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玖和他的遵義神曲樂器有限公司 陸青劍 趙相康 攝
電視劇《吉他兄弟》中的方清華和方清明的人物原型,是遵義神曲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傳祥和總經理鄭傳玖兄弟倆。在正安縣安場鎮吉他產業園的遵義市神曲樂器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忙碌的鄭傳玖。兄弟倆在廣州有一家吉他貿易公司,作為大哥的鄭傳祥一直在那裡做吉他出口貿易。「對外宣傳」,一般都是兄弟鄭傳玖。
在寬闊的廠區廣場,分別聳立著一尊藍色吉他和白色五線譜雕塑,那是鄭氏兄弟創業夢想的見證,也是正安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塊閃亮招牌。《吉他兄弟》在正安吉他產業園拍攝時,在這個廣場就有好幾場戲,現實場景與故事畫面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來的是真實的質感,「所以,很多人都說電視劇很真實。」鄭傳玖說。
《吉他兄弟》劇照 劇組提供
要了解《吉他兄弟》的故事創作背景,得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7年,正安縣組織「300娘子南下廣州番禺務工」,開啟了中國有組織勞務輸出的先河。跟隨著正安成千上萬勞務大軍的步伐,上世紀90年代中葉,鄭傳玖從家鄉安場鎮解放村來到廣州進廠打工。在經歷了兩次轉廠後,2003年受到同在廣州務工的哥哥鄭傳祥影響,鄭傳玖接觸到吉他製造行業,成為寶嘉樂器製造廠的一名工人。
喜歡琢磨的鄭傳玖很快掌握製造吉他的相關技術,成為廠裡的骨幹,幾年時間,他從一名車間工人被提拔為主任,再後來當上了廠長。2007年5月,鄭傳玖和哥哥鄭傳祥聯手創辦廣州神曲樂器,代工生產「依班納」「塔吉瑪」等世界知名品牌吉他。2012年正安縣邀請兄弟倆回鄉創業,之後貴州第一家吉他製造企業——遵義市神曲樂器製造有限公司橫空出世,兄弟倆將生產線從廣州搬回老家正安,當年就讓近200名員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而今員工已達500多人。
《吉他兄弟》基本上按照勞務輸出——廣州打工——回鄉創業的線索來展開故事,這與鄭傳玖兄弟以及無數「廣飄」的正安打工者的軌跡基本吻合。因為電視劇所講的故事與「神曲樂器」的發展異曲同工,而且又在廠裡拍攝部分鏡頭,因此10月18日那天鄭傳玖曾組織工人收看,「每個人都顯得很興奮」。
鄭傳玖(右)在車間和工人交流 陸青劍 趙相康 攝
鄭傳玖說,電視劇雖然增加了許多戲劇化的東西,但還是真實地反映他們當年創業時的那種狀態。回想當年,他覺得當時的拼打非常辛苦。「為了寫好電視劇,編劇呂品品的編劇團隊多次採訪我,從我的故事裡找到了有血有肉的內容。本來很多鏡頭要在『神曲樂器』拍攝的,但因為我們的訂單太多,不能停產,劇組只好轉到生產量較少的樂器廠拍攝。」
為了把吉他做成地方文化品牌,從2016年開始,正安縣啟動吉他進校園工作;2018年實施「百千萬工程」,即培養100名專業吉他骨幹教師,培養1000名學生吉他手,培養10000名吉他愛好者。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開始學吉他,每周有兩節吉他課。100名專業吉他教師,均由貴州省吉他學會協助完成。「正安吉他產業有了很好的人文氛圍和延伸鏈。」鄭傳玖說。
今年疫情期間,「神曲樂器」停工兩個月,但從5月復工至今,「神曲樂器」的訂單有增無減,甚至比去年同期提高15%以上的水平,連2021年的訂單都已排滿。鄭傳玖分析說,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電商興起後拉動了消費;二是因為消費水平的提高導致人們的愛好越來越豐富,吉他因為攜帶方便、好學的特點,受到鍾愛;三是國外的吉他生產因為疫情受挫,人們轉而把目光投向中國。
鄭傳玖到車間檢查生產是一種常態 陸青劍 趙相康 攝
現在「神曲樂器」的訂單以出口為主,產品出口全球幾十個國家,巴西、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韓國、日本等國家,都能看到中國正安製造的吉他產品。正安吉他產業雖然起步才幾年,但如今風頭不僅蓋過了廣州,還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吉他生產基地。對此,鄭傳玖感到十分自豪,「因為一把小小的吉他能讓正安名揚天下。」
為什麼帶著吉他回到家鄉發展?鄭傳玖說,一是因為正安縣政府的優惠政策吸引,二是因為家鄉情結,三是因為人才優勢。在廣州的正安打工者,有5萬多從事吉他製造,他們熟練掌握吉他製造技術,所以鄭傳玖兄弟倆把廠子搬到家鄉來,有好些熟練工就跟著回來了,在家門口上班,很方便。
「神曲樂器」是正安吉他產業園的骨幹企業 陸青劍 趙相康 攝
鄭傳玖扳著指頭說,在「神曲樂器」上班的技術工,每個月的收入可到上萬元,收入少的也是4000多元。全場500多工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00多人,可以說進廠就脫貧了。現在正安有生產吉他的工廠及配套企業70多家,形成了相當的生產規模。鄭傳玖預言,電視劇《吉他兄弟》播出後,將會帶來一個很好的現象,來正安學習、參觀、考察甚至旅遊的人會多起來,全縣學習、演奏吉他的氛圍會更好。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陸青劍 趙相康
文字編輯/舒暢
視覺/實習生 龔拉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