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建設新局面,爭當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排頭兵,產業是發展根基。
市委十五屆十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威海市委關於制定威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圍繞「在產業現代化方面爭當排頭兵」這一目標,在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施海洋強市戰略等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全力推進產業現代化,提升現代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
把發展經濟著力點
放在實體經濟上
產業始終是我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堅持產業為王、項目為王、企業為王,七大產業集群和10條重點產業鏈正在發展壯大,產業結構日趨優化,產業整體競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
展望「十四五」,我市把實現產業現代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進行部署。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強化工業特別是先進位造業的戰略地位。「把產業現代化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來安排部署,這是我市面對當前和未來複雜局面的科學判斷,體現了我市一以貫之抓產業、促發展的決心不變。」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鄧勇說,「在產業現代化方面爭當排頭兵,就要緊抓製造業這個核心,圍繞區域優勢、聚焦強勢產業、強化對韓機遇,重點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條和優勢企業群體,在『雙循環』格局中實現優勢更優。」
增強核心競爭力,必須突出製造業這個核心,持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推動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全會的一系列部署,讓我市製造業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立足十個優勢產業鏈,我們將瞄準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發展,著力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鏈條。具體來說,就是要結合每個產業的優勢和短板,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水平技術改造、『卡脖子』技術攻關、工業網際網路賦能,加快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市工信局局長喬新躍說。
實現產業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是重要關鍵詞。全會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高度融合、協同發展進行了系列安排部署。「製造業的穩定與發展,源於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為了發展壯大製造業,必須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做到精細化、複雜化。」市委黨校副教授付曉梅表示,我市七大產業集群要通過強鏈補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產業鏈配套設施。同時要鞏固集群內企業根植性,從而保證產業鏈安全,強化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實現產業布局更加優化,產業特色更加鮮明、更有核心競爭力。
作為七大產業集群之一,碳纖維等複合材料產業集群在我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計128家。「根據全會部署,我們將充分依託鏈主地位龍頭企業和碳纖維產業園等重大載體平臺,著力突破碳纖維規模化製備的成套技術,加強碳纖維高速紡絲、低成本化技術、高強高模碳纖維及預浸料的研發,加速下遊製品開發及產業化,拓展延伸碳纖維等複合材料產業鏈條。」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碳纖維等複合材料產業專班牽頭單位分管負責人張愈說。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我市更加突出了企業的主體地位,這讓百合生物總裁助理張軍傑備受鼓舞,「我們正在推進新型海洋功能成分飲料、口服液智能工廠項目的建設,預計明年實現全面投產。投產後,產品將從原有的幾十個增加至200多個,帶動產業鏈向全領域延伸,實現從產量產能到規格品類的全方位升級。」
在推動海洋經濟
創新發展上走在前列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特色,也是威海發展最大的潛力,是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全會提出,實施海洋強市戰略,打造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市海洋發展局局長邢海文表示,將以國際海洋科技城建設為統領,聚焦海洋生物、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經濟等重點領域,加快布局建設一批示範試點、創新平臺和產業集群,打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威海樣板。
我市海岸線綿長,海岸海洋資源豐富,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打造海洋產業創新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統籌優勢,突出特色,我市高效推進遠遙淺海科技灣區建設,打造全國首個淺海海洋綜合試驗場,並藉此全域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城。
環翠區委副書記、區長徐明表示,「十四五」期間,圍繞海洋創新創業,將重點打造好遠遙淺海科技灣區這一海洋產業載體,全面提速藍貝海洋科技展覽中心、海洋大數據中心、海洋無人裝備與技術聯合創新中心等機構建設,形成海洋產業集聚效應,推動海洋經濟向高端化邁進。
傳統漁業曾經是我市海洋產業的主導產業。面對「十四五」規劃,打造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必須做好這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文章,實現我市由漁業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對此,全會也給出了明確的方向。
對全會提出的「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開發利用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榮成市委書記包希安深有感觸。他表示,將在海洋食品、船舶修造與海工裝備、海洋生物製品與醫藥等產業上下功夫,圍繞海洋生物與健康食品打造新經濟產業集群,向產業現代化方向繼續發力。
結構良好的海洋經濟,需要強有力的港口支撐。同全省其他港口相比,威海港區位優勢明顯,輻射範圍更加廣泛。全會提出的「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也是全市「十四五」發展的必然要求。
「藉助一體化發展契機,『十四五』期間,威海港將海向開航線、擴倉容、拓中轉,陸向開班列、建陸港、拓貨源,積極推進『四港聯動』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全面啟動自動化碼頭建設,打造全市近洋貿易的橋頭堡。」山東港口威海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連偉亮表示。
對於全會提出的「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邢海文表示,將重點做好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平安海區等示範區建設,探索率先開展藍碳交易試點,打造碳中和、負減排的海洋樣板。
更加精準高效聚集
創新要素和人才資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進產業現代化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到600家,「1+4+N」創新平臺體系不斷擴容,創新在我市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愈發突出。面對全會「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安排部署,我市將如何深化認識、持續發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們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著力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在付曉梅看來,在科技創新中,首先要更多地注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使資金更多更好地向基礎研究傾斜,以逐漸強化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能力。
多年來,我市持續培育創新優勢,「1+4+N」創新平臺體系「加盟店」已達到16家,匯聚了一批高端創新資源,實現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共同發展。全會提出,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為方向,以企業為主體,更加精準高效聚集創新要素、人才資源。按照這一部署,集聚了企業、高校、院所等主體力量的「1+4+N」創新平臺體系面臨著無限可能性。
市科技局局長王厚全表示,將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集群發展,提升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水平,遴選實施一批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加強產業「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發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集聚更多高端創新資源,培養引進用好科技創新人才,持續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
作為創新平臺體系的4大平臺之一,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目前已對接各區市、開發區項目386個,成為我市創新體系的典型代表。「我們將積極發揮科研及人才優勢,為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技術支撐,為產業提供更前沿的方向引領,讓新舊動能轉換的動力和活力充分激發。」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相關負責人說。
■短評:把實體經濟牢牢抓在手上
市委十五屆十次全體會議提出,要在產業現代化上爭當排頭兵,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強化工業特別是先進位造業的戰略地位。一系列安排部署瞄準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抓住了新階段打基礎、築根基的關鍵所在。
產業是發展根基,離開產業談現代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面對新徵程,我們把實體經濟放在了比以往更重要的位置來抓,這是基於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的深刻領會作出的科學安排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振興實體經濟對爭當排頭兵的重大意義。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就要一以貫之地將產業為王、項目為王、企業為王理念牢牢抓在手上。深刻把握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時」與「勢」、「危」與「機」,向實體經濟傾注力量和聚集資源,優化升級七大產業集群的產業鏈供應鏈,通過實施好「一條龍」培育計劃、企業衝擊新目標行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還要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並舉。經過「十三五」的探索與淬鍊,智能製造成為我市未來製造業的主攻方向。要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使傳統產業煥發出全新活力。要抓住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機遇,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監製:朱凱輝
統籌:曲 唐
編輯:韓 瀟
審讀:周冠華
記者:孫世超 匙亮【來源:威海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