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坦克為何採用固定而不是旋轉炮塔?幾個原因告訴你

2021-01-09 鼎盛講武堂

武器的發展變革也歷經了多個時代,最初是通過金屬打造的鐵器,諸如大刀、長矛等,在近距離範圍內造成高殺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對火藥進行了改良,使其能夠產生更高的爆能成為了近現代熱武器的動能來源,推動了武器的發展,由冷兵器時代進入了熱武器時代。

熱武器的誕生相比冷兵器而言,在威力上更大,而且不需要使用者具備多麼強的身體素質,只需要簡單的扣動扳機便能夠通過火藥的威力將彈丸推射出去,從而造成高殺傷。

早期的熱武器主要是以槍械、火炮為主,事實上都是採用了同一原理,只不過是在發射的裝藥大小上有著區別,從而使產生的威力也有著大小的區別。對於槍械來說,最初是採用了前裝藥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在戰場上雖然能夠維持高殺傷,但只是針對冷兵器的,一旦對方也是熱武器的時候上彈速度慢、火力不足等劣勢便凸顯出來了,現今的槍械主要是後裝槍,而且在發射速度以及效率上產生了質的變化,使得熱武器的威力逐漸凸顯出來了。

也正是熱武器時代的來臨,使得戰爭的烈度陡然增強,畢竟在冷兵器時代,由於武器短小必須近距離廝殺,說白了就是肉體衝撞,某種程度上沒有產生致命傷的時候不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損害,而熱武器就不同了,其所產生的損傷是巨大的,所以使得戰場的傷亡率逐漸增加。

為了能夠保證戰場的存活率,便想到了通過修築工事的辦法來進行保護,要知道,不論是炮彈還是子彈,大部分都是直射火力,當有物體阻擋時便會大大降低動能,使得威力下降,而且通過掩體也能夠有效阻擋熱武器所產產生的威能。就如地下掩體來說,其將身體的大部都隱藏在了地下,只將上部位置暴露出來,減少了同外部接觸的面積,這也就意味著暴露在敵方視野下的身體部分面積變小了,這樣一來便極難命中,便大大提高了存活率。

隨著掩體以及工事的大量使用,原本通過熱武器正面較量的方式發生了轉變,逐漸演變成了陣地攻防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進攻的一方則會受挫,多波次的衝鋒只能帶來傷亡,而無法衝破陣地,而有時重型火力也無法成功突破防禦陣地,畢竟身體大部分都隱藏在地下,難以發揮出高威力,最為關鍵的還是在於防守部隊還會構築鐵絲網以及雷區進行陣地防禦,這樣一來地面作戰部隊的槍械射程不夠,而且也無法衝鋒。

為了打破這樣的僵局便提出了坦克的設計構想,之所以採用履帶式底盤,其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跨越壕溝,而擁有防護能力則是為了更好的掩護步兵衝鋒,對於大口徑的火炮就不需要解釋了吧,肯定是為了增強進攻威力。

關於坦克的名稱,最初也是很有戲劇化的。在一戰時期,英國研製出了坦克,為了避免情報被截獲從而讓德國發現了坦克這一新式武器,便以「水箱」為代號,而坦克的由來則是水箱英文名稱的音譯。

真正發揮出坦克威力的則是在二戰,德國以其機械化的優勢在短短數月之內便橫掃了歐洲,可見裝甲坦克的威力了,陸地王者可不是吹噓的,而是實打實打出來的。對於坦克的結構,上文也說到了是以履帶式為底盤、具有極強的防護力與攻擊力,在外型上為了方便火炮的運作,還會專門設立炮塔,現今大多坦克的炮塔都採用了旋轉炮塔,那麼為何在二戰時期會出現許多固定炮塔的坦克呢?

事實上最初的坦克發展也是有旋轉炮塔的,然而隨著坦克技術的更新,勢必會淘汰一部分老舊的坦克,而在戰時前線的損毀率是極高的,而在戰事吃緊的情況下,後方的生產速度是跟不上前方的損毀速度的,所以無炮塔設計事實上簡化了坦克的生產過程,也就提高了生產效率。

