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漢末三國的統一觀

2021-02-21 中國智庫

文|陳忠海

東漢末年,社會出現了大動蕩,大一統王朝變得支離破碎。在「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的情況下,國家隨時面臨被徹底分裂的危險。然而,分裂帶來的災難讓人刻骨銘心,人們維護統一的觀念反而更為堅定和執著,反分裂、謀求統一,始終是那個時代最強的聲音。

不棄涼州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它統一了中國,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漢朝建立後,大一統王朝得以延續,尤其經過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光武中興等治世和盛世,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疆域面積都得到了鞏固。

東漢時,全國分為13個州,其中廣大西北地區歸涼州管轄,下轄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十個郡和張掖屬國、居延屬國等兩個屬國,共計98個縣。從今陝西寶雞以西算起,包括整個甘肅以及青海、寧夏、新疆的部分地區都屬該州管轄。

涼州當時也是羌人的聚居區。東漢中期以後,羌人不斷起義,朝廷屢次派兵鎮壓,為此耗費了巨額軍費。東漢末年,軍中著名將領皇甫規、張奐和段熲都是在對羌作戰中成名的,因他們的表字中都有一個「明」字,故被稱為「涼州三明」。段熲在一份奏疏中總結了對羌作戰的花費:「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八十餘億。」21年間為平定羌亂花費了320億錢,平均每年15.2億錢。據東漢桓譚《新論》所載,漢代「百姓賦斂,一歲為四十餘萬萬」,也就是每年財政收入中的38%被用作對羌作戰,而這遠不是朝廷全部的軍費支出。

巨額軍費投入仍未能有效平息羌亂,涼州於是成了吞噬東漢財政的一個巨大無底黑洞。段熲在上奏中說,「費耗若此,猶不誅盡,餘孽復起,於茲作害」,他認為「今不暫疲人,則永寧無期」。除了涼州的羌亂,東漢王朝當時還在北方面臨著匈奴人的威脅,也需要大量軍費投入。在此情況下,個別大臣提出了「棄涼州」的方案。

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前左校令龐參及其子龐俊上書,提出將正在涼州徵戰的車騎將軍鄧騭召回,「留徵西校尉任尚使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也就是把涼州各郡縣百姓都遷至關中,將涼州放棄。該議提出後未立即引發反響,但隨後幾年對羌作戰越來越被動,「棄涼州」引起朝廷的關注,龐參再次提議「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輔諸陵」,鄧騭也認為「國用不足」,提出「棄涼州,並力北邊」。

但是,更多的大臣則持反對意見。郎中虞詡認為涼州為歷代祖先所開拓,得之不易,不能輕言放棄,況且涼州、關中構成了首都洛陽的兩道安全屏障,放棄涼州將危及唇齒相依的關係,朝堂討論開始,後反對「棄涼州」的大臣佔絕對上風,此議遂罷。

70多年後,涼州的羌亂仍未平息,「徵發天下,役賦無已,司徒崔烈以為宜棄涼州」,誰知朝堂上崔烈剛說完想法,議郎傅燮當場大呼:「斬司徒,天下乃安!」傅燮隨後說涼州是「天下要衝,國家藩衛」,不能隨意放棄,「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傅燮的看法得到多數大臣的支持,主持討論的漢靈帝也認為傅燮言之有理,不再提「棄涼州」一事。

袁術之敗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繼續滑向崩潰邊緣,呈現出「日薄西山」的景象。中平六年(公元189年)4月漢靈帝駕崩,隨後發生了大將軍何進、河南尹袁紹引外兵誅殺宦官事件,致使董卓趁亂控制了朝廷。次年初,一批不滿董卓的刺史、郡太守在關東起兵,天下陷入混戰。

