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收入一夜間回到中超元年,三年緩衝期左右限薪新政

2020-12-15 中國青年網

12月14日,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正如之前媒體幾次鋪墊的一樣,中國足協宣布了一系列限制俱樂部投入和球員薪水的相關政策。

足協為何要持續限薪和限制投入,球員全新收入體系是否合理,新政是否還會像過往一樣有淪為廢紙的風險……政策出臺的背後,是外界關注的一個個問號。

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

兩年前政策已成廢紙

限制俱樂部投入數額、限制球員薪水,其實早在2018年中超聯賽後在上海召開的職業聯賽總結會上就有了明確政策,大會最先公布了未來三年俱樂部總支出最高限額:中超俱樂部:2019年為12億、2020年為11億,2021年則降低到9億。

而對於球員的薪水,2019賽季開始,國內球員新籤訂時稅前年薪不得超過1000萬元。入選2019年亞洲杯和2022年世預賽國家隊名單的國腳,最高年收入可以上浮20%至1200萬元。

但很快,這次總結會上的所有決議,就成為了一張廢紙。從俱樂部層面來說,沒有人願意主動去降低投入,因為這必然意味著球隊競爭力下降。

而從政策層面來說,只是出臺了規定,沒有制定嚴格的處罰措施,打個比方,俱樂部投資可以超標,球員薪水也可以超標,違規後果只是減去相應內外援註冊名額。到了最後,就是這樣已經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的處罰方案,都沒有執行。

到了去年11月20日,也就是國足世預賽兵敗敘利亞裡皮宣布辭職後不久,中國足協出臺規定:各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暫緩與國內球員籤署個人工作合同,包括但不限於草籤協議、新籤合同和續約合同等。這被外界看做是中國足協對球員限薪問題動真格的標誌。

年底,中國足協出臺了相關政策,本土球員稅前年薪最高1000萬元,國腳可上浮20%;而外援收入最高為稅後300萬歐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中國足協從行業角度來說,認定的中國球員相對合理的收入水平。

會議上公布了限薪新政。

投資人真的燒不動了

在行業已經制定並公布相關政策後一年時間,更加嚴格的政策再次出臺,這背後顯然是更有深意的,因為疫情加上其他因素,俱樂部背後投資人的企業都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過去幾年瘋狂的燒錢,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投資人真的是燒不動了。

今年聯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過往如果有中超球隊遲發薪水、獎金都會被看做是異類,畢竟這是球隊戰鬥力最大的保證。而今年,拖欠薪水成了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球員心理的接受程度也下降到了「拖欠沒事,在一定時間節點結清即可」的程度。

陳戌源在會議上透露,早在今年夏天,自己就和各俱樂部投資人有過交流,減費降薪的計劃受到了一致的支持,「許家印、王健林、張力、張近東、胡葆森、周金輝,等等,投資人都鮮明表明立場。思想上有認識,思想上自覺,才能有好的執行。」

除了投資人層面,相關知情人士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些年中國球員「高薪低能」的現狀,還引發了更高部門的不滿,過去一個月時間,圈內一組數據被廣泛流傳——中國球員薪酬是J聯賽的5.8倍,是K聯賽的11.7倍。

據了解,這個數字是相關幾個部門經過調查後得出,在相關部門看來,球員薪水其實應該比現在公布的標準更高,中國足協出於行業發展的考慮,也進行了一些溝通和交流,最終才定下現在的收入標準。

對於現在的標準,陳戌源也解釋稱主要從四個維度考慮,「第一個,參考亞洲尤其是日韓的聯賽,也參考了五大聯賽;第二個維度,就是考慮到投資人對俱樂部投資的可行性;第三個維度,就是把球員在金元足球下的高收入和應該取得的收入做了對比,有了銜接;第四個維度,考慮限薪方案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不能出臺漏洞百出的方案。」

球員收入回到中超元年,合理嗎?

中超一線隊國內球員年薪不超過稅前500萬元(稅後約275萬元),平均年薪不超過稅前300萬元(稅後約165萬元),應該說如果嚴格執行的話,這次限薪力度可以說是非常大。

畢竟頂薪標準很明顯,一個球隊頂薪球員不可能很多,有資格拿頂薪的,也就是主力陣容中的絕對主力,理論上一支球隊不會超過5個人。這意味著很多球員的收入,按照薪酬等級來分,要遠遠低於500萬元。

這個收入算什麼水平?我們把時間撥回末代甲A和中超元年時代,國內頂級豪門申花先後從籤下了兩名遼寧籍本土最優秀內援張玉寧和肖戰波,兩人的收入都是稅後300萬元,當時沒有嚴格的薪水標準,不過那個年代直到2010年恆大進入中國足壇前,像申花和魯能這樣的國內頂級豪門,給本土球員開出的最高工資,也就是稅後300萬元。這也是圈內對於頂薪的默認數字。

