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最費時費力的無用產物,德國豹式炮塔碉堡,雞肋般的武器

2020-12-26 天川歷史

二戰期間,為了將武器能力發揮到最大化,"廢物利用"一直都是各國軍隊戰鬥第一法則。除了財大氣粗的美國,其他的國家都希望將武器運用到最關鍵、最實用的地方中去。

不過在這些"廢物利用"的武器當中,有一款武器卻一直被後世稱為雞肋。雖然在實戰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總體上依然是被外界稱為無用之物,它就是著名的豹式炮塔碉堡。

一、廢物利用最大化

1943年8月,納粹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失敗後,勝利的天平開始完全轉向了蘇聯一方。德軍的裝甲部隊開始有計劃地向德國周邊集結,以便於防禦蘇軍對德國本土的進攻。

但在德軍大本營看來,因為原料的緊缺無法研製一款新型防禦武器,於是德軍高層決定將防禦武器的重點轉移到廢棄的武器上面。這當中最支持該說法的是時任裝備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他的想法也是簡單而粗暴:在德國本土建造一批鋼製的反坦克碉堡,然後將其分割後,送到指定地點後安裝。

那麼哪一款反坦克碉堡能夠堪當大任呢?施佩爾考慮再三後,發現了一些被運回的"豹式"坦克炮塔,於是決定將"豹式"炮塔作為反坦克碉堡的主要武器。此言一出,不少德軍將領表示反對,認為現在正處在裝甲武器的短缺局面下,將原本可以安在坦克上的炮塔放在固定碉堡上,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還有一些將領直言不諱地提出,用裝甲部隊去前線與蘇軍作戰,總要比龜縮在國內被動防禦要強得多。因此施佩爾的反坦克碉堡提議一直沒有在大本營中獲得堅定的支持。不過作為元首身邊的紅人,施佩爾對於自己的方案還是很堅定地,在多次"深入交流"之後,元首希特勒鬼使神差地同意了這一方案。而且命令施佩爾,不僅要建造,而且還得以數量取勝,多多益善。

二、豹式炮塔"無敵"構造

外形上,豹式反坦克碉堡看起來十分驚人——一個長寬高均為3米的正方形鋼製外殼,在外殼的最上層安放著一門70長倍徑75mm的坦克炮。炮塔吊籃深入底板下面,這一位置作為戰鬥室和炮彈存儲室。深入地下的面積,當中有著一張摺疊床和一套供照明和排煙使用的發電機,在一側開有逃生門。

根據大本營的要求,所有的炮塔碉堡都要事先生產好各部分的零件。然後分為兩個部分運往指定的防線,然後在當地進行組裝、結合才算大功告成。整個反坦克堡壘重量可以達到40.8噸,幾乎與一輛"豹式"坦克重量相當,可以說這款反坦克堡壘在重量上已經是達到了"巨無霸"的級別了。

反坦克碉堡在布置完成後,炮塔中與"豹式"坦克裡面的人員相一致,可以說是一款不能移動的固定"豹式"坦克。雖然從火力上來看,這款反坦克堡壘對任意一款蘇式坦克造成嚴重的破壞,作為一款反坦克的利器絕對是合格的。

不過該堡壘的缺點也是相當明顯:因為沒有原來炮塔上的液壓旋轉裝置,因此該堡壘的炮塔轉動時,必須要炮手和裝填手在保持絕對水平的情況下,勻速地進行轉動,旋轉一周大約需要8分13秒左右。如果有任何的傾斜,那麼這個炮塔是無論如何都旋轉不動的;此外該碉堡的隱蔽效果在實戰中也表現不佳,一旦開火,這種固定的火力點很容易被盟軍輕易擊毀。更為尷尬的是,如果敵方從其他方向進攻的話,這種固定的炮塔碉堡地就變得毫無用處。

1944年中期,經過一系列實戰研究之後,德軍武器局要塞設計處對該反坦克碉堡提出了三點不足,並希望大本營停止該碉堡的生產。首先就是該碉堡的重量過於笨重,在運輸中十分不便;而且在實戰中無法保證安裝時間,十分浪費寶貴的作戰時效。