戰爭越來越激烈,參與的勢力越來越多,有一定實力的人紛紛佔地稱雄,不再服從朝廷,還有人本著「時勢造英雄」的想法趁亂而起,諸葛亮將這種局面總結為「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然而,當時最有實力的幾個人對公開稱帝和另立朝廷都持謹慎態度,曹操一生多次表明對漢室的支持,表示自己不稱帝也反對他人稱帝。在曹操晚年,孫權曾寫信勸曹操稱帝,表示自己願意效忠,但曹操態度仍然堅決,他拿著孫權的信對手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有人暗中雖動過稱帝的念頭,如大將軍袁紹、益州牧劉璋等,他們要麼進行過試探,要麼偷偷做了一些天子用的「乘輿車具」等物,但他們發現漢室作為天下唯一合法政權的觀念仍深入人心,貿然稱帝不僅得不到天下人的響應,甚至連手下也會分裂為對立陣營,因而打消了念頭。在整個漢末三國時期,敢於公開打出旗號另立朝廷的只有涼州人王國、徐州人闕宣等屈指可數的幾個,他們要麼立即被消滅,要麼本身並無太大影響,唯一引起轟動的人是袁術。

袁術是袁紹的弟弟,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政治資本雄厚,在討伐董卓的行動中,他也趁勢而起,經過一番奮鬥,擁有了不小的實力。一般認為,在漢末群雄逐鹿的前半程,其實是兩大陣營在作戰,袁紹和袁術分別是這兩大陣營的首領,至於曹操,由於起點較低,所以很長時間裡只能依附袁紹才得以發展。袁術最輝煌的時候佔據了揚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徐州、豫州的部分地區,手下精兵強將眾多,呂布、孫策都是他的盟友,袁術一時「虎步淮南」,成為未來問鼎天下的最有實力的競爭者之一。

然而袁術「天性驕肆」,政治野心很大,不滿足於做一名漢室臣子,總想自立為帝。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袁術召集屬下提出「欲應天順民」,不料當場遭到下屬的駁斥,只得悻悻作罷。兩年後,不死心的袁術終於在壽春稱帝,建國號「仲氏」,置「公卿」,設祠「南北郊」,與許縣的東漢朝廷分庭抗禮。

令袁術想不到的是,此舉立即引發海內震動,從各地傳來一片討伐之聲,不僅曹操親率大軍來「討逆」,而且兩個盟友也第一時間宣布與他斷絕關係,孫策寫來一封長信相責難,呂布則直接率兵來討伐,袁術陷入眾叛親離的窘境,精心打造的偽朝廷幾乎瞬間崩塌,僅1年多時間實力就損失貽盡,後來只得被迫燒了「皇宮」逃竄,想投奔部下,部下卻不肯開城門,走投無路之際來到江邊一處亭子裡,急病交加的袁術最後喝了一口蜂蜜水,卻被告知只有一些麥麩了,英雄一世的袁術大叫:「袁術至於此乎!」之後嘔血而死。

稱帝是袁術一生最大的敗筆,也是他事業的轉折點。稱帝之前的袁術總體來說順風順水,雖然有人說他「志大才疏」,但命運似乎對他總是格外眷顧,讓他沒有付出太多努力就取得了不錯的局面。然而一夜之間他就從「成功人士」變成了天下人的對立面,敗亡之迅速一定讓他目瞪口呆,有些事情恐怕他至死也沒能想明白,否則就不會獨坐江亭而哀嚎了。

「絕盟好議」

那些沒有稱帝自立的群雄,其實也有個現實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以什麼樣的名義任命和管理屬下,以怎樣的職務治理控制區內的百姓和軍隊。漢室雖在,但它先後被董卓、涼州軍閥以及曹操控制,並不是隨便哪個人去想要個官職就能合法獲得的。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這的確是棘手問題,不過這並沒有難住群雄。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關東聯軍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又以車騎將軍的名義「表奏」了一批官員。「自號」容易理解,就是自己給自己封官,所謂「表奏」,就是給朝廷寫一份擬任官員的奏表,選個合適的日子,擺好香案等物,向著朝廷所在的方位跪下把奏表念上一遍,就算是完成了「任命程序」。

這套程序雖然顯得有些滑稽,卻十分有效地為割據群雄們解決了自己陣營的「幹部任命」問題,讓他們在不另立朝廷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轉。

