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2020-12-11 騰訊網

普魯士在19世紀後期才統一了德意志,使得德國開始屹立於世界之林。說起來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也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還時常受到鄰國的欺負。德意志人不斷東侵尤其是條頓騎士團,慢慢地同化了古普魯士人,使得普魯士開始接受德語。

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立了,雖然跟很多邦國相比,實力很強,但跟大國相比,隨時都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

但是,普魯士的前身是歐洲著名的條頓騎士團,軍隊以能徵善戰著稱,歐洲各國都怕他們。而普魯士繼承了這種彪悍作風以及軍事傳統,建立了一直強大的軍隊。

普魯士之崛起,是有其經濟前提的。布蘭登堡的地理位置對經濟發展有利,尤其是新航路開闢後,普魯士鼓勵符合國家利益的紡織、採礦、造紙等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

基於這些因素,普魯士從18世紀開始,強勢崛起,成為了歐洲大國之一,進而又統一了德意志,令老牌帝國英法不敢小覷。

但我們知道,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不是溫情脈脈,除了自己悄無聲息的發展外,周邊大國的幹預是肯定的。尤其是在那個弱肉強食、血雨腥風的動蕩年代。所以這也註定了普魯士要用火與劍來鋪就它的王者之路。

那麼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普魯士周圍是強國環視。東邊有波蘭以及俄國,波蘭長期以來對於東普魯士都有著覬覦之心;西邊就更不用提了,法國可是長期的歐洲霸主;隔海相望的瑞典和隔壁的丹麥也對普魯士懷揣著敵意。至於南邊的奧地利更不用提了,在德意志這個大家庭裡,奧地利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也是阻礙普魯士崛起的最大障礙。

還有一個國家不得不提,那就是歐洲的攪屎棍英國,英國的政策是歐洲均衡,其態度也是至關重要。

波蘭歷史上非常強盛,尤其是和立陶宛合併以來,俄國根本不是對手。不過隨著俄國的崛起和波蘭本身的諸多問題,走向了衰落。普魯士崛起後和俄國、奧地利瓜分了波蘭。儘管俄國此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但俄國的對手太多了,包括了瑞典以及奧斯曼等地,也無心向歐洲內陸擴張。

丹麥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也曾一度強盛,但在和瑞典等國的戰爭中不斷地被削弱,已經無力應對普魯士的崛起。

自從大航海運動以來,西方很多國家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其就包括了英國和法國。這個時期英法已經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開始在世界上瘋狂圈地。英國和法國之間為了爭奪霸權衝突不斷。

而且從18世紀後期開始,法國爆發了法國大革命,使得法國更沒有精力幹預普魯士的崛起。

普魯士利用英法的矛盾,與英國交好,籤訂了《白廳條約》,英國對於普魯士提供了大量的援助,這也為普魯士的崛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奧地利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這是一個古老的家族,歐洲很多皇室都屬於這個家族。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使得奧地利樹敵太多,在1618年引發了反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戰爭。

18世紀剛剛開始,哈布斯堡家族又出去了西班牙,奧地利進一步削弱。這之後,奧地利又爆發了王位繼承戰爭,使得奧地利進一步走向了衰落。

18世紀的歐洲炮火連天,光是知名的歐洲大戰就有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北方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

