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採訪|家校配合練感統,我的孩子成為了「別人家孩子」

2020-12-16 宜童自閉症學院

大腦將外界以及身體收到的「前庭、本體、觸覺、視覺」等感覺輸入以及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過程,稱為感覺統合。只有經過感覺統合,人類才能完成那些複雜的認知活動,比如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思維邏輯等等。

感統遊戲訓練,對於宜童的星寶和家長來說並不陌生。

宜童的感統遊戲訓練課程,不僅包羅了感統器材的訓練,更是融入了精心設計的集體遊戲,形成整合訓練的模式。

對於個訓階段的孩子來說,同年齡小朋友的互動環境是比較難以創設的,而感統遊戲訓練課恰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社交機會,可以將個案階段學到的一些技能進行實踐,並且為後期進入真正的集體環境做最初步的準備。

豐富多彩的教具、活潑有趣的組織形式,有效的激發了寶寶們參與的熱情,呼叫應答、集體指令、課堂常規、規則意識、社交技能……都是感統遊戲訓練的目的所在。

那麼在感統遊戲訓練中家長們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呢?有些家長會覺得感統課上孩子根本不配合,全程靠家長輔助,累得不行又覺得找不到收穫點。但也有一些家長通過感統課幫助孩子在很多方面提升了技能,搖身一變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讓周圍家長豔羨不已,這些家長是怎麼做到的呢?

為幫助更多家長了解感統遊戲訓練課程的作用,做好家校配合,在訓練中真正提高孩子的各項基礎能力,我們選擇了在訓練過程中進步非常明顯的幾位寶寶的家長,對他們進行了感統專項訪談,希望家長們能夠從中有所借鑑~

(為保護幼兒隱私,以下內容中出現的人名均為化名)

01

最開始您對於家長也需要參與到感統遊戲訓練課程有什麼看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以後,原本的想法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婷婷爸爸:我開始就很願意陪孩子一起參加感統遊戲訓練,陪伴上課可以近距離觀察孩子的表現以及老師的方法,課後多和老師溝通,回家訓練,一直堅持,效果就會比較明顯。

小明媽媽:課堂上的時間終歸是有限的,而我們的孩子需要家長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後的聯繫,所以我也很希望能在課上和老師學習一些方式方法,回家繼續帶孩子做有效的訓練。

02

您覺得感統遊戲訓練,

能夠提高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

婷婷爸爸:運動協調能力、精細動作能力、集體課聽指令的能力等等。

茉茉媽媽: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給孩子創造了一個集體環境吧,這個在我們平時生活裡也不太容易製造出來,集體環境裡的各項能力包括社交能力都是很有益的,對後期升小組階段也挺有幫助。

03

有哪些細節,

讓您感覺到孩子在感統遊戲訓練中有能力的提升?

茉茉媽媽:孩子的規則意識變強了,能夠聽老師指令開始和暫停,以前是老師叫停還要繼續再做一會兒手上的事兒,現在能夠立刻暫停。聽到打鈴聲知道要提醒媽媽說快一點要上課了,進教室後就可以自己站到地上的小點點。

以前孩子刻板比較嚴重,比如吃飯的凳子,只能放在一個位置,不接受移動,現在能夠遵守和做項目時類似的指令,自己把凳子放在別的位置,我覺得是和感統課上遊戲的環節、指令的變換很有關係,孩子的動作協調也變得越來越好了,在集體環境中聲音敏感也改善了很多。

婷婷爸爸:孩子變化還是挺大的。例如說現在所有的項目,開始時候孩子都不能完全接受配合器材,現在變得能夠接受並且樂意參與,集體項目也學會主動跟隨老師,剛來時不會跳躍,現在可以雙腳跳,側向跳躍,還可以簡單的單腳站立。

小明媽媽:剛來時孩子對項目經常有抵抗情緒,只願意參與喜歡玩的,現在互動性提升很大,越來越會玩,能真正的參與到每個項目中,有時候甚至還會自己提出新玩法,我們特別驚訝。

像排隊、等待這種基礎能力也在小的遊戲和活動中提高了很多,泛化到生活中,等紅綠燈,和其他小朋友玩,都能夠更理解規則了,我覺得這些都是進入集體環境之前非常需要的技能。

04

您在課堂上,

是如何積極引導孩子完成活動的?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心得,可以與其他的家長分享?

