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曾上映了一部匯聚多位影星的電影,叫《新少林寺》,相信不少朋友都看過,其中飾演第一號反派的演員是謝霆鋒。
影片的最後,千年古剎少林寺被大火付之一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下令放火燒毀少林寺的人就是近代史上的有名的「倒戈將軍」——石友三。
他就是《新少林寺》中謝霆鋒飾演的人物原型。
1911年清王朝垮臺之後,當時的中國進入了各路軍閥混戰的時期,石友三投靠了西北軍閥馮玉祥,從最底層的馬夫做起,後來一路做到了親兵、排長、營長,直至成為了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其它的太保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渠等等。
馮玉祥是西北軍閥,石友山作為得力幹將,自然在西北,少林寺在河南嵩山,石友山是怎麼犯下這麼個大案的呢?
1926年,是民國十五年,這一年廣州革命軍開始北伐,馮玉祥宣布脫離北洋軍閥,參加國民革命。
然後另外兩路軍閥吳佩孚和張作霖,聯手攻打馮玉祥,但是被北伐軍給擊敗了。
第二年,馮玉祥佔領了西安,然後聯合北伐軍攻打河南。
河南那時是各路勢力競爭的核心地點,而身處矛盾中心的少林寺,即便是宗教場所,也依然無法置身事外。
當時的少林寺住持妙心,投靠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做了團長,這意味著少林寺站在了馮玉祥的對立面。
因此, 當石友三率部隊打敗吳佩孚的軍隊,佔領了少林寺之後,這個心狠手辣毫無信仰的人,直接下令一把大火將這座千年古剎付之一炬。
令人心痛的是,寺廟中的200多名僧侶,也在這場浩劫中失去了性命。
由此可見,石友山是有多麼的殘忍,因為他的陰險奸詐,人送外號「石閻王」。
雖然他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但是因為他的野心和反覆無常的性格,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在蔣介石的收買下,先是向蔣介石投降,而後眼看戰局不利,又叛變投靠了閻錫山。
可是當張學良率軍入關以後,石友三又見風使舵再次投靠了張學良。
張學良將石友山的部隊整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石友三任總指揮,軍部駐紮在了河北邢臺。
當時他的部隊達到了6萬多人,可是眼看日益壯大的隊伍,再伴隨著他日益增長的野心,石友山已經不滿足於現狀。
他想要的,是整個華北。
在張學良的堂弟張學成等人的鼓動下,石友山發動了倒張之役。
山東軍閥韓復渠,曾和石友山都是馮玉祥的老部下,兩人一個是三團一營長,一個是三團三營長,兩人曾經有過結盟。
所以韓復渠知道他出兵反對張後,十萬火急的發了電報勸他趕緊懸崖勒馬,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蔣介石下出討伐令,和張學良南北夾擊石友三的部隊,石友山腹背受敵,又遇大雨泥濘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他本人也立即逃到了山東濟南,抱上了山東軍閥韓復渠的大腿。
為了表示忠心,石友三交上了投名狀,決定協助韓復渠去對付張宗昌。
值得一說的是,當年韓復渠,于學忠,張學良,張宗昌四人曾結拜為了兄弟,撮合他們的人就是石友山。
這可真是亂世之中人生如戲。
細數一下,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石友三先後投靠過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張學良、韓復渠,在各路軍閥之間,可謂是頻頻討好,如同一個絲毫受不起風吹雨打的牆頭草。
最終,他人生的最後一次「跳槽」,使他走上了死亡之路。
在山東隱居一年多後,石友三一直想著東山再起,1932年,他開始勾結收買一些流氓政客,失意軍人,如天津大流氓劉髯公,土匪劉桂堂等人,他們四處活動,聯絡人員,組成了土匪隊伍。
不僅如此,他又找到了一個靠山,那就是日本駐華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
九一八事變日軍佔領東三省之後,一直對華北地區虎視眈眈,他們一直想要在這片土地上扶植一個代理人。
不安分的石友山主動的投懷送抱,敵人更是求之不得。
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石友三在河北出任了冀北保安司令,這個職務實際上就是日本人的馬前卒。
他多次騷擾國民黨軍的抗日行動,給國軍在華北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與威脅,蔣介石非常氣憤,直接下令要軍統局對他迅速懲處。
這個任務落在了軍統北平站站長陳恭澍的身上。
誰知石友三早有警覺,刺殺行動失敗後石友山依然當著保安司令。
你以為這個「倒戈將軍」就這樣投靠日軍就算折騰完了麼?
