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百五是罵人的話?由何處得來?與蘇秦有很大關係

2020-12-18 騰訊網

二百五就是說這個人傻頭傻腦,其實不懂事,但又倔強莽撞的人。說起這個二百五的來源,其實與蘇秦之死有很大的關係。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成為了六國的丞相,可以領兵攻秦。別看他的名頭這麼厲害,但其實他剛出道的時候,第一個遊說的國家就是秦國,那個時候他對遊說之術掌握得還不是很好,見到了秦惠王之後,就勸秦惠王稱霸天下。

蘇秦的理由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秦國人強馬壯,但作為國君的秦惠王也不是那麼容易騙的,秦國人強馬壯,難道一國之君還不知道?而非要讓蘇秦這個外來人士來提醒?

《史記》中記載秦惠王拒絕蘇秦的理由是秦國剛剛車裂商鞅,秦惠王非常討厭說客,要怪就怪蘇秦來得不是時候。但其實這種理由並不是很充分,因為秦惠王后來也接受了說客張儀,討厭說客的這種說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唯一有可能的那就是蘇秦的遊說之術真的還沒有學到家,可以為秦國帶來什麼樣的幫助,這才是秦惠王最想要的。

所以蘇秦回去之後,就勤學苦讀,精研遊說之術,這也成為了後來懸梁刺股當中的錐刺股的主人公。

經過一年學習之後,蘇秦已經精通遊說之術了,不過此時他是不可能再去遊說秦國了,而是改去遊說其他的六國。既然無法說服秦國稱霸天下,那就改了一種策略,正好去聯合六國,讓六國合縱攻秦。

再去遊說的時候,蘇秦第一個去遊說的國家就是燕國。燕國雖然位列戰國七雄,但其實國家的實力還是相當弱小的,所以燕國也比較想聯合其他的國家來抵抗一些強國,此時蘇秦的合縱理念正是符合了燕文侯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燕國的賞識。

燕文侯不僅僅是採用的蘇秦的合縱理念,而且還出重金資助蘇秦去遊說其他的國家。正所謂萬事開頭難,蘇秦已經搞定了一個燕國,要再搞定其他的國家,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

所以很快蘇秦就達成了合縱的目的。其實合縱攻秦說起來是一種比較遠大的理想,但是真正要做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畢竟其間會牽涉到各國的很多利益,以至於合縱半途而廢。

不管怎麼樣,燕國對蘇秦來說就是一個最大的伯樂,因為是燕國首先認可蘇秦的理念,這就令蘇秦非常的感激燕國,平時蘇秦就是住在燕國。

但是蘇秦偏偏做了一個非常對不起燕國的事情,那就是與燕文侯的夫人私通。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史記·蘇秦列傳》

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作為兒子的燕易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不僅沒有拿蘇秦問罪,而且對待蘇秦還更加的優厚,畢竟蘇秦是一位人才,燕易王是不想這麼輕易的捨棄,所以才對蘇秦更加看重。

雖然燕易王可以不當是一回事,但蘇秦的心中感到非常的羞愧,畢竟燕文侯對他有知遇之恩,他卻做出如此對不起燕文侯的事情,同時又擔心燕易王變臉,到時候他的處境也非常危險。

因此蘇秦就向燕易王獻了一計,就是讓蘇秦到齊國去做間諜。當時的齊國也是一個強國,而且又在燕國的旁邊,經常也做出一些壓迫燕國的事情,所以燕國早就已經想削弱齊國的力量,但礙於自身實力的不足,這才遲遲沒有行動。

現在蘇秦終於有了可以削弱齊國實力的計策,對於燕易王來說,當然是非常開心的,所以他們君臣之間很快就達成了協議。蘇秦就到了齊國做燕國的間諜。

不過做間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蘇秦也在齊國做了十多年的間諜,當初同意蘇秦到齊國做間諜的燕王已經開始對蘇秦的忠誠度產生了懷疑,但蘇秦為了可以實現當初的約定,還是堅持了下來。

蘇秦在齊國的所作為所為雖然比較隱蔽,但是這麼多年下來還是有一些人發現了蘇秦的意圖,不過蘇秦也是擁有一定的實力,當他們向齊王報告的時候,蘇秦都將自身的危機一一化解。

那些人知道來明的是鬥不過蘇秦的,那就只能來暗的了,所以就產生了要刺殺蘇秦的動機。有一次,蘇秦外出的時候,就遇到了刺客刺殺,雖然蘇秦沒有當場死亡,但是身上還是中了對方的毒箭。蘇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還是不想這麼輕易的放過,所以在臨終之前就向齊王獻了一計。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於市,曰『蘇秦為燕作亂於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史記·蘇秦列傳》

其實蘇秦到燕國去做間諜,這是一種死間,本來就沒有想著要活著離開齊國,而且他做的是有損齊國利益的事情,如果真的被發現了,最終被齊王車裂也是必然的事情,所以現在讓齊王車裂自己,然後還可以找出殺害自己的兇手,對於蘇秦來說還是賺了。

