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大型景區發展的三重境界

2021-02-08 中國旅遊景區協會
  借用哲學概念來描述和分析我國一些大型旅遊景區的發展過程,往往要經歷自我、他我、無我三重境界,當然從時間順序來說就是三個階段。在發展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下,這種描述分析很值得做。

  旅遊景區發展的第一重境界或稱第一個階段是「自我」。其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在以觀光為主的旅遊發展階段,景區景點是旅遊吸引力的主要源泉,往往就形成「景區為王」、大型景區獨霸天下的狀況。在旅遊開發建設實踐中,就表現為「造景」——景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是所在地區發展旅遊的主要任務,飯店、餐館、商店、道路交通等建設都只是為之進行基礎配套。此時景區人以自我為中心,甚至以老大自居,有「捨我其誰」甚至「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和做法,不僅看不上其他旅遊經營服務單位,而且連所在地區政府旅遊主管部門往往也不被其放在眼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景區管理機構的行政級別高於旅遊主管部門)。此時景區形態往往是封閉式,大門以內景區主宰,圍牆以外則一概不管,主要收入來源是門票。這是典型的景區旅遊階段,目前這種狀態的景區數量日漸減少。

  第二重境界或稱第二個階段是「他我」。其所處旅遊發展階段是深度觀光和體驗旅遊相結合,遊客既關注景區品質,也關心基礎配套水平和接待服務質量。因此,所在地區在旅遊發展方面,就要將景區與旅遊接待服務、基礎配套、組織管理等同等對待,要將景區與其他項目一同規劃、投資、建設、管理,以全面提升旅遊及其服務質量和遊客滿意度。在這個大背景下,景區的心態、形態和行為模式也發生很大轉變,從「自我」走向「他我」。一是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更不可能唯我獨尊,不得不「紆尊降貴」,將自己當作所在地區旅遊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環節,與其他旅遊接待服務、組織管理主體成為「兄弟姐妹」。二是景區形態依然是封閉式的,但注意內引外聯,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相關配套服務,注意協調配合;依然收門票,但注意拓展經營範圍和增加新的盈利渠道。這是從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的過渡階段,目前絕大部分景區都如此。

  第三重境界或稱第三個階段是「無我」。其產生和生存基礎是,旅遊消費從一般觀光到觀光體驗、休閒度假、健康養生等全面發展,遊客高度關注旅遊目的地的整體質量及其所產生的感受。表現形式是,景區僅僅是旅遊吸引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以景觀要素形態發揮作用,旅遊者往往更關注旅遊目的地的環境氛圍、基礎配套、接待服務、權益保障及組織管理等狀況,便捷性、舒適性、科學性、文化性等超越新、奇、特、險和安全、可及、經濟等成為旅遊消費的主要訴求目標。此時景區業者主觀上進入無我狀態,積極主動、自覺自愿地融入旅遊目的地之中,不再強調和彰顯自身的存在價值。此時的景區形態是,不設門禁檢查關口和圍牆圍欄圍擋,不收門票,不限制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寵物、牲畜等非危險、不具破壞性動物進入;除遊客安全和景區環境生態、文化文物和景觀資源保護需要外,不限制遊覽線路和停留區域、停留時間、停留方式、旅遊活動類型和形式,旅遊休閒服務項目充分進入並與城鄉其他區域同質同價、一般無二。這就從景區點旅遊轉入了全域旅遊階段,目前僅少量景區在嘗試,但數量不斷增多是基本趨勢。


  還是從哲學上看,事物都是發生和存在於一定時空與條件之中的,因此才有「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對處於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景區境界和形態來說,也就不能做優劣長短的比較分析。但從旅遊的根本目的及其實現來看,「無我」確實是最高境界。

  旅遊本質上是體驗性消費,自主性是本質要求。理想狀態的旅遊活動,就應該是受到的限制越少越好,旅遊者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充分彰顯「我的旅遊我做主」——自然規律制約和法律、道德約束當然除外。這是由旅遊的本質屬性,包括體驗性、感受性和文化含量高、精神因素作用大等決定的。筆者認為,在特定階段和特定條件下,旅遊者犧牲自主性是迫不得已和必然的,包括旅遊時間、空間、方式、手段等方面的限制,這既是資源可持續利用、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旅遊者安全保障、關聯者利益實現等的需要,也是為特定技術條件所限定的。例如,最常見的自然觀光旅遊,時間一般是在白天,且冰雪雨霧天氣就要限制甚至禁止旅遊,這是自然規律的制約,也是保障旅遊者安全的客觀需要;區域、線路、觀賞位置等空間範圍限制更普遍,方式上有要求在導遊等帶領下進行的就不允許遊客自行前往,而文物、文化、民俗等觀光則往往要求保護、尊重觀賞對象,如很多不讓拍照、錄像,或者拍錄時不得使用閃光燈,不得觸摸、攀爬等。

