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加快樂、安全地享受運動,徐州奧體特別聯合我市重量級網紅醫學科普公益組織——徐州彩虹醫生,為大家帶來系列權威且實用的乾貨講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不管是跑步,還是打球,或者其他什麼體育活動一段時間後,出現小腿骨(迎面骨)內側疼痛的厲害,就好像骨膜疼一樣,要休息之後才能慢慢緩解。
如果大家仔細回想,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因為它並不少見,在跑步相關的損傷中,發生率約為15%。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種常見的運動損傷——脛骨內側應力症候群,也叫脛骨內側骨膜炎或者外脛夾。
什麼運動或者什麼情況下
容易發生外脛夾?
① 更換新的運動場地,尤其新場地地面較硬時;
② 更換了新的運動鞋後;
③ 在水泥地等堅硬地面上跑步、打球、跳遠或者跳皮筋(暴露年齡了…)等;
④ 一些特殊的運動習慣或姿勢,如前腳掌跑法、外八字跑姿、穿釘鞋跑步或足球訓練、平足或者高足弓等;
⑤ 在舞蹈者中也非常常見;
⑥ 肥胖;
⑦ 踝關節或髖關節存在影響活動的病變;
⑧ 瘦小腿圍;
⑨ 女性更易患;
⑩ 新手跑者。
為啥會得外脛夾?
在我們小腿脛骨的內側和內後緣,附著著一些肌肉纖維,如比目魚肌、足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等。
在我們跑步和跳躍等運動時,這些肌肉纖維反覆的在發力,牽拉著它們附著點處的骨膜,這種反覆牽拉的應力刺激,造成了骨膜附近的炎症反應,產生了疼痛和腫脹。
對於一些足部等有發育異常的人群,他們在同樣的活動量下,這些肌肉或者脛骨為了平衡力線和解剖的異常,需要產生更多的牽拉力,因此更容易出現上述反應。
如何判斷自己患上了外脛夾?
① 運動時或者運動後,這裡疼↓↓↓
② 小腿脛骨前內側有時會有腫脹;
③ 壓痛,尤其是小腿骨(脛骨)中下段;
④ 如果你做抬腳後跟的動作,常常會誘發疼痛;
⑤ 休息後可以緩解,運動後可能又會發作。
該如何預防外脛夾的發生?
① 更換運動場地後應該給自己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而不應該直接用以往的運動量來訓練;
② 儘可能避免在水泥地等堅硬路面上跑跳,尤其穿著釘鞋的時候,雖然這時我小時候經常幹;
③ 減震鞋子或鞋墊的使用;
④ 運動前充分熱身,讓肌肉預熱,骨骼預適應。
得了外脛夾,應該如何治療?
① 終止訓練,休息。越早停止運動,恢復越快,越容易徹底。如不注意充分休息,有可能變成慢性病程,一運動就疼,休息就好,形成疼痛惡性循環;
② 直到走路、跑跳不再疼痛,原有壓痛消失,才能逐漸恢復運動;
③ 恢復運動的起始強度應該由原有強度的50%開始,每周增加10%~20%;
④ 不動就難受的,或者擔心自己肌肉萎縮的人群,可以更改為不讓小腿受力的運動形式,如騎自行車和遊泳。注意:騎車時避免前腳掌踩踏板,用腳後跟踩,會好些;
⑤ 休養期間和平素運動時注意小腿的保暖,有疼痛症狀時冰敷,每次15-20分鐘,每天3-4次,可以少量冰沙按摩。無症狀後可以局部熱敷,或者冷敷熱敷交替;
⑥ 疼的明顯,在醫生醫囑下可以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如布洛芬等。
何種情形下應該就醫?
① 徹底休息2周後,仍然不能負重行走,或者負重行走小腿還疼。應該及時就診,當心脛骨應力性骨折(疲勞性骨折);
② 在發生小腿前側的疼痛時,如果休息後疼痛沒有明顯的緩解,應該諮詢醫師,排查其他可能引起小腿疼痛的原因,如疲勞性骨折,小腿筋膜室症候群,肌肉斷裂等(外脛夾應該主要是脛骨前內側骨面的疼痛感,如果擠壓自己小腿後方的肌肉有明顯的不適感,建議就醫);
③ 有足、踝、膝、髖的解剖發育異常時,應該諮詢運動醫學或骨科醫生,如何在矯正畸形的同時,再行運動,或者,尋求更改運動方式和運動量的建議;
④ 反覆出現症狀,經久不愈,或者屬於好發人群者,可以諮詢你的運動醫學,獲取個體化的運動建議。
外脛夾一般多久能好?
絕大多數病例可以在8-16周內恢復運動。但是最好在草地等柔軟的地面上開始恢復鍛鍊。如果持續存在的危險因素無法得到糾正,可能再發病,如發育異常、肥胖、硬地面等。
脛骨內側應力症候群/外脛夾,說到底也是一種過度使用性的損傷,它和「更遠、更多、更快」有關。
所以,當你出現了上述症狀,休息,是最基礎的治療。
最後,再次提醒各位運動愛好者,我們之所以運動,是為健康而來,傷病註定是和運動形影不離的。平常心對待傷病,科學的休養、治療和預防,爭取儘早的重返運動。
強忍,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參考文獻】
1. UpToDate:Overview of running injurie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2. Lars P,Per R.Sports Injuries:Prevention,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Fourth Edition)
3.UpToDate:Tibial shaft fractures in adults.
4. Reshef N, Guelich DR.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Clin Sports Med. 2012 Apr;31(2):273-90.
5. Craig DI.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evidence-based prevention.J Athl Train. 2008 May-Jun;43(3):316-8.
6. Hamstra-Wright KL, Bliven KC, Bay C.Risk factors for 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in physically active individuals such as runners and military personne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Br J Sports Med. 2015 Mar;49(6):362-9.
您可以在文末寫留言,提交您的運動損傷、運動康復相關問題。
更多運動醫學知識,歡迎掃碼加入「彩虹運動傷友群2」同醫生交流。
註:1群已滿
本文版權歸屬「徐州彩虹醫生」微信公眾號所有,歡迎轉載分享,務請註明來源,謝謝!
本文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