婷婷爸爸:多鼓勵孩子,訓練重視質量,不要只看數量。新的項目一定要把難度降到最低,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然後看孩子的能力逐漸提高難度。孩子做對了一個回合,一定要給予強化。讓孩子覺得訓練有興趣。有不明白的地方多和老師溝通。

龍龍媽媽:目標分解是比較適合我家孩子的一個方法,孩子每完成一個步驟都很有成就感,就有動力去繼續完成。所以家庭和機構的配合非常重要,很多細節的東西需要家庭的時間習得和強化來輔助。

05

跟孩子一起訓練,

讓您印象最深刻的困難是什麼?

婷婷爸爸:最開始有些基礎的項目,孩子不願意做。例如說大龍球,根本就不上,有恐懼感,不配合。還有就是做集體項目,例如說開火車,最開始不願意讓別人在後面拉著她的衣服,也不願主動拉著別人的衣服,這都是社交能力不足的表現,後面隨著訓練的進展,這些都可以慢慢接受了,這對平時和別的小朋友玩還有以後進入集體都是比較基礎和必備的能力。

茉茉媽媽:剛開始很累很累,孩子什麼都不想做,連走個平衡木都很困難,慢慢就好很多,遊戲的變化,他都能慢慢理解和接受,包括注意力、身體素質等等都好很多,我也覺得慢慢輕鬆下來了。

06

您認為家長在孩子的康復過程中作用是不是非常大?有哪些針對孩子運動或者感統方面的,居家幹預的技巧是您想要與大家分享的?

婷婷爸爸:我認為家長在孩子的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很大。居家幹預,家裡基本的訓練器材要有,例如大龍球,羊角球,平衡板,套圈,足球,沙包,觸覺球,籃筐,球門,小高蹺,還有可以任意拼接的圈子。結合這些器械和孩子做一些簡單的訓練和遊戲。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家裡的一些「道具」設計小遊戲,讓孩子覺得這些過程有興趣,有樂趣,主動和家長遊戲最好。

訓練前要充分熱身,避免受傷。還有要對孩子評估,多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小明媽媽:我覺得家長要真正做到和孩子一起「瘋」起來吧,全心投入。我會花很長時間和孩子一起玩,這樣他也會更活潑。在遊戲中和孩子進行角色互換,比如打針遊戲,我就會和他輪流扮演醫生和患者的角色,模擬各自的流程,這樣孩子就會參與性更高,更活潑。

07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

您自身有哪些積極的心態變化?

婷婷爸爸:心態上我就是不要想的太長遠。把每一天過的充實。不虛度就行了。

龍龍媽媽: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完美配合,讓學習什麼學習什麼,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節奏的,很多時候家長都因為太著急期待太高,不能用一個平和的狀態輔助孩子完成學習,我覺得這個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講的點不是孩子理解到的點,需要先幫助他,哪怕是手把手的讓孩子去做,讓他先熟練後,再去理解,家長要成為最了解孩子的人,應該去努力抓孩子的接受點。

茉茉媽媽:任何進步都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上課的時間畢竟有限,家長能做的就是在課上學習教學方法,和老師做好配合,在家裡一定一定要多出時間陪孩子進行訓練,一天一小時,一個月就是三十個小時,那孩子不可能不進步的。

小明媽媽:其實特別理解很多家長焦慮著急的心情,但是孩子的能力是我們的首要目的,個訓主要注重孩子個體能力的提升,而感統課上的集體內容剛好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以前也會特別著急,但真正投入進來,慢慢看到孩子的進步,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星寶的康復訓練不僅需要機構的專業幹預,更需要父母的支撐參與,只有父母也不斷地學習,細心觀察孩子,與校內的老師做好配合,孩子才能夠在訓練中不斷進步和成長。

