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將外界以及身體收到的「前庭、本體、觸覺、視覺」等感覺輸入以及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過程,稱為感覺統合。只有經過感覺統合,人類才能完成那些複雜的認知活動,比如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思維邏輯等等。
感統遊戲訓練,對於宜童的星寶和家長來說並不陌生。
宜童的感統遊戲訓練課程,不僅包羅了感統器材的訓練,更是融入了精心設計的集體遊戲,形成整合訓練的模式。
對於個訓階段的孩子來說,同年齡小朋友的互動環境是比較難以創設的,而感統遊戲訓練課恰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社交機會,可以將個案階段學到的一些技能進行實踐,並且為後期進入真正的集體環境做最初步的準備。
豐富多彩的教具、活潑有趣的組織形式,有效的激發了寶寶們參與的熱情,呼叫應答、集體指令、課堂常規、規則意識、社交技能……都是感統遊戲訓練的目的所在。
那麼在感統遊戲訓練中家長們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呢?有些家長會覺得感統課上孩子根本不配合,全程靠家長輔助,累得不行又覺得找不到收穫點。但也有一些家長通過感統課幫助孩子在很多方面提升了技能,搖身一變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讓周圍家長豔羨不已,這些家長是怎麼做到的呢?
為幫助更多家長了解感統遊戲訓練課程的作用,做好家校配合,在訓練中真正提高孩子的各項基礎能力,我們選擇了在訓練過程中進步非常明顯的幾位寶寶的家長,對他們進行了感統專項訪談,希望家長們能夠從中有所借鑑~
(為保護幼兒隱私,以下內容中出現的人名均為化名)
01
最開始您對於家長也需要參與到感統遊戲訓練課程有什麼看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以後,原本的想法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婷婷爸爸:我開始就很願意陪孩子一起參加感統遊戲訓練,陪伴上課可以近距離觀察孩子的表現以及老師的方法,課後多和老師溝通,回家訓練,一直堅持,效果就會比較明顯。
小明媽媽:課堂上的時間終歸是有限的,而我們的孩子需要家長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後的聯繫,所以我也很希望能在課上和老師學習一些方式方法,回家繼續帶孩子做有效的訓練。
02
您覺得感統遊戲訓練,
能夠提高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
婷婷爸爸:運動協調能力、精細動作能力、集體課聽指令的能力等等。
茉茉媽媽: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給孩子創造了一個集體環境吧,這個在我們平時生活裡也不太容易製造出來,集體環境裡的各項能力包括社交能力都是很有益的,對後期升小組階段也挺有幫助。
03
有哪些細節,
讓您感覺到孩子在感統遊戲訓練中有能力的提升?
茉茉媽媽:孩子的規則意識變強了,能夠聽老師指令開始和暫停,以前是老師叫停還要繼續再做一會兒手上的事兒,現在能夠立刻暫停。聽到打鈴聲知道要提醒媽媽說快一點要上課了,進教室後就可以自己站到地上的小點點。
以前孩子刻板比較嚴重,比如吃飯的凳子,只能放在一個位置,不接受移動,現在能夠遵守和做項目時類似的指令,自己把凳子放在別的位置,我覺得是和感統課上遊戲的環節、指令的變換很有關係,孩子的動作協調也變得越來越好了,在集體環境中聲音敏感也改善了很多。
婷婷爸爸:孩子變化還是挺大的。例如說現在所有的項目,開始時候孩子都不能完全接受配合器材,現在變得能夠接受並且樂意參與,集體項目也學會主動跟隨老師,剛來時不會跳躍,現在可以雙腳跳,側向跳躍,還可以簡單的單腳站立。
小明媽媽:剛來時孩子對項目經常有抵抗情緒,只願意參與喜歡玩的,現在互動性提升很大,越來越會玩,能真正的參與到每個項目中,有時候甚至還會自己提出新玩法,我們特別驚訝。
像排隊、等待這種基礎能力也在小的遊戲和活動中提高了很多,泛化到生活中,等紅綠燈,和其他小朋友玩,都能夠更理解規則了,我覺得這些都是進入集體環境之前非常需要的技能。
04
您在課堂上,
是如何積極引導孩子完成活動的?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心得,可以與其他的家長分享?