第二點就是為了增強防護力,該碉堡周圍需要建立一處牢固的混凝土防護帶,德軍認為這時浪費功夫,不如直接修建最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碉堡來得實在;最後一點就是大量的耗材浪費,修建這樣一個反坦克碉堡需要大約32噸的鋼材,而傳統碉堡僅需要2.5噸就可以輕鬆搞定。以德國現在的工業實力,如此大量消耗鋼材是根本行不通的。

不久之後,豹式碉堡的升級版本被研發出來,與之前相比該碉堡設計是完全按照鋼筋混凝土碉堡方式進行製作;同年年底,第三版本的碉堡方案也應運而生,為了節省物料,地下部分完全使用木材,也不再安裝混凝土保護層。上部用一塊帶孔鋼板封閉,炮塔就安裝在其上。根據戰後的統計,納粹德軍在整個二戰中總共部署了大約1000個這樣的反坦克碉堡。

三、最後的失敗命運

實戰當中,這款被施佩爾賦予眾望的武器並沒有拿出來什麼過於傲人的戰績。以部署最多的義大利山區為例,雖然有一些的德軍士兵以"打黑槍"的方式擊毀了一些盟軍的坦克和裝甲車,但一旦被盟軍火力發現,等待這些固定火力點的只有被摧毀的結局。

還有一些碉堡,面對盟軍瘋狂的潮水進攻時,幾乎沒有打出一發炮彈,就連人帶炮成為了盟軍的戰利品。眾多的碉堡也極大浪費了本就寶貴的"豹式"坦克炮,造成盟軍進攻德國本土時,德軍根本沒有足夠的坦克對盟軍展開防禦和對峙。如果這些炮塔能夠安裝在坦克車體之上,那麼盟軍在進攻時就不會如此輕鬆地進入德國境內。

除了"豹式"坦克以外,德國後期研發的四號殲擊車在選擇火炮方面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換成了老式的48倍徑火炮,也極大影響了該殲擊車的作戰效率;並且無論哪一型豹式炮塔地堡,其施工時間都比較長。造成許多炮塔地堡施工尚未完畢即已被敵軍繳獲,根本沒發揮出作用。

戰爭後期,德軍也一度將部分坦克用作固定堡壘來抵禦進攻的盟軍。雖然在靈活性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依然無法挽回納粹最終戰敗的局面,這款"豹式"反坦克碉堡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結語

"豹式"反坦克碉堡雖然體現了德軍一貫的節儉觀念,但在實際研發和實戰中,這款武器摻雜了過多的人為因素和利益糾紛。德軍上到大本營,下到裝備、工兵部門都竭力從中獲得一些利益,這也反映了納粹內部官僚傾軋和管理混亂的一個縮影,也註定了"豹式"反坦克碉堡最後的悲慘結局。