普魯士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不斷地尋找自己的盟友,尤其是七年戰爭,使得普魯士徹底崛起,正式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從18世紀開始,普魯士強勢崛起,成為了歐洲大國之一,進而又倚靠「鐵血政策」統一了德意志,使得歐洲老牌帝國英法等國對這個新興的國家惴惴不安。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向把均勢奉為圭臬,同時又十分忌憚普魯士的歐洲列強,都在忙些什麼,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呢?
  • 普魯士何以在強國的夾縫中崛起?國王腓特烈和宰相俾斯麥功不可沒
    我們都知道,在近代歐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要經過血與火的考驗,普魯士當然也不可能例外。 可是,在整個18世紀普魯士卻迅速強勢崛起,先成為歐洲強國,後統一德意志,成為軍事強國,在一戰前工業實力空前發展,令老牌帝國英法不敢小覷。
  • 為何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沒有包括奧地利
    帝國中期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奧利地,奧地利崛起為帝國境內最強的諸侯,帝國皇帝由奧利地大公兼任。帝國後期霍亨索倫家族控制了普魯士,普魯士崛起為帝國境內僅次於奧地利的強大諸侯。德意志邦聯1815年英俄普奧擊敗拿破崙,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會後德意志諸侯組成了德意志邦聯,但德意志仍舊處於分裂狀態。當時擁有統一德意志實力的只有普魯士、奧地利兩個邦國。
  • 七年戰爭中的普魯士為何那麼「硬」,單挑歐陸四大強國竟不落下風
    普魯士從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公國發展為稱雄世界的一流強國,可以說完全是打出來的。紀律嚴明、驍勇善戰的普魯士軍隊讓歐洲各國聞風喪膽。在七年戰爭中,剛剛崛起的普魯士遭到了法國、沙俄、奧地利和瑞典四大強國的圍攻。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還沒有法國一半面積大的普魯士竟然力抗四大強國而不落下風,並取得了戰爭最後的勝利。很多人不禁要問,普魯士為何那麼「硬」,竟然單挑歐陸四大強國不落下風?
  • 普法戰爭時,普魯士為何不借法皇投降、法國混亂之機吞併法國?
    法國工業發達、經濟繁榮,海外殖民地廣闊,是歐洲大陸的第一經濟強國,僅次於在英倫三島的英國。而法軍打遍歐、亞、非和美洲,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其實,俾斯麥知道普魯士的勝利是佔了上面所述的優勢獲得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僥倖的成份,普魯士不具備徹底打敗和吞併法國的實力,法國的體量和潛力在那裡,不是想吞併就能吞併的。而且英俄等國正在傾向法國,所以在《法蘭克福和約》獲得最大的利益後,就馬上收兵了。因為俾斯麥清楚吞併法國會遭到列強們的強烈反對,吞併法國會是一筆賠本買賣。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英國剛經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威震大洋;法國依然是傳統強國;俄國作為歐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雄踞於歐洲東北;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實力不容小覷。而與這四國並列的,還有一個強盛的帝國——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在極盛時,不論是從領土、人口、工業、農業、軍事等各個方面都位居前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
  • 世仇之間的大戰:英法戰爭,法德戰爭
    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就是一對冤家;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相愛相殺數百年。英法百年戰爭,從1337年 斷斷續續一直打到了1453年,長達116年,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最後英國王室完全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領地。
  • 世界歷史上的世仇,英法戰爭、法德戰爭
    一,英法世仇。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就是一對冤家;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相愛相殺數百年。英法百年戰爭,從1337年 斷斷續續一直打到了1453年,長達116年,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最後英國王室完全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領地。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這在當時還是很少見的。一戰之前,整個世界都被歐洲瓜分完畢。作為世界霸主的英國,英國3000多萬平方千米的殖民地。法國也擁有1800多萬平方千米殖民地。新興的德國在非洲也擁有幾塊殖民地。沙俄就更不用說了,佔領了很多領土,在亞洲也有眾多殖民地。這些國家和奧匈帝國一樣,都是歐洲強國。除了這些強國擁有殖民地。
  • 為什麼德國很厲害?為什麼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都能在廢墟中崛起
    德國為什麼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兩次都失敗了。卻從廢墟中頑強站了起來。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至今德國依然是世界強國,最發達的經濟體。按說一般作為戰敗國,割地賠款,經濟衰退,是普遍的現象。對於普通國家來說,往往就會陷於崩潰,或長久的衰落之中。
  • 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為何能將歐洲幾個老牌強國耍得團團轉?
