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合肥市高新區科大訊飛產業園。 王世寶 攝
7月1日,商合杭高鐵柘皋站迎來首批乘客。商合杭高鐵柘皋站位於巢湖市柘皋鎮錢墩村北,為商合杭高鐵在巢湖境內的第二個車站,定位為巢北產業新城及環巢湖旅遊休閒區重要客運樞紐,帶動千年古鎮柘皋乃至整個巢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巢湖與長三角地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此前沒有直達高鐵動車,隨著商合杭高鐵的開通,將有助於巢湖更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本報記者 徐旻昊 攝
6月27日,眾多遊客來到世界文化遺產地皖南古村落宏村參觀遊覽。本報記者 潘成 攝
蔚來汽車總部入駐合肥,德國大眾投資參股江淮汽車和國軒高科,多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項目在肥落地開花……今年以來,省會合肥,以科技創新構築「最強引擎」,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步伐。
科技為「媒」
「經庭前徵得各方當事人同意,本次庭審全程同步錄音錄像,記錄庭審活動……」近日,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庭審現場,科大訊飛智慧庭審音字轉換系統實時將庭上各方發言轉寫成文字,電腦屏幕同步顯示。
自4月以來,為期6個月的「AI記錄」庭審場景在上海各法院輪番上演。當地法院官方數據顯示,相比以往,庭審時間節省了約三分之一。
「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推動上海法院系統庭審記錄改革,是科大訊飛助力長三角地區法治建設的一次探索。」科大訊飛工作人員拿出一疊資料說,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深入,2018年6月,科大訊飛與長三角三省一市高院籤署「人工智慧+法院」深度戰略合作協議。
科技為「媒」,已然成了合肥「入長」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
合肥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初合肥提出「呼應浦東開發,建設新合肥」,到2016年6月,合肥與蕪湖等8個「合肥都市圈」城市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新成員,合肥以科技創新「金字招牌」,構築「第一生產力」,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走進合肥科學島強磁場科學中心,一個高達6米的「龐然大物」引人注目,它就是穩態強磁場裝置中的混合磁體。
「穩態強磁場裝置擁有3臺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以及場強為國際第二的40T(特斯拉)級混合磁體。」中心科研人員介紹,依託這大科學裝置,中心與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合作,有力推動了長三角地區相關領域學科發展。
2017年,合肥正式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3年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喜訊頻傳: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科技之「媒」正日益加速合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產業補「鏈」
「海量的數據、場景和人才,讓金融科技在廬陽發展有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走進高標準建設的合肥金融廣場,廬陽區投資促進中心負責人指著剛獲批建設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金融科技產業合作示範園區規劃圖介紹,目前廬陽區銀行業總部佔全省的50%,保險業總部佔全省的55%,證券業總部超全省3成。為加速「一體化」產業合作與互補,發揮作為全省金融總部集聚區的優勢,廬陽正打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融結合新標杆。
「積極構建長三角城市間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供應鏈,增強深度互補發展的紐帶。」合肥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推動「一體化」發展,離不開產業補「鏈」,通過產業深度融合,協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合肥主動對接上海等城市戰新產業和先進位造業項目,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戰新產業。
總投資20億元的天瑞金環境科技園、總投資5億元的中明環保華東總部……為加速產業補「鏈」。
「近3年來,合肥高新區針對長三角區域開展優質項目的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50億元。」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方向民介紹,目前合肥高新區智能家電、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均將長三角地區作為主要市場。為增強深度互補合作紐帶,合肥推動本地龍頭企業科大訊飛、科大國盾、中科智能、安科生物等企業率先在長三角城市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
前不久,繼去年10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環境產業合作示範園區」正式落戶合肥蜀山之後,總投資高達102億元的18個項目,在蜀山區集中簽約,志在打造「中國環境谷數字新園區」。
「產業鏈的延伸,預示一體化的提質。」蜀山區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已基本形成「環保技術研發—核心基礎零部件生產—環保裝備製造—環境治理、環保工程及環保服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今年4月29日,蔚來與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主體籤署關於投資蔚來中國的最終協議。蔚來將聯合戰略投資者向蔚來中國的法律主體——蔚來(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注入112.6億人民幣,並將中國範圍內包括整車研發、供應鏈與製造、銷售與服務以及能源服務等相關核心業務與資產注入該公司。
根據協議,蔚來將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中國總部,並適時啟動第二生產基地的規劃建設。
隨著產業一體化互補發展加速,引入蔚來後,合肥積極推動德國大眾投資參股江淮汽車、國軒高科,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能級。
聯合築「基」
走進位於肥東縣的合肥上海產業園,一系列智慧物流、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精尖」企業遍地開花,令人目不暇接。
「『合肥上海產業園』是合肥市與上海市『雙城合作』的重要載體平臺,在區位交通、產業集聚、產城融合、土地資源等方面具有巨大發展潛能,也是合肥市東向發展的新平臺、創新發展的新高地。」肥東縣委常委、產業園黨工委第一書記趙慶一介紹,截至目前,該園區已入駐企業3000多家。
為夯實一體化發展的合作基礎,合肥與上海近年來互動頻繁,「合作能級」不斷躍升。2015年,兩市政協提出構建「雙城合作」的倡議,開啟上海與合肥新型雙城關係的新序幕。此後,兩市黨政機關多次開展考察交流,科大訊飛等企業更是將其優勢技術和產品融入上海多個領域。2018年,總投資超200億元的合肥上海產業園正式落戶肥東,合肥上海「雙城合作」進入快車道。
今年1月,我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以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推動「原始創新」。「這對於推動合肥與上海重大基礎前沿科學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系統集成創新,乃至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以及長三角的戰略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齊美東說。
近年來,合肥不斷「築高」「築牢」合作對接平臺——與浙江大學共建新站高新區科創中心,與復旦大學洽談共建合肥智能感知創新中心,與杭州市合作共建「合杭夢想小鎮」,物聯網、生物醫藥、環境產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基地等一批G60科創走廊合作示範項目落戶合肥……
「合肥版的推進方案主要包括兩個板塊,共14個部分,13個重點合作領域,19個專欄,210條重點工作。」合肥市發改委一負責人拿出一份紙質方案告訴記者,為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合肥市制定出臺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推進方案,明確科創、產業、交通、能源等一體化發展目標任務的同時,確立和完善實施一體化發展的有關機制,加速布局融入長三角發展「路線圖」。
一年來,合肥G60物聯網、生物醫藥、環境產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基地等合作示範園區掛牌運作,實現9城市地鐵「一碼通行」、18城市51個事項「一網通辦」和41城市醫保「一卡通用」。當前,正在打造「五高地一示範」的合肥,正爭當「皖軍排頭兵」,全力賦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記者 許根宏 許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