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白的書法也是一絕。
可惜他留存下來的作品不多,《上陽臺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認為是李白唯一的傳世之作。
但其實李白還有一幅詩帖,很多專家都曾鑑定過,確實是他的真跡,這幅詩帖就是《嘲王歷陽不肯飲酒》,是李白寫的一首「勸酒詩」。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
李白有多喜歡喝酒?在他留下的近千首詩歌中,關於飲酒的就有100多首。
有獨自一人喝酒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有兩人對酌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有一群人宴飲的,「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他在20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四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時常想念故鄉,然而他卻在另一首詩中說「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只要酒管夠,他鄉亦不愁。
他曾多次去宣城,城中有位善於釀酒的老師傅紀叟,李白與其私交甚好,在其過世後,還寫下一首詩《哭宣城善釀紀叟》,「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還有,當時汪倫,涇縣一普通農民,為何能邀請他李白?
就是因為他的邀請信正中李白的下懷,「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
如此好酒的李白,遇上了一個不給他面子,不肯飲酒之人,可以想像他該有多不爽。
詩題中的「王歷陽」並不是人名,而是指歷陽縣一個姓王的縣丞。
古人一般不會直呼其名,有些是以家族中的排行來稱呼對方,例如「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也有以對方官職代指的,例如「同王右丞送瑗公南歸」、「寄左省杜拾遺」等等。
還有就是像這首詩題中一樣,以任職地來代稱,李白的偶像,南北朝著名的山水詩人謝朓,曾任宣城太守,故後世皆稱其為「謝宣城」。
再說回這首勸酒詩。
詩歌首聯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了當時的天氣——大雪紛飛。
一個「寒」字突出了當時悽冷徹骨的環境,李白在立冬時節曾寫過一首詩,詩云「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這樣寒冷的天氣正適合圍爐飲酒,這就為後文的勸酒埋下了伏筆。
「雪花大如手」,這是個比喻,是為了進一步突出當時天氣之寒冷。
有些人覺得這個比喻有些誇張,其實李白寫過比這更誇張的「雪詩」,他在《北風行》中曾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大如手的雪花比起這句詩裡的「大如席」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
接下來的幾聯裡,詩人引用陶淵明的典故來反諷對方不肯飲酒之舉。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歷來為後世文人所景仰,很多人即使無法像他一樣歸隱田園,但也盡力模仿他,彈彈素琴,栽幾棵柳樹。
詩中的這位歷陽縣丞大概就是這種人,可是在李白眼中,王歷陽表面學陶淵明,實際卻絲毫沒有陶淵明的風韻,所以他用了「浪」、「虛」、「空」這些字來嘲諷對方。
那麼為什麼說王歷陽是做表面功夫呢?
因為陶淵明也和李白一樣「性嗜酒」,在他現存的140多篇詩文中,關於飲酒的就有50多篇,將近百分之四十,這是個多麼可觀的數字。
「白衣送酒」、「葛巾漉酒」這些都是關於陶淵明的飲酒典故。
他在當彭澤令期間,「公田悉令吏種秫稻」。
什麼是「秫稻」?就是一種可以釀酒的高粱。
後來在他妻子的堅持下,才改成「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
可以想像,陶淵明有多喜歡喝酒。
而王歷陽口口聲聲以陶淵明為榜樣,但是卻不肯飲酒,這不是很諷刺嗎?
所以,李白這幾句看似句句寫陶淵明,實際卻是為何反諷王歷陽,以達到激將勸酒的目的。
全詩宛如大白話,卻非常能體現李白浪漫豪邁之情。讀了李白如此豪氣的勸酒詩,想來王歷陽是不喝也得喝了。
雖然這首《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在李白流傳下來的詩歌中不算出彩,但是他的真跡字帖還是非常有價值的,曾流落日本,成了日本重要的「文化財」。
書法大家謝稚柳和陳佩秋夫婦曾十分關注這一字帖,傅申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考》,如果這一字帖也能入藏故宮博物院,想必也是一大文化盛事。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