對於球員薪水回到中超元年,有觀點認為,參考物價尤其是房價的上漲比例,球員薪水不應該和十幾年前一樣;但也有觀點認為,本土球員水平的現狀,再參考日韓球員的收入體系,哪怕稅前500萬元的標準,也已經很高了。

這兩種觀點,誰也沒有辦法說服誰,歸根到底,還是市場決定,最近10年瘋狂的足球市場讓球員有了一夜暴富的機會,而現在市場正朝著平穩的方向回落。

2017年年初崇明島弟子們回島「探親」的時候,徐根寶就曾經說過,「就算足球市場不理性,但你們的內心必須保持理性。在市場待遇好的時候,你們就努力踢球賺錢養家;一旦市場回歸理性,你們也要有好的心態,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和價值是多少。你們要牢記自己的初心:到底為了誰踢球?」

早在1999年3月3日,人民日報曾有一篇名為《甲A無奈的「限薪令」》的報導——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伍紹祖在不同場合多次呼籲:要把足球隊員的收入降下來。他告誡說:「收入這麼高,行不行?賺過了頭,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眼前的短期利益影響長期利益,危及我們的改革。從中國足球改革的大局考慮,要把收入降下來。」

中國足協於當年1月中旬發布了「限薪令」,要求各俱樂部統一最高工資及出場費,規定甲A球員最高月工資不得超過1.2萬元,教練員不得超過1.8萬元,全隊勝場的獎金不得超過40萬元,平局不能超過15萬元。並配套了相應的處罰條款,如規定俱樂部每3個月必須向足協上報有教練、球員籤名的工資清單,每3輪上報一次出場費清單等。

「限薪令」在足球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中國足協職業部主任馬克堅當時認為,足協這樣做實屬無奈,這種規定也有其不合理性。他說:「球員薪水究竟多少合適,很難把握尺度。」

三年緩衝期,決定政策能否成功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中超足協現在公布的薪酬標準和投入標準,某種程度上說,完全進入實施階段,還需要等上三年時間。

這是由於目前聯賽中絕大多數俱樂部和球員之間的現存合同,都處在遠遠超標的狀態,以參加亞冠的四支球隊為例,幾乎每一位外援年薪都超標,而本土球員處在超標狀態的也不在少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俱樂部一年投入遠遠超過6億元,而俱樂部投入想要真正回歸到合理狀態下,就必須等到這些超標合同自然終結。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目前中超球隊中這樣的超標合同,基本上可以在2023年年底後全部結束。

這也就是說,未來三個賽季內,全新的政策將處在一個緩衝期。中國足協很難因為原有舊合同所產生的超標情況來處罰俱樂部,所謂的各種後續處罰條款,其實是處在一個法不責眾的狀態中。

當然,俱樂部肯定不能在新籤合同中存在違規情況,否則以中國足協看上去動真格的態度,肯定要抓出典型進行處罰。

這三年的緩衝期非常重要,足協可以提前進入判官的角色,而俱樂部也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新的政策。如果所有遊戲的參與者都能很好遵守規則,等到三年後新政就很容易被各方接受。

但也有人擔憂,之前中國足協並不是沒有出臺過限薪政策,就拿此次足協要嚴厲打擊的陰陽合同來說,這就是各家俱樂部應對中國足協限薪令的產物。 到了最後,當中國足協發現幾乎所有俱樂部都在違規時,所謂的處罰也就無從談起了。