參考資料

1.《第三帝國的反裝甲作戰》

2.《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名錄:德國篇》

3.《第二次世界大戰編年史:1944》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德國二戰坦克殲擊車等是固定炮塔,而不是可旋轉炮塔?
    發展這種無炮塔車輛的原因,則是為了儘可能的利用到當前相對老舊的車體,做出能夠威脅敵方坦克的戰鬥車輛,如德國在二戰早期使用的38(t)坦克,在二戰中期它的防禦能力和火力就已經落後了,所以德國人取想辦法把一門更大的炮搬上了38(t)的底盤,火炮增大了原有的小炮塔裝不下就只能取消,這就誕生了將火炮直接裝在地盤上的坦克殲擊車
  • 二戰美國拖曳式裝甲炮塔,移動的小型碉堡,可反坦克可防空
    在二戰期間,美國作為盟軍最大的武器生產工廠,同時也是最大的科研基地之一,除了積極研發常規武器裝備,也在跟隨新思路研製一些非常規的新式武器裝備,「拖曳裝甲旋轉炮塔」(MARC)就是其中一個。1943年年底,美國陸軍技術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種結合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的新技術要求,按照要求這種新的武器要把拖曳式的高射速火炮與運輸車結合,火炮要具備-5°~80°的俯仰角度,帶有防彈裝甲的炮塔要能360°旋轉,3名炮手全都在炮塔內操作,炮塔內有12發備用彈可隨時使用,整套火炮系統重量不超過3400千克。
  • 二戰十大差評武器,德國日本最多
    有句說得好「想像是美好的但事實是殘酷的」,二戰中很多武器在設計之初想的很好但實際使用之後卻與最初設計大相逕庭,下面我們就列舉十樣二戰比較「廢材」的武器看一看都有什麼武器榜上有名。
  • 二戰時期日軍最恐懼的武器,中招秒變黑炭
    二戰期間,要說最日軍造成傷害最大的武器莫過於原子彈了,兩顆原子彈直接讓日軍放棄了抵抗。在戰場上另一種武器讓日軍也尤為恐懼——火焰噴射器。
  • 二戰德國最好的中型坦克——豹式坦克
    1943年下線的D型豹式坦克二戰初期,德國在正確的戰術指引之下,橫掃了歐洲大陸,但伴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戰略縱深極大的蘇聯教會了德國人戰略和戰術的層級區別,這樣也就使得更偏重於戰術運用的一、二、三、四號坦克在蘇聯皮糙肉厚
  • 鼠式坦克,二戰德國最瘋狂的龐然大物,令人震撼的移動堡壘
    即使盟軍獲取了德國研究新式坦克的情報,「鼠式」這個名稱也會讓他們誤認為是一輛小型坦克而已。鼠式坦克的尺寸為車長10.08米,寬3.7米,高度為3.6米,足有一層半樓那麼高。車體正面裝甲厚度為200毫米,側面裝甲厚210毫米,炮塔正面裝甲為240毫米,頂部裝甲120毫米,理論上來說,盟軍的坦克炮或步兵反坦克武器都無法擊穿它的裝甲,厚重的裝甲還覆蓋了履帶,從而保障坦克最薄弱的部分不會受到損害。
  • 回顧二戰德國的鼠式坦克,又是一款中看不中用的「廢材」武器
    這些龐大的裝甲產物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步兵作戰的方式方法,對戰爭未來的走勢也起到了重要幫助。 但並不是每一款坦克都能在戰爭中起到這樣「力挽狂瀾」的作用,歷史上也有一些國家留下過一些「中看不中用」的產物,這些「成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最後的結果也只是「一地雞毛」。比如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德國鼠式重型坦克。
  • 二戰義大利:為什麼成為軸心國「雞肋」般的存在,原因在墨索裡尼
    第二次世界大戰,表面上看,是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的戰爭,軸心國除了包括德國、義大利、日本等三個國家外,還有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再仔細一看,其實就是同盟國與軸心國三巨頭,德國、日本、義大利的戰爭,而實際上,二戰其實就是以中國、蘇聯、英國、法國、美國等為首的同盟國與德國、日本的戰爭,因為義大利投降早,戰鬥力弱,其實就是一個雞肋的存在。
  • 二戰德軍炮塔有多牛,可容納1.5萬人,25噸炸藥都炸不倒
    20世紀40年代,德國空軍建造了8座大型防空炮庫碉堡,這些高聳的塔樓遍布在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城市。柏林的高射炮塔在首都防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高射炮塔為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壁厚度達2.5米,高度可達35米,頂部設置密集防空火力。內部空間寬闊,可以作為民用掩體,戰地醫院和倉庫使用。
  • 二戰西盤半島戰役德國閃電入侵波蘭西打響的第一槍
    說到二戰時期鼎鼎大名犯下波蘭大屠殺戰爭罪的第三骷髏裝甲師,在東線時期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敵後都是以心狠手辣著稱,被譽為德軍二戰最為強悍的部隊一,在戰績輝煌的背景下人們只記得1943年到1944年該師的在東線輝煌時期,卻對該師的來歷知之甚少,在成為裝甲師之前,第三骷髏師是一有悠久歷史的部隊