  概言之,全域旅遊在更加突出體驗性的同時,也為保障和實現自主性創造越來越好的條件,而傳統封閉管理並收取門票的景區對旅遊的自主性限制較多,直接影響人們的體驗,開放性景區對旅遊自主性限制較少,可以讓人有較好的體驗。


  長期可持續地充分滿足旅遊消費需要,必須建立在旅遊經營服務者和相關方能夠實現盈利、發展等目的的基礎之上,要用新的方式取代慣常使用的方式,就必須有更高的效益回報。從杭州西湖等先行者的實際效果看,大型旅遊景區從「自我」「他我」進入「無我」境界,利益保證、利益驅動都是非常有力的。

  在「自我」和「他我」階段,景區的收入主要來自門票,包括景區內的景點門票和相關旅遊及服務項目收費。進入「無我」階段,門票全部取消,景區就只能通過遊客消費來實現盈利目的。在前兩個階段,由於景區是封閉的,其主要功能是參觀、遊覽、遊樂,很多旅遊過程中必需的消費需求都被限制在景區外提供。由於景區內用於布局建設旅遊服務項目的土地和其他資源空間相對有限,造成景區內經營服務具有壟斷性,成本和價格往往比景區外高。再加上管理方、經營服務方甚至遊客都認為,出門旅遊就不能怕花錢,因此旅遊服務收費比居民服務價格標準高是必然的,導致封閉式景區內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普遍高於其他地方——目前還有很多機場及其交通基礎配套服務仍然實行大大高於市區市民同類服務的政策,如北京連接首都機場的機場線軌道交通票價大約是市區地鐵的十倍。其導致的結果,就是遊客儘可能不在景區內消費,通過自帶或者景區外消費去滿足,這反過來又制約了景區內旅遊服務業態的生存和發展。其最終結果,一方面是導致景區不得不以門票為主要甚至唯一收入來源,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尋求門票漲價——形成門票經濟,另一方面是遊客消費又受到時機、場所等制約,直接甚至嚴重影響其旅遊質量和實際感受——吃喝等基本生理需要不能及時充分滿足,飢腸轆轆、口渴難耐時的旅遊感受肯定好不到哪裡去。進入「無我」狀態後,景區不收門票、不設門禁和圍擋,基本消除了景區內外的有形界線,首先,讓遊客沒有進入景區的意識,因而其行為包括消費、購物行為的心理界限淡化乃至消除;其次,景區通過合理規劃,積極建設發展旅遊消費和服務業態,形成自由進入和充分競爭,使建設、運營、服務成本逐步縮小乃至拉平與景區外部的差距,價格也會回復到所在地區的水平,最終進一步促進景區內消費增長;最後,景區內旅遊服務業態的發展、豐富,必然在增加景區業主和所在地區收入、就業的同時,大大改進和提升旅遊者的體驗感受及滿意度,形成皆大歡喜的局面。杭州西湖取消門票和門禁圍牆、實行全面開放後,收入增加若干倍,遊客的消費行為和實際感受大為改觀,道理概在於此。


  從全域旅遊背景下旅遊動機、目的及其實現方式來看,具備條件的大型旅遊景區從「自我」「他我」進入「無我」是必然的。從類型分析,只有區域規模比較大、接待遊客比較多的大型景區具備條件,首先進入「無我」狀態的應該是位於城市及其郊區的大型景區,緊隨其後的是位於城市、城市群周邊和人口稠密地區的大型景區,最後是遠離大城市、城市群和人口稠密區的大型景區。各種類型的中小景區、景點,囿於空間承載力和接待遊客量,不太容易進入「無我」狀態。那些文化、文物、宗教、科教等旅遊景區點項目,如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文化館、紀念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宮觀、歷史建築等,限於自身的形態、性質、規模、功能和資源保護、安全防護等需要,也很難進入「無我」狀態。即使空間規模很大,如避暑山莊、十三陵、長城、故宮,也不具備條件。當然,一些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集中的區域,在對相關資源進行有效保護、管理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其他區域的開放——小封閉、大開放,如北京的香山、八大處等,也應該是可行且必要的。

  總之,景區形態要根據旅遊消費需要和自身發展提升、保護管理、經營服務等實際,實事求是地選擇確定和變化調整。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及相關方面,要引導、支持具備條件的大型景區科學合理、自覺自愿地進入「無我」狀態,不等待觀望,也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

