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都會舉行一些活動來慶賀。傳統習俗是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因各地風俗習慣不同,鬧元宵的方式也不同。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潮汕地區元宵節的有趣習俗和食俗。
潮汕地區元宵節的習俗
1、吊喜燈
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寓意添丁。元宵夜潮汕家家戶戶門口都點燈、吊燈。人們還要提燈籠、拿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接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2、賞燈
元宵夜是月圓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燈與圓月相印成趣,賞心悅目。鎮、縣、市有搭燈棚做花燈展,鄉村神廟和宗祠掛起大燈籠、大花燈,小孩子提著買來或者自製的小燈籠,成群穿街過巷「營燈」,饒有喜慶。
自農曆十一日起,叫「起燈」(即「起丁」),當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鄉裡宗祠掛花燈,被視為新生男孩的入族議式,並每晚抱著孩子去祠堂點燈, 接受鄉人祝賀,直到十八日收燈。
3、做丁桌
在鄉村,上一年有生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宴客席式有兩種,一是用好多隻方桌並在一起,形同龍船,邀請親朋好友來吃飯,叫「龍船席」;二是無論鄉裡人、過路的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下一批客人接連不斷地上來吃,主人不斷地續上菜餚,叫「走馬席」。暈,聽過外地的「喜宴」也有這麼辦的。
4、蕩鞦韆
蕩鞦韆,口語叫「逡登秋」。因潮地春來早,不似中原要到清明才適宜蕩鞦韆。當天有的鄉村組織蕩鞦韆競賽或表演活動,也有不少村民自發綁掛鞦韆玩耍,甚至有的演化出奇特的風俗,例如揭陽市桃山鄉正月裡男女老幼都可蕩鞦韆,但元宵那天,男人就禁忌登上鞦韆棚。潮州的個別鄉村,有元宵夜要在榕樹下蕩鞦韆,村人往年輕夫妻身上潑糞,以求當年生男孩。
5、猜燈謎
以前,潮汕的猜謎遊戲只有在元宵夜才舉辦,就是在花燈貼上有謎面的紙條,給觀燈人圍猜。隨著識字人逐漸增多和謎語知識的普及,猜謎活動在各個節日都盛行起來,但最為隆重、熱鬧的仍是元宵節,懸掛謎燈也變為謎箋競猜。建國後,潮汕各地的元宵燈謎更為盛行,其中澄海還是文化部頒授的「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燈謎)之鄉」呢。
6、準情人節
封建社會的未婚女子養在深閨無人識,是不允許自由出外的,唯有重大節日才可結伴出遊,所以元宵節賞花燈往往是未婚男女見面或情人相會的機會。潮劇《陳三五娘》就是講述男女青年在元宵節賞燈時一見鍾情的故事。
元宵節潮汕既有以上的慶祝活動,還有以下的信仰性的活動:
7、求喜物
元宵此日,不少鄉村有設壇拜神活動,神壇上的雞、鵝、鴨、糖果、粿品、花燭、大吉等被視為神物。「求喜物」就是求取拜神後的祀品。參拜的男女可以競投卜取祭品回家中,這些神物可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競投卜取到神物的,明年要按競投承諾的物品數量奉回拜神祀品。也有個別人乘擁擠之機偷走壇前祭品回家吃,說是「吃興盛」。
8、敬糖獅
潮汕不少鄉村的元宵拜神,要向神祗敬獻糖獅,祈求新年大吉大利。人們用白糖糖漿灌入雕刻成獅子形狀的模具,鑄成後加上彩繪紋飾就是晶瑩鮮豔、造型優美的糖獅。糖獅拜祭時成雙配對,拜祭後可食用。敬糖獅也有競投卜取習俗,投得者明年元宵要按競投承諾的大小規格如數奉還,稱為「賭糖獅」。
9、擲喜童
十五這天,有的城鎮鄉村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彩棚,裡面置一尊袒胸露乳、憨態可掬的巨型泥塑彌勒佛,其頭、肩、肚臍、大腿上擺有形狀各異的「泥喜童」,給站在約4米遠的人以銅錢投擲,命中者可拿走「喜童」,命中頭頂、耳朵等還有銅錢贈送。據說中了是好兆頭,能早生貴子和發財。
