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在寫文章之前,想要試著搜一下「演員精神」,結果出來的全是「演員精神病」之類的詞條,是那種壓力過大的精神狀態。
我尋思著,既然沒有找到,我何不來創造一個?故而寫下這篇文章,名曰《論演員精神與今日演員的墮落》。
這種想法十分大膽。我對演戲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何以有資歷對他們說長道短呢?我突然有些膽怯,一時半會拿捏不準,究竟是寫與不寫?
然而看過了《喜劇之王》後,這些顧慮都散盡了。因為我看見未被定義的「演員精神」,正在遠離我們的時代,我有義務為其「吶喊」一聲,您且看看有無道理。
正文
01
2019年,初一拜年的日子,灰濛濛的天氣卻掩埋不住人心的亢奮,因為57歲的周星馳導演的《新喜劇之王》千呼萬喚的終於出來了,但是緊接著就被送上了斷頭臺,評分僅5.7分,不夠及格線。
不出預料,這部戲裡演員們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是終究不能讓大夥滿意。至於原因,用腳趾頭想想便會明白,還不是他們戴著「喜劇之王」的帽子來的?
1999年,37歲的周星馳和年僅19歲的張栢芝主演的《喜劇之王》橫空出世,有多好我就不說了,只說一句,這部電影真是妙極了,看過的都說好。
恰恰是因為太好了,所以麻煩了!
我不禁懷疑,2019年那部電影為什麼要叫「新喜劇之王」呢?兩者相比,差的可不止一個周星馳,這不是自尋死路,破壞口碑嗎?
可能這就是商業,不管它。
總之,《喜劇之王》是十分優秀的一部作品,圍繞著那個年代的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兩樣東西作主題:
事業和愛情;
其中還有兩句特別經典的臺詞與之呼應:
「其實我是一個演員」,「我養你啊」。
而「其實我是一個演員」,引發了我對於「演員精神」的痛與思。
02
自稱老梁的梁宏達,是一個資深評論家,製作了各種系列,其中在老梁看電影系列中,曾對這部喜劇之王剖析入骨,十分精彩。
扮演尹天仇的周星馳,整天抱著演員的自我修養,學得演技滿身。只可惜帥得不夠明顯,不是大碗沒名氣,站不到聚光燈下,一直在跑龍套。
但因為熱愛,便開了一個演技培訓班,一來維持生計,二來繼續揣摩演技。
後來遇到了想學演技的女主柳飄飄(張栢芝飾),面對她的嘲笑,尹天仇始終把「我是一個演員」掛在嘴邊,和殘酷的事實較著勁。
後來又遇到了29歲的莫文蔚扮演的「娟姐」,這是個大牌明星,總算把尹天仇這個演技派給挖走,但最後又無情拋棄了他。
因為用新人,很容易賠錢的,冒這樣的風險實在不值得。再者,你已經有女朋友了,還是不用你了吧?
所以,老梁說星爺的這部電影是在諷刺一些導演:他們挑演員只看重明星身份,不看重演技。
香港有些導演,看見大牌明星來了,覺得有票房了,便百般阿諛奉承,對普通小演員不聞不問。
一針見血,妙極妙極!
有如此迷惑的導演圈文化,帶來的直接苦果是:很多演藝大師在跑龍套的角色裡埋沒多年,未免可惜。
當然也帶來了一些間接苦果,給演員們自個吃了。
03
如果說,那群混帳導演「只挑明星,不看演技」給演員們帶來的苦果,在幾十年前還不易窺見,那麼在今天,算是大放光彩,人人可觀了。
曾幾何時,觀眾們開始了對演員的演技評分、吐槽,還有辱罵,今天尤其厲害!
我一度認為,影迷們攻擊演員明星藝人,是網絡發展起來的必然產物,因為似乎我們的哈姆雷特非常多,那「看法」排起來能繞地球幾百圈;
後來才發現是我太單純,有所領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只是一部分原因而已,更多的原因可能正如大家所說:
唱歌好好的,為什麼要演戲啊;演戲好好的,為什麼要去綜藝啊;綜藝好好的,為什麼要去唱歌啊?