劉備曾被朝廷正式任命為鎮東將軍、左將軍,此後很長時間裡,他都以這個頭銜號召支持者並管理屬下軍民。劉備佔領成都後,管理軍事的機構就是左將軍府,這表明他一直以漢室臣子自居。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戰勝了老對手曹操,控制的地盤橫跨荊州、益州,論實力已反超孫權,有人勸劉備自立稱帝,劉備卻選擇自立為漢中王,按東漢制度,王是爵位的一種,劉備雖稱王但仍尊漢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通過禪讓方式結束了漢朝統治,建立曹魏政權,對劉備和孫權來說馬上就面臨一個新問題:劉備的漢中王、孫權的車騎將軍都是漢室所封,漢朝不存在了,意味著他們的官爵也不在了,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理順未來的關係呢?在這方面,孫權和劉備的做法不同,孫權選擇向曹魏稱臣,接受了曹丕所封的吳王,而劉備則宣布稱帝,在成都建立政權。

劉備稱帝的目的不是分裂國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了「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是「懼漢阼將湮於地」,所以他強調自己稱帝是「即皇帝位」而非開國皇帝登基,他的國號仍是漢,目的是將東漢政權在成都延續下去。

向曹魏稱臣的孫權不久也與曹魏鬧翻,雙方刀兵相見,孫權無法再用吳王的封號管理屬下。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也稱帝,建國號為吳,孫權在發布的文告中說「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所以自己才「不得不受」。

無論蜀漢還是孫吳,建立新政權都有「不得不為之」的一面,他們都不認為鼎立割據是國家的最終狀態,統一天下仍是他們的奮鬥目標。考慮到曹魏十分強大,蜀漢和孫吳決定再次聯手消滅曹魏,為此雙方建立了正式的同盟關係,孫權稱帝數月後,蜀漢和孫吳即在武昌設壇盟誓,發布的盟書稱「戮力一心,同討魏賊」,誓言「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這場重要的盟誓被稱為「絕盟好議」。

無論蜀漢、孫吳、曹魏還是取代了曹魏的西晉政權,雖承認國家被分裂的事實,但都不承認永遠分裂下去的結果。受客觀條件所限,蜀漢和孫吳聯手消滅曹魏的目標未能達成,但他們都之為做出了巨大努力。蜀漢方面,諸葛亮五伐中原,他的繼任者姜維更11次北伐,孫吳方面也一次次由襄陽、合肥方向出擊,在配合蜀漢北伐的同時,試圖在統一之戰中尋求突破。

回顧漢末三國的歷史,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鬥智鬥勇的故事,而是戰亂中的人們心中那種堅定不移的家國情懷。在最容易產生分裂的年代,統一反而成為時代最強的聲音,這種「分久必合」的堅定信念成為當時許多人奮鬥犧牲的精神支柱。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8年第1期

題圖取自網絡

—— 薦書 ——

《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

《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

陳忠海 著

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

中國發展出版社天貓旗艦店(https://zgfzcbs.tmall.com)、各大電商平臺有售

| 友號推薦 |

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中國發展觀察》微信公眾號(ID:ichinado)

=====中國智庫 China Think Tank=====

感謝關注和傳播「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智庫》《中國發展觀察》均為中國發展出版社旗下的連續出版物。

《中國智庫》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具有雜誌特點和思想庫色彩的智庫論叢。旨在讓決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間聲音,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理解和認可,在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之間搭建橋梁。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

中國發展出版社:

北京市石景山區實興大街30號院7號樓7層(100144)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 《中國智庫》編輯部:

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大街16號8層(100037)

國研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國研智庫創新科學園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南路9號院4號樓3層(100176)