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在於在戰時,坦克作為主要的陸戰裝備不論是老舊過時的還是新式坦克都是需要參戰的,畢竟多一輛坦克便多一分戰鬥力,而老舊過時的坦克如若回爐重造則需要漫長的過程,那麼為了增強老舊坦克的威力,便需要進行改進,然而隨著坦克主炮的威力的增強,其在重量以及尺寸上是同老舊坦克不一樣的,這樣一來便沒有安裝炮塔的空間,再就是為了保持坦克的平衡,否則會翻車,再就是塔身一體也可以增強坦克的防護性能,可謂一舉多得。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德國二戰坦克殲擊車等是固定炮塔,而不是可旋轉炮塔?
    發展這種無炮塔車輛的原因,則是為了儘可能的利用到當前相對老舊的車體,做出能夠威脅敵方坦克的戰鬥車輛,如德國在二戰早期使用的38(t)坦克,在二戰中期它的防禦能力和火力就已經落後了,所以德國人取想辦法把一門更大的炮搬上了38(t)的底盤,火炮增大了原有的小炮塔裝不下就只能取消,這就誕生了將火炮直接裝在地盤上的坦克殲擊車
  • 二戰美國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為何採用怪異的雙炮塔結構?
    多炮塔坦克為二戰前重要的坦克發展線路之一,在二戰初期仍有T-28等坦克型號投入實戰,與這些傳統多炮塔坦克相比,美國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的多炮塔結構卻獨樹一幟,顯得十分怪異,那麼它的設計思路是怎麼回事呢?
  • 歷史上坦克炮塔位置變化的原因,前置與後置炮塔都有不小的弊端
    雖然都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結果,而這並不證明後置炮塔的技術含量很高。就拿使用履帶的拖拉機為例,它亦可以被看成一個沒有武裝的後置炮塔坦克,而且早在一戰和二戰之間的那段時間裡,也誕生多種炮塔後置的小坦克,只不過受大環境影響它們都被淘汰了而已。並不受歡迎的後置炮塔  拿後置炮塔來看,人們將炮塔放在後面發動機放在前面無不是三個原因,一是這輛坦克就是拖拉機改裝的。
  • 二戰最費時費力的無用產物,德國豹式炮塔碉堡,雞肋般的武器
    施佩爾考慮再三後,發現了一些被運回的"豹式"坦克炮塔,於是決定將"豹式"炮塔作為反坦克碉堡的主要武器。此言一出,不少德軍將領表示反對,認為現在正處在裝甲武器的短缺局面下,將原本可以安在坦克上的炮塔放在固定碉堡上,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 二戰美國拖曳式裝甲炮塔,移動的小型碉堡,可反坦克可防空
    在二戰期間,美國作為盟軍最大的武器生產工廠,同時也是最大的科研基地之一,除了積極研發常規武器裝備,也在跟隨新思路研製一些非常規的新式武器裝備,「拖曳裝甲旋轉炮塔」(MARC)就是其中一個。這種設計起初是美國陸軍技術發展委員會在1943年9月向加拿大提起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拖曳式的旋轉裝甲炮塔,它可以安裝野戰炮當成臨時性的固定堡壘,也可以安裝高射炮或反坦克炮,起初計劃先安裝一門QF 25磅炮,不過加拿大海外陸軍總部對這個想法並不感興趣,他們認為現有的車輛已經足以拖曳25磅炮,沒有迫切的運輸需求。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坦克世界中的瘋狂小強,搖擺式炮塔的AMX-13坦克為何被法國偏愛?
    在坦克世界遊戲裡面,有時候會碰到成群結隊跑得又快,身材又小,圍著你繞圈,一口氣打你五六發炮彈的法國輕型坦克。如果那個時候你的身邊沒有隊友,而你又碰到了兩三個這樣的小流氓正對著你衝過來,我的建議是直接退到車庫對自己的心情比較好。在坦克世界這種慢節奏的遊戲裡面,如果開著重型坦克碰到這種情況。
  • 二戰奢侈的武器之五號防空坦克,黑豹坦克雖好,底盤太緊張了
    五號防空坦克是德國在二戰中設計的一款重裝備,是用來進行機動中低空防禦,該裝備並沒有量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和「突擊虎」這類裝備一樣「太奢侈」了,需要消耗寶貴的主力坦克底盤。
  • 坦克炮塔採用弧面還是斜面,哪個更好?答案很意外
    坦克作為陸地王者,自誕生之日起便被大規模應用於軍事,而且在實戰中所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何其有著陸戰王者的美譽了。對於坦克,想必都很清楚,厚重的裝甲、寬大的履帶以及口徑粗大的火炮,可以說是機動、防護以及火力於一身的重型地面作戰裝備,是陸地作戰不可或缺的重要火力來源,對於陸軍來說其是一「重寶」。就坦克的發展,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研製出來的,在現代軍事作戰中佔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地位,當然這也是與武器的發展變革有直接的關係。
  • 二戰巔峰坦克:力挽狂瀾,德國黑豹坦克解密
    按說德國坦克中虎式坦克名氣最大,無奈其數量太少總戰績有限,而且虎式坦克的毛病和它的長處一樣突出,是一款性能不甚均衡及可靠的坦克,有浪得虛名之嫌,不符合本榜入選條件,按實戰表現看德國3號、4號坦克也十分搶眼,畢竟二戰前期席捲歐洲大陸的主力坦克就是它們,但3號、4號坦克性能一般,到二戰中後期更無優勢可言。
