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70年前,志願軍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
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
方祖岐:電報中認識黃繼光邱少雲
16歲參軍,17歲赴朝參戰,原南京軍區政委方祖岐上將的軍旅生涯,從震驚世界的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作為機要譯電員,他在一道道電波中「聆聽」戰爭進程,從一份份電報中「認識」了一位位偉大的志願軍英模。
倉促出徵,轟炸中認識戰爭殘酷
1950年6月,朝鮮半島戰火突燃,10月燒到了鴨綠江邊。正在江蘇興化中學讀高中的少年方祖岐,在席捲全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聲浪中,與許多同學一道報名參軍。
兩位來招兵的女同志問家裡是否同意,方祖岐想了個模稜兩可的回答,「家中兄弟姐妹都有,少了我一個沒關係。」其實方祖岐是瞞著家裡報名的,直到部隊開拔前,才寫信告訴家裡,「家裡當然不希望我去,姐姐妹妹來部隊攆我,那時我已經走了」。
1951年7月,方祖岐隨部隊乘火車到達東北。上過一年高中的方祖岐由於文化水平較高,被編入東北軍區司令部機要訓練大隊,接受10個月訓練後,1952年6月25日隨坦克3師從丹東赴朝。
通過急造公路橋進入朝鮮半島,鴨綠江兩邊是兩個世界。「對面是一片殘垣斷壁,連首都平壤都找不到一棟好房子;難民一群一群,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方祖岐說,當時要求不能餓死一個老百姓,我軍拿出軍糧沿途救濟群眾。「看到這樣的場景,還需要動員嗎?敵人的罪行和人民的期望就是最好的參戰動員!」方祖岐說,看到這些情景,很自然就萌生了保衛朝鮮人民、保衛祖國人民,在戰鬥中檢驗自己的念頭。
戰鬥很快就來了。朝鮮戰場沒有前後方,佔據空中優勢的敵軍不停絞殺後勤線上的每一個移動目標。車隊突破大同江封鎖線時是夜間,被志願軍戰士蔑稱為「黑老鴉」的美軍B-26轟炸機機群臨空投彈。我軍防空哨及時鳴槍報警,但車隊行進路線還是被炸成一片火海。待敵機飛走後車隊繼續前進,初歷戰火的方祖岐並不知道有多少傷亡,但後來聽說前車一位軍務參謀「不見了」。
從電報中「認識」邱少雲黃繼光
在朝鮮新幕蒼陽洞,方祖岐擔負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對志願軍司令部的密碼通信任務。「我雖是副排級機要譯電員,是個新兵,但掌握全局。」方老說,這個位置要接收大量信息,特別是志願軍司令部每日下發給指揮員的「戰況簡報」,讓他雖不參加指揮決策,卻知道決策結果;雖不直接衝鋒陷陣,卻了解作戰過程。
也正是因此,駐地在深山老林,方祖岐卻能知半島戰局發展。機要作業室裡掛有一幅五萬分之一朝鮮地圖,供翻譯電報時隨時對照。1952年10月,一個叫「上甘嶺」的地名,越來越頻繁出現在方祖岐經手的電報裡。
10月12日,反擊391高地的戰鬥中,戰士邱少雲在潛伏中經受烈火焚身紋絲不動,直至犧牲;10月14日,堅守597.9高地2號陣地的排長孫佔元,拉響最後一顆手雷與敵同歸於盡;10月20日,反擊597.9高地零號陣地中,通信員黃繼光捨身堵槍眼為部隊前進打開通路;……
不到10天裡,方祖岐翻譯的戰報中,接連出現多位後來光耀國史、軍史的偉大姓名,「每天戰況簡報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是,一線指戰員寫下血書、決心書、請戰書,爭當突擊排、敢死隊。他們是爭著去犧牲!」
如今70年過去,597.9和537.7,上甘嶺這兩座山峰的標高方老還是一口報出,「戰爭的慘烈和英雄的形象永遠在我心中。人們說我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是最最最可愛的人。」
前方有勇士浴血奮戰,後方有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傾力支前。方祖岐至今記得譯電時看到的「朝鮮的羅盛教」、國際主義戰士樸在根。上甘嶺戰役期間,他在抬著志願軍傷員下撤途中遭敵機轟炸,用身體掩護志願軍傷員,卻被彈片擊中犧牲。
國內踴躍捐款捐物支援前線,全國各地學校還掀起了給最可愛的人寫信的熱潮。「我老伴當年是中學生,當年沒少寫慰問信。」方祖岐說,祖國人民還不斷來人到前線慰問,為志願軍捐過一架飛機的豫劇名家常香玉就曾到裝甲兵指揮所慰問演出。演出在譯電室掩體附近的小禮堂,方祖岐記得那天有譯電任務,完成後演出已經開始,他趕上了聽常香玉清唱《穆桂英掛帥》。
停戰後才洗上了澡
志願軍的敢於犧牲、敢於勝利,後方的全力支援和中朝的並肩奮戰,讓敵人不得不老實坐到談判桌前,最終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1953年7月27日晚,方祖岐作為譯電員收到了由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籤發的停戰命令,也成了裝甲兵部隊第一個看到這道命令的人。「那天翻譯電報時,因為太激動,我的手一直在顫抖。為儘快把電報送到司令員和政委手裡,我急匆匆從譯電室山頭跑向辦報室山頭。晚上林子裡一片漆黑,腳下雜草叢生,我連摔了幾個跟頭才送到。」67年後回憶那晚的情景,方老記憶猶新。
停戰後,方祖岐才洗上了一年多來的第一次澡。在朝鮮的日子很艱苦,吃的是黃花菜湯、高粱米飯,住的是簡陋掩體,水要從山下挑上來,連用水都很困難。停戰那天,大家輪流去領水擦身,方祖岐才算洗了個澡。
平時忙得也沒空洗澡。方祖岐回憶,停戰前睡覺很少,經常卷個大衣就躺下。睡覺的掩體條件很差,冬天冷、夏天熱,戰士戲稱自己「夏天旅長、冬天團長」——夏天熱得睡不著,只能出去到處走;冬天太冷,睡覺只能團成一團。
以戰地艱苦生活為題,樂觀的方祖岐當時寫了首詩:「深山碧浪中,寸草亦藏蟲。酷暑封群壘,高溫罩夜空。小心荊絆腳,不覺地摩胸。筆底燈光照,懷中熱血衝。艱難停戰令,壯烈贊豪雄。仰望今宵月,思鄉情更濃。」
年輕時的參戰經歷特別是犧牲的戰友,方祖岐一直未曾忘記。在東北工作期間,每逢春節、清明節,他都要去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送花圈。當年從電波中譯出的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等光輝姓名,如今鐫刻在陵園裡一塊塊墓碑上。
去年3月,方祖岐去了泰興楊根思烈士陵園,瞻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楊根思家鄉楊貨郎店離我家只有50公裡地,我把他看作同鄉,如今改名叫了根思鄉。」烈士事跡陳列室裡,方祖岐在楊根思立下的「三個不相信」誓言前站了很久。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我在那塊展板前站了很久。」方祖岐說,習近平主席在慶祝建軍90周年大會上專門提到了「三個不相信」,這說明「三個不相信」仍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代表了人民軍隊的鋼鐵意志,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去面對,我們需要用『三個不相信』精神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交匯點記者 陳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