而感覺統合的幹預,伴隨孩子各項能力習得的始終,也希望家長們能夠真正參與其中,找到提升孩子能力的點。

相關焦點

  • 「我要怎樣,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一句話,家長陷入沉思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被拿來和自己比較,而且總是比自己優秀…… 在我們身邊,甚至可能是我們自己,從小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在各個方面壓過我們一頭,搞得我們逐漸失去了動力去上進。 然而長大以後,走上職場,卻發現處處透漏著自卑,然後惡性循環。
  • 看看你家孩子做感統訓練了嗎?
    大家聽說過感統訓練嗎?對於學齡前兒童,很多家長都在給孩子進行感統訓練,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刺激其大腦功能,鍛鍊孩子的觸覺和本體感,從而提高對孩子感覺統合能力的訓練。從日常活動來說,感統訓練就是一種在平時遊戲和玩樂中的訓練。關於感統訓練很多父母不知道究竟對於孩子有多大的必要,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為什麼讓孩子進行感統訓練!
  • 怎樣把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想要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你得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前幾天,清華大學的「最強本科生」火了。他們都是今年校特等獎學金獲得者,是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其中,一位物理系男生,是這些「最強本科生」中最火的。他是陳逸賢。
  • 平均每周14場活動,學校的家校協會讓家長、孩子、學校「三贏」
    」為宗旨,圍繞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配合下,提升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而在豐富多彩的家校活動中,家長收穫了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感動,學校也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實現了家長、孩子、學校的三贏。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要做好引導
    有一次,孩子又做錯了事情,陳女士正準備批評孩子,不料孩子不以為然地說:「我就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媽媽你也知道,我犯錯也是沒辦法得嘛。」孩子屢屢拿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作為犯錯的藉口,陳女士終於覺得不對勁。但作為母親又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心裡很是著急。
  • 孩子被語文老師批評後也不寫作業,處理家校關係,家長需要這麼做
    家長也很生氣,覺得老師不該有針對性地批評孩子,家長已經在努力糾正孩子的課堂行為了,想去找老師理論。我聽到這件事,覺得現在的教育有一點如履薄冰,孩子小心翼翼,老師戰戰兢兢,家長時刻要監督和質疑教學方式,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課堂違反紀律的問題。要上升到家校關係和矛盾上,其實沒有必要。如果你遇到這件事會怎麼做?
  • 這筆錢該不該花,給孩子報感統訓練的你,後悔了嗎?
    可是感統訓練對於不少家長來說估計都是個新興詞彙,之前從沒有了解過,可是現在卻要為它花一大筆錢,這錢花得真會有價值嗎?感統訓練到底能不能有效改善感統失調?感統失調做感統訓練能做好嗎?由於感統訓練課程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家長也都是希望可以花了錢就能看到效果,不然就對不起這麼高昂的價格。可是這並不是菜市場買菜,一手交錢就可以交貨。孩子會有一個學習理解的過程,並不是說靠一兩節課就可以完全改善感統失調的表現。但是只要堅持訓練,就一定可以看到效果。
  • 孩子脾氣暴躁、學習不好?或許是感統失調!家長要及時檢查和預防
    馬主任指出: 根據調查顯示,近年我國患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但是這種疾病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進行糾正。 而這種疾病最好在6歲之前,家長們做好訓練,以免影響孩子的日後生活。
  • 是什麼讓媽媽跨越1000公裡給孩子做感統訓練?她這樣說……
    能力不會有質的改變,未來永遠比同齡孩子慢一步,只有留在大城市才能提供更專業的訓練,說不定能力還能有較大突破。深思熟慮後,媽媽做了一個決定:留在武漢,讓孩子參加專業的訓練。語言訓練沒有起作用?治標不治本!與許多家長一樣,當孩子不喜歡說話、表達吐字不清時,第一反應就是語言能力存在問題。
  • 當孩子出現感統失調,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越早進行感統訓練越好
    大家好,我是寧雙育兒說的施老師。我之前呢。在這個直播間跟大家介紹過,我三年前的我一直從事的是電腦培訓。我之前是一名電腦培訓老師。做這個電腦設計電腦培訓呢。做了十幾年哦。因為我自己本人的哦,非常喜歡小孩。然後覺得這個孩子們一定要重視教育。所以三年前的我就是轉為這個親子教育了。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家長們也樂於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我們。大多數父母心中都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中國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家的小孩和別人做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是最大的敵人說起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網友都打開了話匣子:@90小青年:對比只會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希望家長們可以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雨嫣:人比人,氣死人。
