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的歷史並不久遠,是傻乎乎、不著調的意思,屬於民間俚語。可想而知,以此雅號稱呼別人,當然算是罵人了。不過,算是講究技巧的,即拐著彎兒地罵人了。

古時,一吊錢是一千文,所以,半吊子,就是500文大錢用繩子串在一起。多乎多?不多也。
引申開來,半吊子,就是暗指某人一知半解、半瓶子醋的意思啦。吊與調同音,半吊子,不就是不著調、不靠譜嗎?
二百五更慘,比半吊子還少一半,更加令人同情。 二百五的稱呼,是近代的民間戲劇當中的發明,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即興而出的金句吧。
你覺得,最近流行於網上的耗子尾汁之類的以訛傳訛,最終能成為新的俚語嗎?很難說哦。
據考證,二百五的說法,大約成於清代。民間俚語,是活生生的語言,是底層老百姓的發明創造,它也豐富了漢語的形象表達的能力。
與二百五相類似,馬虎一詞也是新的,也大約成於清代。馬虎是稀裡糊塗、瞎糊弄的意思。為什麼是馬虎,而不是牛虎或者貓虎呢?
估計,跟唐太宗李世民的爺爺李虎,把便溺用的「虎子」隨意改為「馬桶」有關。另外,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當中,也寫了一段牛犢看見馬來,誤以為是虎,結果,誤把馬頂死的故事。
二百五一詞,是老百姓的智慧創造,沒有那麼深奧,大概率,跟所謂的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無關。那些起勁兒地給二百五的故事添枝加葉、添油加醋的行為,也許,還真是有點二百五呢。畫蛇貼足的道理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