相關焦點

  • 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漢末三國人物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國家觀念?
    三國人物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如果把春秋戰國這樣一個亂世與漢末一比,我們就會發現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人物,更加平民化,個性化,即使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大概讀懂這樣一個人物。而這些並不是老百姓都能搞懂的,像三國那些既是英雄豪傑,又和普通人一樣有著鮮明的個性,則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我們所熟知的如曹操、劉備、周瑜、袁紹、孔融他們實際上都是漢末的人物,在亂世當中龍爭虎鬥,造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一段極其精彩的歷史,而塑造了這些英雄人物的,正是四百年的大漢帝國。
  • 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在漢末三國時期屬於哪個郡,出過哪些名人
    漢末三國時期,天水地區扼守著甘肅、四川、陝西三省的交通咽喉,是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和戰略地位。因此,此地也成了一塊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馬超自關中之戰兵敗後,曾糾結舊部,聯絡羌族部落,從張魯處借了一部分兵馬,對隴右地區的諸郡縣展開了攻伐。
  • 混亂的漢末和三國為何都沒事,統一的晉朝卻被五胡吊打?
    在東漢和三國曹魏時期,在北部邊防地區,設置有度遼將軍和烏桓校尉,對於維護東漢北部邊疆的安定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維護東漢北部(包括東北、西北)
  • 帶你了解漢末三國的「故吏」
    「門生故吏」中的門生,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師生關係中的學生,而「故吏」一詞,在漢末三國則有特定的含義,它是特定製度和觀念的產物,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政治階層,「故吏」和故主有著特殊的關係,而這種特殊關係又對漢末三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鄭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人才俊彥如過江之卿,他們有些來自同一宗族,也有些獨自前行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鄭姓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的鄭姓人物,列一份名單:鄭泰、鄭渾、鄭袤mào、鄭崇、鄭玄、鄭益恩、鄭小同、鄭遂、鄭甘、鄭衝、鄭徽、鄭像、鄭熙、鄭岐、鄭寶、鄭文信、鄭翼、鄭度、鄭綽、鄭泉、鄭胄、鄭禮、鄭嫗。
  • 他是漢末三國的絕對霸主嗎?
    曹操,漢末三國的絕對霸主,他年輕的時候就有人批語「盛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的部下說他是好人,因為他一人獨佔天下九分之七,讓他的下屬功成名就,治下的子民休養生息,平定北方烏桓,打通西域,讓三國時期不再有外來族人之禍,你能認為一個志向是「大漢徵西將軍」的漢臣是壞人嗎?不錯,是漢臣,曹操一輩子最高就是大漢的魏王!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管姓人物?
    本篇來看看三國時期的管姓人物。之前在寫管承的時候,就已經順帶提過了三國時期的管姓人物們,稍事增補列個名單:管寧、管邈miǎo、管貢、管輅lù、管孝國、管季儒、管辰、管統、管亥hài、管承、管篤。管寧、管邈、管貢這三人應該放在一起說,管寧是青州北海朱虛人,後人耳熟能詳的漢末名士,以德行與學識著稱。管寧、華歆、邴bǐng原被合稱「一龍」,曹魏數代君主的徵辟都被管寧拒絕了,因此也被稱為「獨行君子」。雖然管寧年少時家境貧寒,但管寧是有宗族的人,同族兄弟想要接濟還被他拒絕了。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任姓人物?
    漢末時期有不少同一姓氏的人物,他們未必來自同一家族,也未必籍貫相同。本篇就來聊聊漢末時期的任性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提及的任姓人物們,列份名單:任藩、任夔kuí、任福、任氏、任峻、任燠yù、任安、任旐zhào、任嘏gǔ、任岐、任光、任奕、任度。
  • 漢末霸業2020最新版下載
    漢末霸業2020最新版下載是一款古風典雅的中國風濃鬱的國戰遊戲,以三國亂世為背景題材,根據歷史史詩進行設定,尖端的遊戲引擎高度還原了三國時代的恢弘壯麗的世界場景,在三國志漢末霸業遊戲中,超過1300名武將名士強勢登場,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技能屬性,結合武將本身進行戰鬥,招兵買馬四處徵戰,建立自己的末代霸業
  • 張姓在漢末三國有多牛?三大名臣,五位諸侯,八大名將
    如果要問三國眾多名人中哪個姓最風光,也許你會想到曹姓、劉姓或者是孫姓,畢竟這三個姓是魏蜀吳三國的國姓,那麼除了曹劉孫三大姓氏,三國最牛的是哪個姓氏
  •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也是一部漢末三國時期的政治鬥爭史
