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的詩歌,跟他的經歷,有很大關係。當年被貶黃州的時候,他就寫下了兩篇非常有名的《前後赤壁賦》,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期間不僅有對周公瑾當年從容對敵,破八十萬曹軍的崇敬,也有對自己遭遇的感嘆。蘇軾一生經歷十分波折。他成名極早,二十一歲參加考試時,就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認可。
歐陽修甚至認為,將來如果要重振文壇,必須要靠蘇軾這樣的人才。早年時期,蘇軾確實前途一片大好。不過,這段時期,蘇軾留下的經典文章,反而沒有那麼多。
而蘇軾一生中,留下最有名的相思詩,無疑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詩雖然只有六句,但每一句都堪稱經典。而它的經典,跟它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相關。蘇軾寫這首詩,正是悼念自己的妻子王弗。
王弗與蘇軾感情極好,兩人是結髮夫妻。他們是在老家成婚的,王弗的父親是進士出生,所以也是大家閨秀。她不僅知書達理,而且跟蘇軾也極有默契,兩人之間也有共同語言。
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能夠找到一個可以跟自己廝守終身的人,無疑是人生中一大幸運事。
王弗是幸運的,蘇軾又何嘗不是。
蘇軾在讀書時,王弗都在身旁陪伴,未曾有太多言語。每當蘇軾讀到興起起時,王弗又總能答上。這種默契,不是一兩天可以磨合出來的。需要有緣分。
嫁給蘇軾時,王弗只有十六歲。在那個年代,這個歲數成婚,並不算太早。但是,王弗沒能陪伴蘇軾,一直走到最後。在她二十九歲時,就香消玉殞。
蘇軾大悲。
這段時期,對於蘇軾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悲喜交集的時期。一方面,蘇軾的文才名動京城,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紅人。另一方面,蘇軾的母親、妻子、父親,都在那幾年先後去世。
那種失去親人的悲痛,無疑是錐心的。
歷代寫詩悼亡的,並不在少數。蘇軾這首《江城子》能寫得如此哀婉動人,一面自然是因為他經歷的這些事情,讓他悲痛。蘇軾需要一個發洩的地方。另一面,蘇軾極好的文才,讓這首詩成為歷代相思詩的經典。
而且,蘇軾沒有濫用自己的文才,全詩很多地方都是用百描的辦法,如同跟王弗傾訴她離開以後,自己心中的悲痛和思南。那種思念不是用語言,不是用文字可以表達出來。「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只有那不能自抑的眼淚,可以表達心中的悲痛。讓後人也可以在詩句中細細體會。閱讀詩歌,一定不要忽視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