  (蔡家成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旅遊報

若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歡迎大家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旅遊景區協會」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高手做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 第一重境界 做得到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群營銷的三重境界
    目前已經形成商業模式的社群營銷,大致有三重境界。沒有形成模式的,過於個性化的不在此列。第一重境界:邊緣人群割韭菜——享受社群紅利,但最終玩壞社群。第二重境界:社區商業的社群化——有溫度的社群連接成為商業加法。第三重境界:沒有營銷痕跡的增強連接與關係讓渡——社群融入主流商業,成為商業的路由器,成就踏雪無痕的社群營銷。
  • 互動設計的三重境界 | 境界一:穩紮穩打,4項基本功
    編輯導讀:網際網路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原本單純的建立連接已經沒辦法滿足用戶和產品之間的關係了,對互動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能力的進階,本文作者將互動設計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4項基本功。
  • 高球 | 高爾夫三重境界,你到幾重了?
    不論是何種領域,但凡能位列行業頂端的那一小部分人,都必定經過三種境界。
  • 關公信仰者的三重境界
    1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三重境界,是參禪者認識世界的三個階段。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師生關係的三重境界
    根據教師的教育水平不同,師生關係可以分成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師者,師也;生者,生也。處於這一境界的,在農村比較常見,大多是年紀較大的教師或者剛剛登上講臺的教師。當然,這和老師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這類教師大多屬於「權威型」的,像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教導主任就屬於這一個類型,他們往往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影響比較重。
  • 模仿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被模仿者也不妨讀讀奧斯卡·王爾德的話以寬己懷「Imitation is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模仿是最真摯的恭維」模仿第一重境界那些哀鴻遍野的往往是產品沒有被超越,總是被模仿的或直接「原汁原味」複製粘貼ENTER尤其對於個人的原創產品幾年乃至幾十年嘔心瀝血的付出瞬間成了模仿者滿血復活的救命稻草在這一境界混著的模仿者
  • 創業者的三重境界
    文偃禪師有個著名的雲門三句,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最能體現創業的三重境界。涵蓋乾坤是有我之境,講的是創業者的格局和世界觀。是指創業者在充分運用自我的理性的前提下對自己的創業項目有一個全面深刻了解,對自己的商業模式和商業邏輯有全面的設計。截斷眾流是無我之境。
  • 書法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於做學問有著「三重境界說」,用他的評價方法來界定書法也許會引發深刻的思考。第一重:無我王國維使用了宋代晏殊的詞,說第一重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詞的表面是說在寒風慘烈的夜晚,樹上的綠葉被吹落一地,獨自登上高樓,一眼望去儘是看不到邊際的漫漫長路。
  • 運動學研究的三重境界
    日期:2019年12月17日正文共:1458字5圖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來源:平平高中物理的第一個概念便是關於物體運動的描述,即物體空間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其研究對象為質點,即用以代替物體的一個具有質量的點,這是運動學研究的第一重境界
  • 「何不食肉糜」的三重境界
    這是第一重境界——不相信。02北宋熙寧八年,不管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初衷如何的好,前期國庫收入是如何的充盈,但是這時候變法已經快要走進了一個死胡同。這年十月,天上出現了一顆彗星,按照當時的規矩,這是不祥之兆,於是就下詔求直言,讓群臣提意見。不少人就直說了新法的弊端導致的民間疾苦,舉了不少活生生的例子。
  • 馬拉松約跑的三重境界,你是?
    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跑步運動,而隨著加入跑步運動的時間先後不同,也體現出不同的「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一等人才的三重境界
    他的作者呂坤將人才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三等資質,聰明才辯;二等資質,磊落豪雄;一等資質,深沉厚重。何為深沉厚重?概括起來就是大工不巧,觸之不動,因果不昧。我們先說深沉厚重的第一重境界之大工不巧。《神鵰俠侶》中,在楊過的成長之路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窄門。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簡法時評】NO.37 用心辦事的三重境界
    【簡法時評】NO.37 用心辦事的三重境界 2020-06-07 0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寫真: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中新社臺北10月2日電 題: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的三重藝術境界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學習雕馬,先開始是儘量模仿形態,後來開始刻畫馬的神韻,到更高層次又會回到追求簡單、靜止的馬匹。」在臺灣雕馬大師林正發眼裡,學習雕刻就好比禪宗提及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打網球的三重境界,穩準狠
    如果把打網球的境界分為三重的話,那麼這三重境界就是穩準狠。第一重境界 穩穩,很簡單,就是擊球時儘量不失誤。打網球時對手要想從我們身上得分,無非兩種方法,一種是靠絕對的實力打出制勝分,這個是不受我們控制的因素。
  •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受益一生
    文/大夢早先,讀《學問與智慧》一文的時候,看到有關於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描述。可能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比較淺薄,理解的不是特別透徹,一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追夢路上反反覆覆的把自己推到後重新建設。直到復盤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出於意料的發現,所有場合中收穫的感悟居然和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境界不謀而合,不覺得對前輩又多了幾分敬仰。「人生三境界」語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老子給了三個比喻,到底想說什麼?老子給出了答案,「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歷史上拜讀《道德經》的人很多,對《道德經》的解讀就更多了!如何解讀這句話?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人頂天立地,萬物之靈長!有些人把《金剛經》和《道德經》當成咒語念,賦予了神秘的色彩,認為這兩本書擁有神奇的力量,追根溯源,智慧本身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力量,是沒有錯的!但是,空談玄學!卻是有些跑偏了!智慧從來就不是空談,而是實用!可惜,實用太難,空談隨口就來,古往今來,都嘴炮高手多,實幹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