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最早是邽戎人的聚集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68年),秦兵徵伐邽戎後,將此地設置為縣級行政區域進行治理,以邽山為名,命名為邽縣,即上邽縣。秦滅六國之後設置州、郡、縣兩級行政區劃,上邽縣隸屬於隴西郡。天水之名,始於西漢時期。
西漢武帝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部分地區新設天水郡,大致範圍即如今的天水市地區。東漢時期,天水郡更名為漢陽郡,其轄境為十三縣,分別為:冀縣、望恆縣、阿陽縣、略陽縣、勇士縣、成紀縣、隴縣、獂道縣、蘭幹縣、平襄縣、顯親縣、上邽縣、西縣,治所為上邽縣,隸屬於涼州刺史部。
三國時期的魏黃初初年,魏文帝曹丕對境內的州、郡、縣進行了一次調整、改革,將漢陽郡改回了天水郡,隸屬於雍州刺史部。原漢陽郡內的平襄、略陽二縣劃歸廣魏郡,獂道縣移屬南安郡,撤銷瞭望恆、蘭幹二縣,新設了新陽縣。此時的天水郡轄九縣,分別為:冀縣、上邽縣、顯親縣、成紀縣、西縣、阿陽縣、隴縣、勇士縣、新陽縣,治所為冀縣。
漢末三國時期,天水地區扼守著甘肅、四川、陝西三省的交通咽喉,是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和戰略地位。因此,此地也成了一塊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馬超自關中之戰兵敗後,曾糾結舊部,聯絡羌族部落,從張魯處借了一部分兵馬,對隴右地區的諸郡縣展開了攻伐。其中,主要徵伐的對象就是天水地區,其用意,就在於佔據天水這一特殊的戰略之地繼續與曹魏抗衡。
此外,諸葛亮自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及後期蜀漢名將姜維進行的數次北伐,也是圍繞著天水地區展開。在魏、蜀兩大集團相互攻伐的過程中,天水地區留下了許多當時的古遺蹟流傳於後世。其中,最為知名的有四處。
首先是祁山堡。據《三國志》載,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之中,有兩次都是從祁山堡進入的隴右戰場;其次是街亭。馬謖丟失街亭,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街亭也因此成了世人矚目的地方。第三是西縣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上演空城計的地方就在西縣城;第四是木門道。木門道既是曹魏名將張郃遇襲身亡的地方,也是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猜測司馬懿別有用心的地方。
除了這些遺蹟之外,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在漢末三國時期的魏、蜀兩大陣營中,總共湧現出了七位名人。有趣的是,七人之中竟然有四人都是當世名將。
如今的天水市甘谷縣,在漢末三國時期為天水郡冀縣,該縣中出了兩位名將,分別是大姓姜氏的族人——姜維與姜敘。姜維的功績自不必多說,自從被迫歸降蜀漢之後,在跟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屢戰建功。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肩負北伐重任,始終沒有放棄統一中原的雄心壯志。姜敘與姜維同族,所不同的是,姜敘效力的是曹魏集團。馬超糾集眾人徵討隴右諸郡縣時,姜敘與姑表兄弟楊阜聯絡眾人共同討賊平叛。姜敘與馬超交戰的過程中,族中子弟陣亡多人,自己也身受重傷。即便如此,姜敘依然憑著無畏的勇氣戰敗了馬超,掃除了隴右地區的叛軍。
如今的天水市武山縣,在三國時期的曹魏,劃給了南安郡狟道縣。關於狟道縣的歸屬,我在前文之中已有過介紹。此處的狟道縣,是東漢時期天水郡中的獂道縣或其它史料中記載的豲道縣,「狟」、「獂」、「豲」三字是同音不同字。
武山縣在漢末三國時期,也湧現出了兩位當世名將,就是龐氏父子——龐德與龐會。龐德的事跡眾所周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過詳細介紹。龐德是馬騰與馬超二人帳下的一員猛將。早期在跟隨馬超幫助鍾繇平定河東、陽平二郡的叛亂時,龐德孤軍深入,親手斬殺了袁氏部將郭援。馬騰入朝任職後,龐德跟隨馬超反曹操、徵隴右、降張魯,直到跟著張魯投降了曹操。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龐德在荊州與關羽作戰,射傷過關羽,因作戰時經常騎一匹白馬,故又被稱之為「白馬將軍」,是關羽非常忌憚的一位將領。不過,龐德最終還是在樊城兵敗後被關羽殺害。
龐會是龐德之子,龐德遇害時被封為列侯。龐會可以稱之為將門虎子,跟他父親一樣勇猛善戰,以戰功累遷至中尉將軍。龐會最突出的表現是在伐蜀之戰時。據《三國志鍾會傳》載,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龐會跟隨鄧艾穿越陰平道,在綿竹之戰中斬殺諸葛瞻後繼續追擊姜維。另據《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載,龐會進入成都後,「盡滅關氏家」,令關羽一門滅族。
參考書籍:《三國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東漢政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