一般。能不能打中敵軍在其次,指揮官累不累死都要另說!英國早期的馬克-5和馬克-6輕坦也是雞肋坦克,只配備了機關槍,但是在法國和北非早期戰場上得到大量應用。
  • 已離任的首相邱吉爾,在鐵幕演說了什麼,為何會挑起二戰後的冷戰
    其實說是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也不太準確,因為邱吉爾是1945年4月辭職的。剛好二戰結束。而在1946年3月5日時,邱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他說了什麼,之後便引發了二戰之後的冷戰呢?邱吉爾一直被認為是抵抗法西斯的三大巨頭之一,他在二戰期間貢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才讓英國在二戰期間並沒有像法國那樣滅亡,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的重大會議幾乎都是由邱吉爾領導的。
  • 演講的力量-邱吉爾
    演講的背景: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總有讓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的事件。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與維希法國在敘利亞作戰
    自由法國部隊向大馬士革和霍姆斯推進。兩個印度旅從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向敘利亞的拉卡省推進。英國騎兵和阿拉伯援助部隊從伊拉克西南部進入敘利亞中部。6月底,殘餘的印度部隊還對敘利亞中部地區發動了進攻。1941年6月8日上午,澳大利亞軍隊在英國海軍艦炮的支援下,首先在聖路易斯海岸登陸。聖女貞德在黎巴嫩貝魯特。
  • 1943年底義大利戰場上盟軍在南線安齊奧的僵局
    凱塞林元帥在隆美爾去法國之後,負責指揮德國駐義大利的所有部隊。他可以調動19個德國師來抗擊盟軍的14個師,而這14個師是第5集團軍和第8集團軍為對冬季防線發動全面進攻而調集的。為了突破德軍的防線,艾森豪、亞歷山大和克拉克幾位將軍已著手擬訂一項在羅馬附近,冬季防線的後方迂迴實施登陸的計劃。登陸的目的是切斷敵人的主要交通線,並威脅敵之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