總結起來一句話,該演戲的不演戲,不該演戲的偏要演戲,雖然難聽點,卻是不爭的事實。
有人說,你管得了嗎?我偏愛看他、她、它演戲,我不欣賞演技,只是欣賞人,懂不懂?
還有人說,他演的戲真是太好了,真希望他能多上上節目唱唱歌,不喜歡的趕快一邊去,行嗎?
這些話甚有道理。粉絲愛慕偶像,偶像寵愛粉絲,演員和粉絲們一唱一和,熱熱鬧鬧的,你外人偏來插一腳當小三,無論如何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今天我要講出道理來,否則的話「演員精神」就將不復存在,只因一個詞快要被忘卻——專業!
04
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其文章《師說》裡有句名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個「術業有專攻」,便是專業的意思,而專業是需要自我修煉的。
周星馳在電影裡一直都在苦口婆心的強調「專業」;雖然自己是在跑龍套,可是仍然是演員,最重要的一點,是專業的演員:
一、一本演員的自我修養隨身攜帶,電影裡時不時把鏡頭切換到叫《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本書,給人一種很專業的樣子。
二、有一情節,周星馳演死屍,偏偏蟑螂來了,眾人七手八腳的狂揍,周星馳被踹得鼻青臉腫,事後只酷酷的留下一句話,特別專業:
我之所以沒起來呢,是因為導演還沒有喊cut,我既然是條死屍,當然是不能動的!
三、為現實的落魄生活所迫,眼看出名無望,自稱演員的頭銜沒有了價值,便稍稍妥協了,心酸且堅定的說出另一句經典臺詞:
「小姐,如果你一定要當我是跑龍套,可不可以把前面那個』死』字去掉?」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給人一種專業的感覺,為什麼能夠如此專業呢?
星爺在開篇就給出了答案,兩個詞:努力、奮鬥。
你必須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很專業的樣子。
十年龍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是星爺電影的主旨,是向跑龍套致敬的一部戲,也是現實版的個人成長史。
如今的演員們似乎也很努力,也在奮鬥著,可是很難再達到如此專業的高度和水準。
他們的檔期總是滿滿當當,但大抵對演戲不再像前輩那樣執著了。猶如墮落了一般,陷入了一種病態!
05
既然演員生病了,那就走常規程序——診斷、開藥方。
只是我未敢勞煩各位,自作主張診它一斷,有了些眉目。
墮落病態分析:
一、演戲是一種選擇
演戲不演戲當然是一種選擇,但是對於職業演員來說,就不同了。
職業演員如果不去演戲,正如一個公司的員工不去上班,是失職的。放眼望去,演員失職的還真不少。
既然失職的多,老規矩來,對之尋根問底探個究竟,這才明白是時代變了!
以前的老戲骨生活窘迫,選擇了演戲的道路,立志且必須演好戲,要不然就要喝西北風,雖然目的是賺錢,可是對演戲刻苦和敬業,這種演員精神,讓我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現在的演員混個名頭,把演戲當作一種愛好,可能不會再竭盡全力去演戲了,拍戲很辛苦的,畢竟享受生活還是很重要的,花樣綜藝確實也挺香的,用老戲骨的話講——不知道這群演員在幹什麼。
也有一些實力不俗的演員,仍可以變得更好,但是因為前面有座山很難翻越過去,想想怎麼努力都會是徒勞,做不到頂級,故而放棄改行了,實屬太可惜!
就說周星馳的喜劇之王這部戲,尹天仇懷揣著演戲的夢想,但是生活窘迫,十分的被動,但是韌性十足,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最終創造出奇蹟;
反過來講,主動選擇演戲,如果沒有遠大理想,那股韌勁將減去一半,頗有安逸享樂的嫌疑,口碑好則繼續演,口碑差乾脆不演了吧,老子還有別的出路,幹嘛非在演戲的樹上吊死?
二、演戲是被選擇
被選擇演戲,即是被邀請演戲,這可是一份莫大的榮譽。
既然能夠被邀請,不敢說其演技非凡,至少是個有流量的主,自然為這部戲添彩頭,就有了票房保障,至於口碑嘛……通常被詬病,演技被吐槽辣眼睛。
這本是20年前周星馳諷刺過的導演圈現象,今天仍然能苟延殘存,似乎還將繼續活下去,我還得將這種可恥的行為再重複一遍:導演只看重明星,不看重演技!