現在的中國足壇,大資本時代某種程度管理難度更大。有俱樂部幾番在高關注度比賽時直接違約更換胸前廣告合同,事後解釋是違約也是合約的一部分。要讓這樣的俱樂部真正遵守規章制度,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等到三年後如果經濟形勢好轉或者出於其他原因,很多俱樂部重新有了燒錢的實力和動力,那才將是真正考驗中國足協的時候。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球員收入一夜間回到中超元年 中國足協限薪新政這次會奏效嗎?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球員收入一夜間回到中超元年 中國足協限薪新政這次會奏效嗎?12月14日,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正如之前媒體幾次鋪墊的一樣,中國足協宣布了一系列限制俱樂部投入和球員薪水的相關政策。
  • 球員限薪!收入回到中超元年,兩年前政策已成廢紙,合理嗎?
    12月14日,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正如之前媒體幾次鋪墊的一樣,中國足協宣布了一系列限制俱樂部投入和球員薪水的相關政策。足協為何要持續限薪和限制投入,球員全新收入體系是否合理,新政是否還會像過往一樣有淪為廢紙的風險……政策出臺的背後,是外界關注的一個個問號。
  • 澎湃:足協兩年前政策成廢紙,限薪讓球員收入回到中超元年
    並且限薪令出臺之後,中超球員收入也將回到中超元年。《澎湃新聞》表示,限制俱樂部投入、限制球員薪水,早在2018年的職業聯賽總結會上就有了明確政策,大會公布了未來三年俱樂部總支出最高限額:中超俱樂部:2019年為12億、2020年為11億
  • 限薪!擴軍!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中超新政又要來了
    目前,中國足協和中超聯賽還沒有官方公布新政措施,但是,限薪、擴軍和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等,在網上已經引起軒然大波。如今,本土球員頂薪再度降為稅前500萬元,直接「腰斬」,這與限薪之前部分球員動輒上千萬甚至數千萬的年薪,以及數千萬的籤字費相比,相差甚遠。不過,不少球迷認為,限薪可以讓球員尋求留洋機會,但也有球迷認為,一再限薪會讓更多人不敢送孩子去踢球。這次限薪還明確規定了外援的工資,外籍球員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
  • 限薪!改名!最嚴新政能救中國足球嗎?
    數據顯示,2018年中超各俱樂部平均支出11.26億元,平均虧損4.4億元。球員薪資作為俱樂部運營支出的大頭,是中超俱樂部巨額虧損的一大原因。根據新華社報導,中超球員平均年薪約為當年中國居民平均收入的160倍。相比之下,日本J1聯賽韓國K1聯賽則分別約為當地居民平均收入的8倍、5.5倍。
  • 工資帽、限薪、中性名……中超新政又來了
    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發布了「2021-2023賽季中超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指標」、「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等通知,中超新政又一次來了。
  • 中超限投限薪下,今年轉會市場冷啟動
    上賽季由廣州恆大租借至上海申花的馮瀟霆和曾誠,在結束租借期後,新賽季將很可能繼續留在申花效力。兩人與廣州恆大的合同上個月已經結束,此番會以自由身轉會申花。申花俱樂部不掏一分錢轉會費,還得到兩位國腳級球員加盟,可以是說撿了大便宜。除此之外,至今還未曾有其他本土球員確認轉會的消息。
  • 中超不應該限薪一刀切,而應該對國內球員進行限薪!
    隨著合約的到期,因為限薪原因,會有一大批大牌球員離開中超!因為,他們就是因為錢才會委身來中超踢球! 大牌外援的離開,中超聯賽精彩程度會大打折扣,吸引力大幅下降,俱樂部成績也會降低很多!中超又回到我們10年前的節奏,一群三流球員和幾個二流外援,啥也不行!
  • 限薪令下的中超奇觀:外援選擇逃離,外教趨之若鶩
    隨著中國足協專項治理會議的圓滿落幕,中超即將迎來新一輪的限薪政策。收入上的大幅度減少讓不少優秀外援紛紛萌生去意,義大利人佩萊就是其中一個。目前佩萊在山東魯能每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500萬歐元。但根據中國足協的要求,下賽季中超球隊外援的頂薪不得超過300萬歐元。雖然這看起來還可以讓人接受,但是在扣除各種稅收之後,最終外援們只能拿到175萬歐元左右。這顯然不能滿足義大利人的預期。因此在合同即將到期的情況下,佩萊更希望能夠返回義大利踢球。雖然在此之前,山東魯能主動向佩萊送上了續約合同,但是佩萊更渴望返回義大利。
  • 「中超新政」強勢出爐!限薪、中性名等細則,會產生哪些影響?
    會上公布了中國足球各級別聯賽的一系列新政,對於諸如限薪、中性名等外界關心的話題,如今都有了明確的回答!而且,此次中國足協的態度,可謂十分強硬。球員個人方面,薪酬超過限額不得報名參賽;若籤訂「陰陽合同」一經查出,剝奪該俱樂部當賽季成績並降級,球員停賽24個月;未按要求申報收入的,一經查出處以1-5倍金額處罰。這樣的限薪力度,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中超的「金元時代」結束,投資回歸理性;而此前身價動輒5000萬歐以上,年薪1000萬歐以上的天價大牌外援,也將告別中超,這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中超的觀賞性。
  • 解讀足協新政:「限薪令」如何影響青訓