實際上在他與土肥原賢二暗度陳倉之時,又與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有過接觸。
他倒戈成性,一方面為日軍賣命,另一方面又為國民政府服務,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沒有民族大義可言。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石友山這種兩頭討好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他必須要明確立場,於是他選擇了國民政府。
這並不是他良心發現,而是這場戰爭的結局還無法預料,他怕被萬人唾棄。
但是這個反覆無常的牆頭草,又作出了新蛾子。
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全力抗戰之時,石友山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一直消極抗戰,一方面又向共產黨示好。
共產黨本著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的原則相信了他的誠意,可是不到一年時間,背信棄義的石友山再一次受不了誘惑,不僅要求他的部下全部加入國民黨,還不斷地攻擊抗日根據地,殺害抗日軍民。
1939年,石友三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不久又兼任第三十九軍集團司令,他終於做到了司令的位置,本應該見好就收,可以這個不知見好收人的小人,依舊不滿於現狀。
1940年,是我們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時期,石友山這個「倒戈將軍」頓感藉助日軍的力量稱霸一方的時機已到,便開始加入與敵人勾結,在河南開封與日軍駐軍司令佐佐木籤訂了互不侵犯協定,準備隨時投靠敵人。
然而,當他將這一計劃向自己的手下,也是自己的好兄弟——副司令高樹勳提出時,高樹勳堅決反對:
「寧做亡命鬼,不當賣國賊!」
從此,石友山對高樹勳起了殺意,幸好高樹勳的命大,幾次被加害都躲過一劫,逃過一劫的他再也不與石友山來往了。
同樣是軍閥,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那些梟雄大多守住了自己的底線,石友三這種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行為,最終引起了各路軍閥的公憤。
石友三的生命已經開始進入了倒計時。
很快石友三的投敵意圖被蔣介石派駐石友三總部的一個高級聯絡參謀——汪建,給察覺,他立即電告了蔣。
蔣知道後,非常的憤怒, 他直接下令第一戰區總司令衛立煌將石友山繩之以法,衛立煌決定採用巧計,不驚動石友山就將他拿下的辦法。
於是他與石友三的副司令高樹勳想好了一個計策:
請出原西北軍將領孫良誠,來做石友山和高樹勳的中間人,以消除兩人之間的隔閡為名,將石友山請到自己的軍部來面談。
一旦請出來,就地將其處決。
石友三當時很想和高樹勳緩和關係,因為他很快要投靠日軍,擔心被他幾次加害不成的高樹勳會藉此討伐他。
石友三起初有幾分戒心,但看到孫良誠一拍大腿說自己願意陪同,以為會沒事,他帶了幾個部下就去了高樹勳的軍部客廳。
他萬萬沒想到,那一天為他而鳴的喪鐘已經敲響。
看到老部下高樹勳後,大家談笑風生,共敘往事,看到時間差不多了,高就讓侍從下去來倒茶。
趁著石友三不注意時,侍從將茶壺一撂, 突然伸手抓住石友三的手臂, 一下子擰到背後, 緊接著又有幾個人蜂擁而上, 將石友三五花大綁地捆了。
沒有絲毫的猶豫,這個背信棄義,置民族大義不顧的「倒戈將軍」,最後被活埋在了黃河岸邊。
縱觀石友三的一生:他先後投靠馮玉祥、吳佩孚、張學良、韓復渠、蔣介石、共產黨、侵華日軍,一生倒戈7次,在各路軍閥之間來回倒戈。
正是由於他的朝秦暮楚,反覆無常,時人將他稱為「倒戈將軍」。
不過,無論石友三如何的工於心計,最終都應了那句千古不變的名言:
機關算計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