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那日蘇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46-還鳥遷徙的自由
作者:那日蘇
校稿:貓斯圖 / 編輯:帥帥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會用「草長鶯飛」來描述初春時節,讓人自然地聯想到柳絮紛飛、新燕啄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凜冬盡沒、春意盎然
(圖片:藍七星 / 圖蟲創意)▼
這體現著我國廣大溫帶、亞熱帶地區的居民,對於鳥類冬去春來現象的認識。這是因為與中國人密切接觸的黃鶯、家燕、杜鵑等都屬於候鳥中夏候鳥的類型,春夏季飛到高緯度地區繁衍生息,到了冬季與成年的幼鳥一起飛到溫暖的熱帶越冬。
(圖片:R. Gino Santa Maria / 圖蟲創意)▼
這種活動方式自1億年前鳥類飛向天空起就已經存在。在漫長的歲月之中,地殼運動改變了地球的樣貌:大地分離、海水蒸發,與鳥類同時代的物種大多都已滅絕。而鳥類依然保持著它們的生活方式,每個春天它們飛過遙遠的距離,在秋天沿著相同的路線返回。
這就是它們能在離我們最近的那一次物種大滅絕存活下來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它們仍然以這種方式生存和繁衍著。
生命禮讚
遷徙是一種隨著季節變化進行的、方向確定的、有規律的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遷徙在動物界中非常常見,對昆蟲則稱為「遷飛」,對魚類則稱為「洄遊」,哺乳類中每年非洲塞倫蓋蒂草原上角馬群遷徙的場景是一年一度的奇觀。而能跨越距離最廣、地形最複雜的就是鳥類的遷徙。
白鸛的遷徙路線足以顯示部分鳥類遷徙距離之遙遠▼
鳥類是鳥綱動物的統稱,下分的門類眾多,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中國有鳥類1445種,其中候鳥600餘種,約佔世界候鳥的20%。
而我國國民對於候鳥也並不陌生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具有極高的傳唱度
(圖片:gallinago_media / 圖蟲創意)▼
種類如此之多的候鳥種群在遷徙這一特性中卻保持了高度的相似性,從遷徙覆蓋面積上僅分為兩類:寬面遷徙和窄面遷徙。
一些大型鳥類是以寬面遷徙為主,如海鷗等,它們飛行過程中彼此相距較遠,遷徙路徑覆蓋面積巨大。
冬季到雲南昆明越冬的海鷗
(圖片:山人911 / 圖蟲創意)▼
更多的鳥類是屬於窄面遷徙類型,在遷徙過程中沿著基本相同的路線行進。這些鳥類對環境的要求更為嚴格,遷徙能讓它們一年四季都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並能獲得食物補給。如瀕海涉禽大多數是沿著海岸線的走向遷徙,以便能在濱海溼地上獲得食物補給。
一些典型的長距離遷徙候鳥飛行路線示例
(下圖:圖蟲創意)▼
鳥類遷徙中最神奇的現象莫過於鳥類的導航能力。在跨越數個經緯度的移動過程中,即使是人類也需要城市和地標作為沿途確定位置的輔助,才能不迷失方向。而鳥類不僅以地理標識為導航,還會藉助日月星辰,甚至對地球磁場的磁感能力導航。
2007年9月,一隻代號為「E7」的斑尾塍鷸,用了8.2天的時間,在太平洋上空連續飛行了約11600千米,創造了鳥類不間斷飛行的最長確切紀錄▼
儘管有著這麼多神奇的能力,鳥類遷徙仍然是一個艱難而危險的旅程。過去鳥類遷徙最大的敵人是體能。雨燕每年需要從亞歐大陸遷徙至非洲越冬,除了繁育後代需要的短短兩個月,雨燕的99%的時間都保持著飛行狀態,交配和睡覺都在天空中完成。飛行需要消耗巨大的熱量,這讓很多雨燕在路途之中夭折。
近些年人類的活動常常有意或無意的破壞鳥類遷徙的補給站點,而給它們的遷徙製造更大的困難,有時甚至對某些物種的存續產生嚴重影響。
溼地系統告急
鳥類遷徙的路線被稱為鳥道,有一些地區因為適宜的生存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多種不同鳥道的交匯處。
如我國的河北北戴河溼地公園,綿延的燕山山脈在此地化為平地,而向東不遠處就是渤海。海與山脈將鳥類的遷徙途徑在這一區域急劇收縮,北戴河又有溼地大潮坪和新河水系及1.5萬畝沿海防護林形成的溼地生態系統,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溼地。這兩個優勢條件讓這裡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鳥道樞紐之一,已發現鳥類412種,佔中國總鳥類的三分之一。
「萬鳥臨海」是北戴河溼地公園特有的盛況
初春的北戴河溼地公園,迎來南亞的第一批鷗群,休整40天左右,它們會北上西伯利亞
(圖片:北戴河丹青 / 圖蟲創意)▼
除了北戴河溼地公園以外,我國長達1.8萬公裡的海岸線上濱海溼地眾多,總面積59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沿海省區和港澳臺地區。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900多個,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入海河流1500多條,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的海灣160個。
漫長的海岸線意味著與海洋的大量接觸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Balazh)▼
發達的水系孕育了眾多溼地生態系統,溼地是陸地與水體兩個世界的交界處,這樣一條生態過渡帶具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兩棲類、魚類、爬行類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等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天地。所以溼地是多種珍稀動植物的共同家園,是當之無愧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人家可是不遠萬裡飛來越冬的大天鵝哦~
(享有「東方天鵝王國」的榮成市天鵝湖溼地公園)
(圖片:DPX2016 / 圖蟲創意)▼
2019年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地處江蘇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被入選為世界自然遺產。這片中國面積最大的候鳥棲息地對於東亞乃至全球的生態系統平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如今它卻正在受到威脅。
(江蘇省鹽城市大縱湖候鳥飛翔景觀)
(圖片:海德堡圖文設計 / 圖蟲創意)▼
今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化程度和人口密度都快速上了一個臺階,在這個過程中人地矛盾也愈發激烈。在短視的發展理念之下,人們選擇了向海求田,向大海索取土地、傾瀉工業汙水和生活垃圾。
居民生活和自然環境已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潛移默化中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就這樣,本就脆弱的溼地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我國已喪失了53%的溫帶濱海溼地、73%的紅樹林和80%的珊瑚礁。分布在我國濱海溼地的遷徙水鳥有超過30種處於生存受威脅狀態,幾乎是全球其他遷徙路線上瀕危鳥類的總和。
比如上海,溼地環境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造到損害
(1984年-1988年上海,圖片:NASA)▼
(2013年-2017年上海,圖片:NASA)▼
今年,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迎來大幅修訂,青頭潛鴨、黃胸鵐等300多個物種被列入受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範圍。該名錄已經發布很多人才恍然發現,兒時掠過空中的飛鳥正在離人們遠去。
天高任鳥飛
造成越來越多禽類瀕危的原因,就是棲息地的破壞。如果放任我們國家的濱海溼地總面積進一步萎縮下去,那麼不僅還會有更多的珍惜禽類列入保護物種名錄,我們自身的生活環境也會惡化。
要知道萬物皆循環,被鳥類誤食的垃圾
終會在食物鏈的幫助下又回到人的身體內
(圖片:hanohiki / 圖蟲創意)▼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rostyle / 圖蟲創意
文中未做特殊說明的圖片均由活動方提供
原標題:《人類,給這群鳥留條活路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