    當然,現有球員的合同並不會受新版限薪令的要求,所有新規的適用範圍均指向的是新賽季開始後的球員合約。這次限薪令出臺的力度無須贅言,其影響也足以涵蓋未來幾年的中超。只看2019年中超各隊人均工資開支,排名前三的上港、恆大和華夏幸福都飄過了200萬美元,亞冠區裡投資性價比最高的國安,人均工資也達到了武磊在西班牙踢球的水平。考慮到疫情原因,中超各隊的日子大多不會太好過,因此此時的限薪令將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俱樂部的開支,中超20隊也將依靠這一政策熬過這個冬天。
  • 陳戌源:中國足球要褪去所謂"大牌" 限薪新政有利國內球員成長
    在"加強版"限薪政策下,聯賽激烈程度觀賞性會有影響,勢必會造成一部分大牌外援的流失.如何保持聯賽精彩激烈程度,吸引球迷及贊助商的關注,也是足協需要考量的一點."對於俱樂部來說,需要找到合適的技戰術,以及球員的磨合程度,與此同時,管理上能否根據實際情況既找到保障觀賞性又能符合限薪要求的方式.各級聯賽中有些中小俱樂部展現出比較好的技戰術.梳理了榜樣,聯賽要褪去背離價值規律的所謂大牌.引進合適的球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相信中國聯賽的精彩程度,在健康環境裡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 陳戌源:中國足球要褪去所謂"大牌" 限薪新政有利國內球員成長
    ."中國俱樂部投入是日本聯賽的3倍多,一線球員薪酬是日本的5.8倍,這些數字是觸目驚心的,我們應該覺醒,不能繼續生活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潮水終將退去,我們終將迎來潔淨的海灘,在此前的俱樂部投資人會議上,各俱樂部態度鮮明表明他們立場,全力支持執行足協方案意見.執行在於思想先導,思想自覺才能有好的結果."陳戌源在會議上表示.
  • 限薪+改名 新政必須執行
    天津日報上海12月14日電(記者 趙睿)中國足協今天召開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議,正式公布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新政,限投限薪和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的細則落地。這兩項新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沒有商討餘地。參加會議的俱樂部代表表態支持聯賽新政。
  • 韓媒:中超限薪會讓中國球隊將更多目光轉向K聯賽
    韓媒Best Eleven撰文點評中超新政,該媒體表示,限薪令的出臺會讓中國球隊將引援目光轉向K聯賽,從而促進K聯賽轉會收入的提升。該媒體表示,中超聯賽在過往的十年中吸引了無數超級巨星登陸,但並未給中國足球帶來實質性提升。因此,中國足協在前不久頒布限薪令,希望讓中國足球回歸理性,回到正軌。
  • 限薪後中超有何變化?大牌外援外教漸成絕唱
    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聯賽限薪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在限薪的大背景下,今後三年中超聯賽將何去何從?球員收入回到十年前中國足協規定,2021至2023三個賽季,中超俱樂部單個財政年度總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在三四年前的中超只是夠保級之用。致力於爭冠的俱樂部,一年支出費用基本上需要15億元以上,有的甚至超過20億元。
  • 中超新賽季出臺限薪令:國內球員稅前不超過500萬元
    來源:央視原標題:中超新賽季出臺限薪令:國內球員稅前不超過500萬元中國足協今天(14日)在上海召開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會上不僅出臺了2021賽季的各項新政,其中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以及球員薪資的調控引人關注
  • 熱議中超新政:限薪之後的何去何從
    12月25日,恰逢國外聖誕節,不過足協在北京召開的中超投資人大會給外援澆了一盆冷水。限薪令來了!!!U21球員職業合同稅前年薪不超過30萬人民幣。 ​​​​(如果該球員達到出場標準則不受此規定限制,具體辦法由職業聯賽政策聯合會工作組研究並發布)。國內球員2019年11月20日之後籤訂合同為新合同。2020年中超聯賽俱樂部支出限額為11億人民幣,薪資限額為總投資60%。
  • 中超限薪500萬還太高?1球員每年賺錢=73個打工人
    近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會議上發布了2021-2023賽季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指標文件、以及國內球員和外援的最新限薪令。《解放日報》點出,中超球員(含外援)的平均年薪是1389萬元,高居世界第6名,僅低於歐洲五大聯賽。中超本土球員的年均收入是553.5669萬元,約等於73個普通工人的收入。
  • 中超開出史上最嚴限薪令 本土球員最高年薪稅前500萬
    原標題:中超「薪」規下狠手中超聯賽將迎來史上最嚴限薪令。在昨天上午中國足協召開的中超投資人會議上,關於球員限薪一事終於有了明確說法。限薪細則 >>●2021賽季,中超每家俱樂部單季支出總額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用以支付本土球員及外援的薪酬分別不得超過7500萬元人民幣和1000萬歐元●本土球員頂薪為稅前500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