沒有演技的明星,猶如生病的醫生,雖說可以強行上崗,總讓人感覺不大靠譜。當然了,生病的醫生要上崗是因為有病人需要,沒有演技的明星能上崗便是有粉絲需求。
近來的明星好像很願意接受演戲的挑戰,半路上車,興奮至極,以至於被罵無演技,我其實很是心疼,這都是導演和粉絲共同犯下的罪,都脫不了干係。
雖說有幫兇,但其實明星們自己才是主謀,他們把拍戲當作豐富生活的閱歷。畢竟現在的明星,尤其是新生代的90、00後,對生活很是講究——勇敢嘗試不同的生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讓別人去說吧!
每次想到這裡,我很不忍心批評,喜歡拍電影還有錯嗎?喜歡豐富的生活有錯嗎?這可是我們的自由啊,為什麼會有錯呢?
我真的想說沒有錯,錯的是演員的定義,但是我沒辦法,我有我的苦衷,都寫在下面!
三、演戲事業與演員精神
我知道,不管演員是選擇還是被選擇,說錯都是很傷人的,很沒有人情味的,也不能將你們說服的。那麼我只好把終極寶典「演戲事業」與「演員精神」拿出來和大家探討。
所謂事業有成功與失敗之分,都是表面的東西,誰成功了,誰失敗了,大家可以一眼看穿。如果以演戲事業來衡量演員,娛樂圈儘是成功的典範,數不勝數。
但是精神畢竟是寶貴且稀有的。這幾年「精神」一詞,尤其流行。大家最熟知的女排精神,奧運精神,工匠精神等,廣為人傳;
譬如,女排精神是無關乎勝敗的一種精神力量,是對刻苦訓練的意志的宣揚,對職業敬業的讚美,對不服輸不怕輸的頑強拼搏的歌頌。取得比賽的勝利我們喜極而泣;輸了比賽不氣餒,我們又流下心酸的眼淚,因為信念支持著我們和她們下一場一定會贏。
所以,我用「演員精神」也是這個道理,無關乎跑龍套的小演員和馳騁沙場幾十年的老戲骨,是對演員職業的一種精神鼓勵。它代表著對演戲鍥而不捨的追求,代表著「演員所有的努力都會被肯定」。「演員精神」體現著用生命創造價值,將時間奉獻給熱愛與理想。
這份精神同其他精神一樣,將跨越時間的長河永久流傳,給人不斷的啟發與鼓舞:演戲吧,你可以的,熱愛吧,你會無悔的,奉獻吧,你是專業的!
可惜的是,在當今社會,能夠為演藝事業獻身的已是不多,用老戲骨的話講:不知道他們都在幹什麼!所以我想把「演員精神」這個詞條喊出來,讓演員們不再「墮落」,但是他們能不能看到就不清楚了。
我也希望從今天起,不要再說某人是個好演員,這樣會給新演員太多壓力,以至於出現我開頭所說的演員精神病,導致「墮落」頹廢;而是要側重「精神」,要經常說某人對於演戲真是執著,他對演藝的追求令人讚嘆,這樣才有更多的人因為熱愛前赴後繼的奔向演藝圈。
總之一句話,只有苦練演技才能更好傳承演員精神!
結語
早在六年前,馬雲與周星馳有一場巔峰對話,其實就是互相吹牛,商業互捧。但是由於他倆都德高望重,我們觀眾自會買吹牛的單。
只見馬總吐字清晰,語速平穩地說,人的一生啊,是一定要讀金庸小說,要看周星馳電影的,看不看其他的都無所謂了。
而我以為,周星馳的電影固然都很不錯,但喜劇之王應該位列星爺電影排行榜的榜首。
它不僅諷刺了導演與演員,同時也驅策著導演與演員。在當今時代的背景下,它是一劑苦口的良藥,能為肯吃苦的擁有「演員精神」的演員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和精神動力,從而將「演員精神」化成時代的標記,讓「演員精神」如青松千古秀,如大海萬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