  • 孩子的感統訓練方法
    1、坐不住、小動作多。其中,個訓課教學包含認知訓練、口肌訓練、語言訓練、生活自理訓練、思維提升、社交交往訓練、行為幹預等;集體課包含音樂舞蹈、奧爾夫音樂、PCI、感統、認知大課、語言交流、生活自理、桌面手工、精細操作等;感覺統合課主要針對於感知覺落後等一系列問題的康復訓練;幼小轉銜班幫助孩子提前適應小學課程和生活。
  • 怎麼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自信的孩子總是自帶C位光環無論何時,都bling bling閃著光走到哪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真的是讓人real羨慕了想擁有同款孩子當孩子在客廳站著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我要喝牛奶。」你在廚房做飯一時不能滿足他,可以告訴他具體時間:「媽媽把這個菜做完,就去給你拿,好嗎?」千萬不要經常忽視孩子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在日常中也可以多尋求孩子幫忙,讓他在力所能及的空間裡,感受到自己在被愛和被需要著。
  • 【家校共育】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一起成長!
    【家校共育】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一起成長!近日,茂縣婦聯、茂縣教育局聯合在鳳儀小學、鳳儀鎮小學、河西小學、七一民中附小、茂縣中學,針對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生及家長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家校共育知識講座。講座邀請了中國心理教練陳斌授課。
  • 家校攜手 共育孩子精彩未來
    東校區心理中心韓海萍老師則堅持每天通過微信群開展「心理老師對你說晚安」活動,幫助家長調節情緒、更好地做好疫情期間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家校形成有效合力,才能變學校育人「獨角戲」為家校共同參與的「大合唱」,孩子才能更好地成人成才。
  • 「謝謝感統訓練讓我的孩子變得更優秀!」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位家長,也是我的老朋友,給我們寫的信,希望能夠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文章/迪迪(化名)媽媽)我的兒子從小性格活潑、好動。小時候,家人沒把他的「活潑」當成一種麻煩,可上了幼兒園之後,我發現,我的孩子好像變得更加「狂野」了。
  • 家長來上學,與孩子共成長!濟南市歷下區打造家校共育新模式
    萱萱媽媽王女士說,剛開學沒多久,學校曾召開過一次全體新生家長會,那次收穫就挺大,「第一次家長會,學校梁麗校長就把自己辦公室的電話號碼公布出來了,」王女士說,「那天梁校長說,家長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給她打電話。我當時覺得特別震撼,學校對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希望以後這樣的講座和培訓多多益善!」
  • 如果孩子有這3種現象,可能是「感統失調」在作怪,家長不要忽視
    很多家長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的時候會感到很疑惑,什麼是感統失調呢?實際上感統失調其實就是孩子大腦和身體之間的協調能力較差。很多情況下孩子學習成績差,並且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法得到好成績,他們就會斥責孩子不認真,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感統失調導致。
  • 孩子走搖搖晃晃,可能是「感統失調」在作祟,家長早幹預娃早恢復
    感覺統合失調其實是孩子比較容易出現的一種問題,但大多數孩子出現感統失調都是比較輕微的,所以通過家長的一些幹預,就能及時的恢復正常,所以家長不用太過擔心。但很多家長對於感統失調,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甚至在孩子已經出現感統失調的時候,還並不知道。那麼孩子在出現感統失調的時候,往往會有哪些表現?
  • 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方式,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方式,真正做到家校共育。最近,教育部又公開表示:明令禁止教師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的行為,發現一起,嚴查一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也先後出臺了若干有關作業布置的措施,堅決制止這一不良教育教學行為。確實,隨著「家校共育」理念的深入推廣,許多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把許多本該是教師做的事推給了家長。比如,學生的預習任務,要求家長在家預先教孩子;再如回家作業要求家長輔導並批改督促孩子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