婷婷爸爸:多鼓勵孩子,訓練重視質量,不要只看數量。新的項目一定要把難度降到最低,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然後看孩子的能力逐漸提高難度。孩子做對了一個回合,一定要給予強化。讓孩子覺得訓練有興趣。有不明白的地方多和老師溝通。
龍龍媽媽:目標分解是比較適合我家孩子的一個方法,孩子每完成一個步驟都很有成就感,就有動力去繼續完成。所以家庭和機構的配合非常重要,很多細節的東西需要家庭的時間習得和強化來輔助。
05
跟孩子一起訓練,
讓您印象最深刻的困難是什麼?
婷婷爸爸:最開始有些基礎的項目,孩子不願意做。例如說大龍球,根本就不上,有恐懼感,不配合。還有就是做集體項目,例如說開火車,最開始不願意讓別人在後面拉著她的衣服,也不願主動拉著別人的衣服,這都是社交能力不足的表現,後面隨著訓練的進展,這些都可以慢慢接受了,這對平時和別的小朋友玩還有以後進入集體都是比較基礎和必備的能力。
茉茉媽媽:剛開始很累很累,孩子什麼都不想做,連走個平衡木都很困難,慢慢就好很多,遊戲的變化,他都能慢慢理解和接受,包括注意力、身體素質等等都好很多,我也覺得慢慢輕鬆下來了。
06
您認為家長在孩子的康復過程中作用是不是非常大?有哪些針對孩子運動或者感統方面的,居家幹預的技巧是您想要與大家分享的?
婷婷爸爸:我認為家長在孩子的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很大。居家幹預,家裡基本的訓練器材要有,例如大龍球,羊角球,平衡板,套圈,足球,沙包,觸覺球,籃筐,球門,小高蹺,還有可以任意拼接的圈子。結合這些器械和孩子做一些簡單的訓練和遊戲。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家裡的一些「道具」設計小遊戲,讓孩子覺得這些過程有興趣,有樂趣,主動和家長遊戲最好。
訓練前要充分熱身,避免受傷。還有要對孩子評估,多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小明媽媽:我覺得家長要真正做到和孩子一起「瘋」起來吧,全心投入。我會花很長時間和孩子一起玩,這樣他也會更活潑。在遊戲中和孩子進行角色互換,比如打針遊戲,我就會和他輪流扮演醫生和患者的角色,模擬各自的流程,這樣孩子就會參與性更高,更活潑。
07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
您自身有哪些積極的心態變化?
婷婷爸爸:心態上我就是不要想的太長遠。把每一天過的充實。不虛度就行了。
龍龍媽媽: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完美配合,讓學習什麼學習什麼,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節奏的,很多時候家長都因為太著急期待太高,不能用一個平和的狀態輔助孩子完成學習,我覺得這個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講的點不是孩子理解到的點,需要先幫助他,哪怕是手把手的讓孩子去做,讓他先熟練後,再去理解,家長要成為最了解孩子的人,應該去努力抓孩子的接受點。
茉茉媽媽:任何進步都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上課的時間畢竟有限,家長能做的就是在課上學習教學方法,和老師做好配合,在家裡一定一定要多出時間陪孩子進行訓練,一天一小時,一個月就是三十個小時,那孩子不可能不進步的。
小明媽媽:其實特別理解很多家長焦慮著急的心情,但是孩子的能力是我們的首要目的,個訓主要注重孩子個體能力的提升,而感統課上的集體內容剛好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以前也會特別著急,但真正投入進來,慢慢看到孩子的進步,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星寶的康復訓練不僅需要機構的專業幹預,更需要父母的支撐參與,只有父母也不斷地學習,細心觀察孩子,與校內的老師做好配合,孩子才能夠在訓練中不斷進步和成長。
而感覺統合的幹預,伴隨孩子各項能力習得的始終,也希望家長們能夠真正參與其中,找到提升孩子能力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