齊王就按照蘇秦的計策,對外聲稱蘇秦叛國,如今將他車裂,當初刺殺蘇秦的人都是功臣,現在可以出來領賞,獎勵一千兩黃金。刺客果然中計,為了可以得到獎賞,竟然有四個人同時跑了出來,說他們自己都有殺害蘇秦的功勞。

齊王也拿不準到底是哪一個人殺害了蘇秦,所以認同了他們都有功勞,於是就將一千兩黃金平均分給了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得到250兩黃金。不過齊王這樣做本來就是為了要給蘇秦報仇的,他們這樣跑出來,當然也是自尋死路。

因此二百五也就有了說那些人傻頭傻腦,齊王本來就是想賜死他們的,結果他們還自己跑了出來,省了齊王很多的心思。

相關焦點

  • 數字二百五,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呢?
    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呢?二百五在現代人來看是一個經典的罵人詞彙,但是你想過嗎?明明一個好好的數字二百五,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呢?蘇秦作為戰國時期非常有能力的謀士,曾經身配六國相印,顯赫一時。蘇秦為各個國家出謀劃策,不可避免的會結下許多仇人,雖說他總能化險為夷,但最終還是沒有躲過被行刺的命運。齊國的大夫們因為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卻沒有死。齊王就派人去捉拿兇手,但是沒有抓到。
  • 為什麼「二百五」會成為罵人的髒話?原來和賞金有關係
    要說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髒話,非「二百五」莫屬。這句話的殺傷力較小,也不會提及對方的親人祖宗。但說出口時,依然能夠宣洩情緒。可能大家要問了,為什麼「二百五」會成為罵人的話呢?關於「二百五」的起源,受到公認的,主要有這三個典故。
  • 「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你就是個二百五」,我們是不是經常用「二百五」這個詞來罵人,大概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可是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會用二百五,而不是三百、五百呢?中聽起來似乎是很愚蠢和無聊的問題,但是,如果真的去翻閱資料,了解這句話的來源,其實會發現,原來他的背後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 「二百五」真是罵人的話嗎?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處事隨便、說話不正經、好出洋相的人叫作「二百五」。這種說法來源於戰國時期,跟蘇秦有關。 蘇秦是戰國時最有名的說客,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取得了很多諸侯的信任,身佩六國相印,一時間威風八面。但他也樹敵很多,後來在齊國被人暗殺。
  •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它是如何得來的?與蘇秦之死有很大關係
    二百五就是說這個人傻頭傻腦,其實不懂事,但又倔強莽撞的人。說起這個二百五的來源,其實與蘇秦之死有很大的關係。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成為了六國的丞相,可以領兵攻秦。別看他的名頭這麼厲害,但其實他剛出道的時候,第一個遊說的國家就是秦國,那個時候他對遊說之術掌握得還不是很好,見到了秦惠王之後,就勸秦惠王稱霸天下。蘇秦的理由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秦國人強馬壯,但作為國君的秦惠王也不是那麼容易騙的,秦國人強馬壯,難道一國之君還不知道?而非要讓蘇秦這個外來人士來提醒?
  • 為何蠢笨被稱為二百五?原是與蘇秦有關
    現在的人們常常把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有些蠢笨的人叫做「二百五」。可「二百五」是怎麼來的呢?或許與下面這幾個故事有關……
  • 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3字背後的歷史故事,少有人知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作為漢語分支,中國方言文化也非常博大精深,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可以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某些罵人用的詞彙卻是通用的,比如這
  • 你個「二百五」!話說,「二百五」到底是如何來的,有人知道嗎
    中國人有時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本人也是其中一員,至今記得小時候因為經常幹蠢事而被奶奶罵作「二百五」,那時候不懂什麼意思,就只知道那是句罵人的話,也是直到最近幾天才偶然在網上看到關於其解釋。
  • 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
    二百五的歷史並不久遠,是傻乎乎、不著調的意思,屬於民間俚語。可想而知,以此雅號稱呼別人,當然算是罵人了。不過,算是講究技巧的,即拐著彎兒地罵人了。二百五,是說別人傻乎乎、不著調的意思古時,一吊錢是一千文,所以,半吊子,就是500文大錢用繩子串在一起。多乎多?不多也。引申開來,半吊子,就是暗指某人一知半解、半瓶子醋的意思啦。
  • 「二百五」只是個數字,怎麼成了罵人專用詞?它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數字,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一對新人在一起可以說「99」,和別人再見可以說「886」,女孩子過生日可以說「永遠18」,但是有一個數字在中國人眼裡是罵人的,那就是「250」,通常來指做事情傻頭傻腦,又倔強的人。可這「250」又是怎麼由來的呢?