    《三國演義》比較詳細地在展示了東漢末的這一特殊的政治現象, 並對漢室衰亡的原因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 如熊篤等先生所說:「我們於《三國演義》之中所看到的宦官, 已不是什麼內廷侍從, 而是執掌政柄、幹預朝政、為所欲為的政治集團, 甚至是皇權變更的導演或幕後主使者。」東漢王朝就在外戚與宦官的不斷爭鬥中逐步走向衰亡。
  • 漢末三國,成功天使投資人——糜竺
    然而,糜竺一直被劉備待以上賓之禮,賞賜豐厚,可以說是成功的天使投資人,這是為什麼呢?二人同行大約二十多裡後,婦人道謝告辭,對糜竺說:「我是天帝的使者,要去燒東海糜竺家。因為感謝您讓我搭車,所以告訴您。」糜竺於是私下向她求情。婦人說:「不能不燒。但既然是你家,你可以趕快回去,我會慢慢走。等到正午時一定起火。」糜竺於是急馳回家,到家後,把財物都搬出來。果然到了正午,火就猛烈地燒了起來。由此才得以保全財富!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梁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重名的人物不多,姓氏相同的倒也有一些,他們未必相識卻同樣留名史冊。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梁姓人物們。梳理了《三國志》中的諸位梁姓人物們,列份名單:梁綱、梁紹、梁岐、梁鵠、梁興、梁習、梁施、梁幾、梁寬、梁雙、梁緒、梁虔、梁寓、梁廣、梁宏。
  • 漢末三國亂成一鍋粥,胡人怎麼沒來渾水摸魚?不看看誰在那
    混亂的漢末三國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相信林俊傑歌曲《曹操》中這句歌詞是許多九零後的回憶,當年是紅遍大江南北。這句歌詞很好表現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亂,戰火遍及各地從未休止。不禁有些奇怪,漢末三國亂成一鍋粥,異族怎麼沒來渾水摸魚呢?其他時候他們不是挺積極的,給神州大地造成不小的麻煩嗎?
  • 漢末三國,智勇兼備、克已奉公之趙雲
    縱覽漢末三國時期,有無數名將湧現了出來。受《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在眾多武將之中,如果要挑選喜愛的武將,趙雲絕對上榜。當然正史上的趙雲和演義有些差距,但正史中的趙雲一點也不差,也是名完美的武將。94版三國趙雲劇照早期經歷趙雲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
  • 張郃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張郃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張郃(?-231年),字俊乂,河間郡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早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歸屬袁紹後,擊破公孫瓚有功,遷寧國中郎將。參加官渡之戰,被曹洪擊退,隨後投降曹操,授偏將軍。
  • 漢末四大家族,開創三國盛世,陳氏最長久,袁氏被滅族!
    ,曹家屬於上升勢力;雖然後來曹操成了漢末第一人,但是比起底蘊來,還是渣了不少。現在就來說說,漢末真正的四大家族,究竟是哪四家,必須服:TOP、1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儀表堂堂,氣宇不凡的袁紹竟然弄成這樣,真心無語)汝南袁氏為東漢時期的著名世族,在東漢末年湮滅,祖籍在汝南郡(今河南商水西南)。
  •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漢末霸業的手動攻城方法,漢末霸業是一款比較...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漢末霸業的手動攻城方法,漢末霸業是一款比較經典的三國題材手遊,這種攻城守城戰玩家們自然是要經歷的,這次說說怎麼攻城,給大家帶來比較詳細的手動攻城方法,手動攻城主要用的就是破門了。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漢末霸業的手動攻城方法,漢末霸業是一款比較經典的三國題材手遊
  • 除了曹、孫、劉「御三家」,聊一聊漢末三國時期其他軍閥的戰略
    漢末三國時期形成很多割據自立的軍閥,最後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家笑到了最後。不難發現"御三家"各自都有一個明確的戰略。劉備是遵循了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的策略;孫策、孫權都執行了橫跨荊州、揚州,構建完整長江防線的戰略;曹操在政治上執行毛玠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聽從鮑信"規大河之南",再與袁紹進行決戰。
  • 《三國》漢末群雄除曹操、劉備、孫權外,最可取天下的竟然是他!
    《三國》漢末群雄除曹操、劉備、孫權外,最可取竟然是他!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東漢末年群雄當中除了曹操、劉備、孫權,誰的實力能夠爭奪天下呢。主要三國裡邊描述的是曹劉孫,其他的諸侯大家都可能印象都不怎麼深,那麼小編就給大家說說他的故事!沒錯,他就是漢末群雄之一的劉表(字景升)。在大家眼裡的劉表都是停留在演義當中的形象,威嚴忠厚的長者。他在四十七歲時單騎入荊,平定荊州賊寇,任賢使能,外拒袁術、孫堅,保境安民近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