    戰爭開始後不久,普魯士就獲得了戰場優勢,甚至一度攻至法國首都巴黎附近。次年1月,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帝,德意志帝國宣告誕生。或許英、法、俄、奧匈帝國等歐洲強國都不曾想到,德國的統一和崛起竟然會給歐洲局勢、乃至世界局勢造成多麼劇烈的影響。
  • 從普魯士到德意志,德國是如何攪動全球的?
    那麼按照正常的邏輯,英法俄會像當年歐洲對抗拿破崙一樣,迅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聯盟來遏制普魯士的發展,但事實卻正好相反,他們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觀。對於英國俄國來說,他們實際上非常歡迎普魯士的勝利。因為他們認為一個強大統一德國的出現,能夠遏制制衡當時歐洲最具威脅的國家法國。同時強大的普魯士既可以將俄國人的注意力鎖定在歐洲,給英國創造染指中亞的機會,又能制衡俄國人的死敵奧地利。
  • 普魯士為何能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財政充裕、軍事強悍
    與此同時,英、法等國相繼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並建立了頗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普魯士王國逐漸崛起,並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宏圖。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統一離不開容克地主階級,其原意為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階層。那麼在德意志眾多邦國中,普魯士是如何脫穎而出,容克貴族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的呢?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條頓騎士團領地自此轉變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成為普魯士公爵。但普魯士公國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國,受波蘭控制。阿爾布雷希特及其子孫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的母系祖先,普魯士公國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中普魯士的源頭。
  • 遭「萊茵聯邦」威脅、被拿破崙肢解,普魯士如何走向改革之路
    可以說,正是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對德意志傳統政治秩序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才促使普魯士得以推行如此深刻的變革,最終不僅帶來了普魯士的恢復和重建,也標誌著德國歷史一個重要轉折時期的到來。本文就讓我們從法國大革命對德意志影響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麼是普魯士率先在德意志中完成了資產階級改革的吧!
  • 英法為何不允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
    一、英法與德奧的恩怨日耳曼人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追根溯源,總是阻撓德奧合併的英國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也是日耳曼民族。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鍥而不捨地從中作梗?  每當德奧聯合起來,英國就會頭痛不已,長期以歐陸大國自居的法國也如芒在背。
  • 「納粹」崛起背後——希特勒是如何在英法的眼皮底下發展壯大的?
    但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同為歐洲強國的英法兩國負有監督並壓制德國再次走向軍事擴張的義務。然而,面對納粹德國的崛起,英法兩國卻並非那樣做,而是採取了「綏靖政策」。 無論是納粹德國前期擴軍備戰,侵佔萊茵非軍事區,還是後來的吞併奧地利、捷克,英法面對納粹德國的武力擴張,始終奉行著綏靖政策,一味地妥協退讓,無原則的滿足納粹的欲望,甚至希特勒發動閃電戰,奇襲波蘭,英法兩國也只是宣而不戰,眼睜睜的看著盟友波蘭被納粹入侵滅國,態度十分消極。
  • 一戰中的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協約國上百萬軍隊
    文/寂寞的紅酒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是一個面積不算大的中等強國。在很多人眼裡,土耳其就是個喜歡惹事的二流國家。不過在歷史上,土耳其也曾輝煌過。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曾稱雄歐亞,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曾經支持奧地利的英國,從保持大陸均勢和殖民競爭上考量,與普魯士結成同盟。七年戰爭爆發,雖然打得慘烈,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曾兩次產生自殺念頭,但最終的勝利讓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五個列強。加上受法國的許多新鮮事物影響,為適應時代要求,普魯士下決心改革。拿破崙戰敗後,由英、俄、普、奧為主導形成的維也納體系,還是延續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依然保持歐洲均勢秩序的做法。表上看是反法同盟為了收拾法國,但實質也是限制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因為各國都不願意看到中歐有一個新的強權產生。所以又創造出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邦聯」。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1866年,普魯士擊敗德意志民族內部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