  • 中國人罵人,為什麼動不動就說「二百五」?這當然不是空穴來風了
    在形容那些辦事不靠譜、說話不著邊際、經常鬧出洋相的傢伙時,人們往往會用到「二百五」一詞。那麼,為何國人要以這個特別的數字來形容其他人呢?這背後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典故呢?為了探明「二百五」的由來,筆者特地查閱資料考證了「二百五」一語的出處,以饗讀者。
  • 俗語裡「二百五」的由來 卻是《夢想帝王》手遊裡的挖角神將蘇秦
    在很多地方的俗語當中,形容人傻頭傻腦都有一句俗語叫做「二百五」。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二百五」的由來竟然和戰國大縱橫家蘇秦有關。本期月半叔就和大家聊一聊蘇秦和「二百五」之間有什麼故事。在齊國境內謀殺了齊國的宰相,齊王也十分憤怒,希望捉拿兇手,於是按照蘇秦遺策,懸賞千金尋找刺客。果然很快就有四個人前來領賞,四人都聲稱是自己殺害了蘇秦,並且都能把事發經過講清楚。於是他們被帶到齊王面前,齊王問他們打算如何分這一千金,四人高興地回答平分,一人二百五,齊王怒喝:「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於是民間便留下了形容傻瓜的「二百五」這句俚語。
  • 錢幣趣聞之「二百五」
    他讓人割下蘇秦的頭顱,懸掛在齊國國都(今臨淄)的城門上,張貼出告示說:蘇秦是內奸,殺他是為齊國除了一個定時炸彈。應該賞黃金千兩,望義士前來領賞。 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前來聲稱是他們殺的蘇秦。 齊王說:「你們可不許說謊。」這四個人一口咬定是他們所為。
  • 250這句罵人的話的由來
    至今都想不明白,為什麼罵人要罵二百五而不是三百五、四百五或著一百五?這個問題相信也是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沒有想明白的問題之一。 二百五的來由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說:在古時候大家用的都是銅錢銀兩,因為數量太多,為了方便理財大家都會用紙包起來或著用線串起來。
  • 二百五「「半吊子「的由來
    我們細數一下關於二百五的傳說,春秋《左傳》裡有一個故事:老年的晉獻公特別寵愛驪姬,而驪姬卻心如蛇蠍般的勾結大臣來謀害獻公的兒子,好讓她自己的兒子來奪取君位。後來據說諸位大臣奮起反抗幫助太子殺了驪姬與謀反大臣,從此人們為了諷刺幫驪姬謀反的兩位大臣:二五偶。後來演變成了「二百五」。
  •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就成了髒話?今天可算知道了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就成了髒話?今天可算知道了250在中國人這裡可不單單是一個數字,還是一句罵人的話,那250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這個數字成為了一句罵人的髒話呢?第一個來源起源於戰國時期,有個很著名的縱橫家叫做蘇秦,史書中記載,他「身披六國相印,為三王間者」,所謂的間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間諜的意思,蘇秦原本是燕國人,在燕國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國趁火打劫,打著支援燕國太子平的旗號,差點讓燕國亡國了。
  • 漲姿勢,這輩子你可能都不知道,為什麼250是在罵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拿「二百五」這個詞來罵人,多有缼筋少腦的意思,然而用了這麼久,你真的知道為什麼二百五就是罵人的呢?出處一,以前呢,一個大財主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做「成事」和「敗事」,這兩個人是十分的蠢笨,什麼都學不會,大財主只好散重金請人來教,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嘗試,然而最後都是嫌棄太笨,無能為力,拂袖而去。一天有一個老秀才說自己或許可以試試,他分別叫兩個孩子寫兩個字。成事寫的字比較難,抄寫300遍即可,敗事的字比較簡單,200遍即可。
  • 為什麼管不靠譜的人叫「二百五」?
    為什麼管不靠譜的人叫「二百五」?為什麼過年要給孩子壓歲錢?奉承人,為什麼叫「拍馬屁」?這些有趣的知識,且聽詩詞君一一道來。拍馬屁,怎麼來的?一說是元代蒙古人有個習慣,兩人牽馬相遇,要在對方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
  • 「二百五」是個貶義詞,卻跟一位「六國宰相」有關
    「錐刺股」指的是戰國時期的蘇秦。「二百五」就跟蘇秦有關。蘇秦是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人,也就是跟名義上的周天子是老鄉。蘇秦感覺人生很失敗,就勵精圖治,決心有一番作為。於是每天晚上讀書的時候,如果困了,蘇秦就拿出個錐子,在大腿上扎一下,鮮血留到腳上,劇烈的疼痛,讓他的困意消失,他再重新開始讀書。
  • 俗語「二百五」,你只知道它的表意,卻不知道由來和故事
    對於「二百五」的意思,已經不需要多做解釋,但凡是中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解讀,但是能夠肯定的是,這三個字代表的多少都有些貶義,沒有人用這三個字去誇獎別人的。雖然「二百五」在中國人的口語中的如此的普遍化,但是卻很少能夠知道這三個字的由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究竟「二百五」這個俗語是如何被世人所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