  • 「黑豹」是二戰最好坦克?只有打坦克能力強,其他性能一塌糊塗
    正因為如此,「黑豹」後期的G型削減了一些非必要部位裝甲,才將車體側裝甲又增加了10毫米,但炮塔側面依然薄弱。 「黑豹」早期的D型採用650馬力汽油發動機,A型提升到700馬力,兩款「黑豹」最高公路速度都有54公裡/小時,基本與T-34相當。但是,D型和A型的發動機均存在可靠性問題,經常在行駛中發生故障,很難長時間保持高速行軍。因此,後期的「黑豹」G型將功率下調到了600馬力,導致公路速度降到了46公裡/小時。
  • 四號坦克的防空之路,二戰德軍的中流砥柱,豈能被高射炮難住?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一直是個比較強大的存在,雖然早期的垂直裝甲經常讓人感覺不是很完美,但靠著高質量的鋼材和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垂直裝甲一樣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這一點在四號坦克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四號坦克在歷史上的名號還是很響亮的,尤其是在二戰時期,雖然完全趕不上後來的虎式和豹式,但依舊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 英倫鐵騎:生不逢時,二戰最強坦克彗星坦克!
    在1941~1942年的北非沙漠之戰中,英國坦克上沒有能擊毀德國坦克的火炮。這也是英軍連吃敗仗的原因之一。為此,英國國防部決定在「克倫威爾」巡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出火力更強大的巡洋坦克,這就是「彗星」坦克的由來。1943年初,英國的裡蘭汽車公司接受了研製任務。到1943年9月,該公司就製成了樣車模型。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蘇聯二戰後期開發的重型坦克。1943年10月31日,命名為IS-2重型坦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分別採用鑄造和焊接結構。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D-25 122mm火炮,火炮身管長為43倍口徑,可以發射曳光穿甲彈和殺傷爆破榴彈以及穿甲高爆彈。
  • 一款貫穿整個二戰的F系輕型坦克,《坦克世界》還原雷諾R35
    雷諾R-35坦克戰鬥全重10噸,乘員2人,車體採用鉚接結構,炮塔則為鑄造結構,正面裝甲40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短身管火炮和一挺機槍,主要用於支援步兵。雷諾R35主動輪位於前方,誘導輪位於後方,採用傳動裝置前置,發動機後置的設計,公路最高時速20公裡。為了增強跨越戰壕的能力,在車尾安裝了車尾架,但是在實戰中常常被車組自行拆卸。
  • 二戰無人注意的細節:戰爭期間,蘇聯坦克為何會給炮塔畫白線?
    駛過德國城市的史達林-2重型坦克 不知道大家在觀看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德戰場影視資料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些蘇聯坦克的炮塔上時常會有一道非常醒目的白色劃線,而這種白色劃線其實並不是在每一輛蘇聯坦克上都有
  • 二戰德國的坦克為何越造越大?元首的科技樹歪的不是一般呀
    說起二戰的明星坦克,虎式絕對是其中最閃亮的那顆星。堅實的的裝甲,優秀的88坦克炮,不俗的機動速度,集火力防護和機動於一身的無敵霸主,更是有1挑25的光輝戰績。
  • 西班牙在二戰時也有坦克,除了武裝拖拉機,還有雙層炮塔的A-4
    另外弗朗哥還受到了義大利援助的150輛L3超輕型坦克,就是沒有炮塔的那一種,內置成員兩人,主武器也是機槍。 熟悉坦克的人一定聽過他們倆的名號,T-26是蘇聯在二戰之前的主力坦克,甚至在二戰初期也一度參與戰事。主武器是從37mm到45mm坦克炮,前裝甲15mm。而BT-5是一款快速突擊坦克,擁有火力的同時,它的機動性也是同期坦克無法匹敵的,二戰期間蘇聯又推出了BT-7型,為前者的加強版。
  • 瑞典在二戰前後所研發的坦克,雖說沒派上用場,但充滿了大膽創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因為緊張的局勢一直在持續,坦克的研發與應用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其中自然要以歐洲的那些主要參戰國為主。反觀那些保持中立或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就很少會將精力放在坦克上,可總有那麼幾個例外的,比如說瑞典。
  • 被稱為最好的坦克殲擊車獵豹,為何二戰後沒有軍隊繼續使用?
    獵豹是二戰期間德軍的重型坦克殲擊車,拋開坦克的生產工藝,獵豹的綜合作戰性能被認為是二戰中最強的,有能力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擊穿所有盟軍坦克。如此優秀的裝甲車輛在二戰後卻並沒有被延續,反而是進入博物館供人們觀賞,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