  • 二戰德國的秘密武器,夜空中的幽冥——「斜樂曲」系統(二)
    戰爭新視角,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二戰德國的秘密武器,夜空中的幽冥——「斜樂曲」系統(二)漆黑的夜晚,天空中響徹著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但一道槍炮的火光劃破天空,緊接著一股火苗躥出了轟炸機的機翼,火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 二戰時期蠢萌武器合集,義大利發明了史上最萌飛機,英國專家最搞笑
    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了之後,各國就發明了不少先進的武器,在二戰的時候,德國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坦克,就是依靠這種武器,進行了一次次閃電戰,而美國的飛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打仗拼的就是綜合實力。雖然當時出現了不少好的武器,但也有不少的國家,製造出了非常好笑的武器,這些武器作用也比較的雞肋,小編今天就來帶大家看一下,雖然這些武器用處比較雞肋,但也代表了武器的發展過程。首先第一個叫做96式25毫米機關炮,這種大炮的作用令人忍俊不禁,其實就是因為,這種大炮是人力填裝,各方面功能是相當一般,射速為每分鐘220到260,可是裝彈的時間,卻要整整花十五秒的時間。
  • 豹式坦克被改成碉堡,超長炮管變一次性狙擊手,德國人的糊塗帳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場戰爭,發起者德國納粹能在短短十幾年內將集結打造出如此一支橫掃歐洲各國的部隊著實恐怖。尤其是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大會戰之後,德軍的東線戰爭終於呈現出頹勢,為防禦蘇軍攻入德國本土,高層決定在邊境線上建造一條足以抵禦蘇軍反攻的防線。德軍高層阿爾伯特·施佩爾認為應該在蘇軍反攻的路線上安裝大批的反坦克碉堡,以此來延緩蘇軍的進攻態勢。
  • 二戰後期,坦克為何採用固定而不是旋轉炮塔?幾個原因告訴你
    武器的發展變革也歷經了多個時代,最初是通過金屬打造的鐵器,諸如大刀、長矛等,在近距離範圍內造成高殺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對火藥進行了改良,使其能夠產生更高的爆能成為了近現代熱武器的動能來源,推動了武器的發展,由冷兵器時代進入了熱武器時代。
  • 西班牙在二戰時也有坦克,除了武裝拖拉機,還有雙層炮塔的A-4
    內戰爆發之後,弗朗哥得到了納粹德國援助的120輛1號坦克,這是在30年代初期德國研製的輕型坦克,因為之前的失敗,德國在武器研究方面受到的諸多的限制,所以1號被定義成了多用途裝甲車
  • 二戰德國唯一打滿全場的坦克:尷尬的4號坦克發展史
    一、開始就尷尬的坦克人生4號坦克作為戰前德國研製的唯二主角擔當(另一個是3號坦克),初始設定就略顯尷尬,定位於步兵支援的4號坦克主要武器是24倍徑75炮。定位與主炮均與3號坦克變種——3號突擊炮有所衝突,較之而言優點大概有二:更為寬大的車體和可轉向的坦克炮塔。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而美國在二戰時期也是大量使用反坦克火箭筒的國家,其中巴祖卡火箭筒最為出名,連二戰後期德國的44型反坦克炮殺手也是仿製美國的反坦克巴祖卡火箭筒,但美國在二戰無論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都是進行全面反攻的主要作戰國家之一,為什麼美國需要大量裝備反坦克火箭筒呢,其原因是美國和英國在歐洲戰場雖然是西線的反攻主力,但打法都是非常苟的,不像蘇聯那樣的不怕死不及損失的一壓到底,因此美國和德國在二戰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都是有其戰略意義上的用處
  • 如今一山洞還存幾千噸二戰彈藥,讓當局頭疼
    雖然在「二戰」剛爆發的前幾年瑞士就以身處納粹德國的「包圍圈」,希特勒也曾動過侵佔瑞士的念頭。但全民皆兵的瑞士、瑞士全境上下就是「國家要塞」,如刺蝟般的防禦計劃,讓納粹德國的入侵不得不考慮下「收益平衡」。也是那這期間,瑞士沿著阿爾卑斯山區開鑿山洞,囤積著大量武器彈藥。圖註:「二戰」後大量的炸彈、手榴彈和其他爆炸物直接簡單地沉湖底處理了。
  • 《獵殺T34》二戰傳奇坦克T-34,上演鋼鐵之戰
    T-34具有傾斜裝甲設計,這種在二戰時期新出現的設計,大大提升了坦克機動性及防禦性能,也使T-34坦克成為二戰時期的明星坦克,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戰場上大放光彩。T-34坦克的強機動性,有一方面得益於它寬大的履帶,可以在泥地沼澤以及冰天雪地裡穿梭自如。
  • 二戰奢侈的武器之五號防空坦克,黑豹坦克雖好,底盤太緊張了
    五號防空坦克是德國在二戰中設計的一款重裝備,是用來進行機動中低空防禦,該裝備並沒有量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和「突擊虎」這類裝備一樣「太奢侈」了,需要消耗寶貴的主力坦克底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