10、送香船
送香船就是送瘟神,潮汕與全國各地一樣均這種儀式,「紙船明燭照天燒」說的就是此俗。「香船」是用竹扎紙糊而成的,有的直接紮成一條船形,有的製成張口露牙的大肚子河豚等。當天村民還請來他鄉的親朋好友,鄭重其事地送香船,非常熱鬧。
11、插榕
以前的元宵節,潮汕家庭的門楣上都插有幾種吉祥物,如榕樹葉、竹筅、「筆車」、「杜必」等,寓意為「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筆車飼大豬」、「插杜必穀倉相疊」。有的地方,婦女們把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榕葉夾在耳朵上,以求吉祥。
12、坐大菜
元宵夜,一些地方的未婚姑娘會與同寅結伴,靜悄悄地溜到人家的菜園子裡,然後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渭「坐大菜,明日擇個好夫婿」,此民俗現已消失了。
13、落祠堂
過去,一些地方的鄉規民約要求當年嫁入的新娘,要到宗祠去觀燈, 叫「新娘落祠堂」。新娘們到了祠堂焚香禱祝後,要繞堂一周,逐屏觀看花燈,然後在祠堂前看「神前戲」,既為祈福,亦可讓鄉人觀看認識,此俗已少見。
14、抱大豬
潮汕農家,舊俗元宵節這天,家中主婦要到郊外田野上選擇一塊牛犁過狀如肥豬的土塊(俗稱為「田塗堛」),夜裡悄悄地將這土塊抱回家中豬圈(欄)槽前,敬擺祭品,插上綠榕樹枝和青竹枝,燃點大紅燭,供奉香火,然後家中主婦誠心誠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飼養的豬苗長膘快、肉膘厚、豬肥大,口中默念著:「順順大大隻」、「飼豬大過牛」等祈禱話。祭拜後,將土塊置於豬寮頂上。一般是家裡養多少頭豬就抱多少塊土塊,抱的田土越大越好。有些鄉村抱土塊是派遣小孩去抱的,常見有一些小男孩半途累得走不動,懇求同伴幫忙,同伴說:「我也被『豬』累得半死,怎能幫你?」引得路人笑彎了腰。有些鄉村「抱大豬」時禁忌說話,在往返路上切不可與人打招呼,遇到什麼急、險的事也不能發聲。否則,當年的豬就會養不好。
潮汕元宵節的食俗
滷鵝
在潮汕地區,元宵佳節需要舉行祭祀先人等活動。祭拜時準備的供品也相當豐富,其中「三牲」(三種肉類)則是必備的。在大部分家庭中,「三牲」之一則是滷鵝。
粿肉
粿肉是潮汕地區最經典的小吃之一,製作過程稍微繁瑣,蒸熟之後切成小段後入油鍋稍煎炸,吃的時候沾上一點桔油,吃起來皮薄香脆,餡鮮飽滿,餘味無窮。
卷煎
製作好的卷煎蒸熟之後也需要切成小段後入油鍋稍煎炸,吃的時候皮薄餡軟,蘿蔔香甜味令味覺倍爽,吃再多也不會膩。
卷煎與粿肉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用「腐膜」卷上餡料製作而成。但是卷煎的餡料與粿肉有著大不同,卷煎餡料僅是蘿蔔絲以及花生,餡料也是加以五香粉、川椒粉、鹽等調製。煎炸時候的卷煎皮薄餡軟,蘿蔔香甜味令味覺倍爽,吃再多也不會膩。
桌球粿
歷史悠久,聞名海內外。一般為扁圓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後磨成漿,蒸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軟帶有稠度。傳統的桌球粿餡內含黑芝麻、糖粉、碾碎的花生。
甜粿
每逢重要節日,都會蒸製一籠甜粿.也有人把甜粿稱為「潮汕年糕」。剛蒸熟的甜粿吃起來香甜爽口,好吃又不粘牙,深受潮汕人喜愛。
紅桃粿
紅桃粿又名紅曲桃,是潮汕著名的漢族小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徵長壽,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壽的願望。有些地方叫做粿桃和紅桃粿,因為外形像個平面的紅桃子。
油粿(酥餃)
做酥餃是潮汕農村過春節、元宵節的一種習俗。酥餃外皮酥脆餡料香甜,讓人口齒生香,也是潮汕人春節、元宵的必備供品之一。
反沙番薯、芋頭
元宵節是人們合家團圓的好時光。在潮汕人們的團圓飯桌上,總少不了一樣象徵甜蜜的食品,最常見的就是一盤反沙芋頭或是反沙番薯,或是糕燒番薯芋,又或是一碗鴨母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