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大火的臺劇《想見你》,豆瓣評分9.2,接連在知乎,微博等APP引發大眾熱議。毫無疑問,能夠獲得高分口碑,每次更新都以獨特燒腦卡點,引起觀眾討論猜想,它是當之無愧的「臺劇崛起之光」。
慕名讀完了同名小說,也就是這部劇的原著——
黃雨萱的摯愛男友王詮勝空難身亡,她遲遲走不出這個心理陰影,於2019年意外穿越到1998年,佔據了另一個女孩陳韻如的身體。
陳韻如和黃雨萱外貌一致,性格卻截然不同。她暗戀同學李子維(長相和王詮勝一致),後者卻因為自己的好兄弟莫俊傑正在追求她,再加上確實不來電,就明確拒絕了陳韻如的表白。
黃雨萱附身之後,古靈精怪的她,逐漸吸引了李子維。然而附身不是永恆,總會因為各種契機,讓她重回2019年。
與此同時,李子維在2003年出車禍,魂穿到2010年跳海自殺的王詮勝身上。由於他的記憶裡包含黃雨萱,愛慕讓他複製粘貼了她說過的故事,借用王詮勝的身體和她相識相愛。
男主穿越到未來,女主穿越回過去,跨越時空的戀愛,又會因為歷史某處改變,引發蝴蝶效應,情節跌宕起伏,著實令人沉迷。
這看起來是部校園青春愛情小說,實際上摻雜了雙角色穿越,懸疑元素之後,它的內涵遠不止於此——
身為同性戀不被理解被迫自殺的王詮勝,反應出隱形的校園霸凌。
出身複雜,原生家庭導致對自我認同不足,從而走上絕路的陳韻如,反應出青春期心理健全的重要性。
還有黃雨萱和兩個男孩之間友情的建立,愛情的萌芽等等,每個都是值得探究的點。
而我今天想說的,就是書中存在感最低的那個女孩:陳韻如。
01原來的你,真的好討厭
原生家庭和後天環境
陳韻如出生在一個缺愛的家庭裡:父母分居,見面就吵架,好不容易協商離婚,又都在致力於爭奪她弟弟的撫養權。
所以,她一直認為自己是多餘的存在,無人關心,沒人在意。
她的親弟弟,正處於青春期。本來情感就不細膩的男孩,即使心裡關心她,也是用暴躁不屑的態度來掩飾。
所以,她在家人身上汲取不到一點溫暖,只能小心翼翼保護好那點心火,生怕被人吹滅。
在學校裡,陳韻如努力學習,勤工儉學,從不多話,走路永遠低著頭,將表情掩蓋在厚重劉海後面。
她太想通過「好學生」「乖乖女」的頭銜,獲得周圍人的認可。
結果呢?
由於她不善言辭,同學們只知道她機械化的生活,不理解她冷冰冰動作背後的感情,從未真正接納過她。
所以,她沒有朋友。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人言可畏
提到校園霸凌,可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那些血腥的場景,一群人圍著瘦弱小身板拳打腳踢。受害者渾身淤青,臉上掛著血跡,瑟縮在角落。
《想見你》裡,作者更傾向於語言暴力的危害性。
試著想像一下——
校園裡,一個面無表情,話少,自卑羞怯到成為邊緣化人物的女孩,突然有天性情大變。
她換了髮型,去掉了厚重的劉海,活潑開朗,熱情大方。她會主動交友,籃球場上英姿颯爽,一舉一動都靈動萬分。
前後對比,眾人都會不由自主接近後者。
只是很不幸,那是穿越過來的黃雨萱,那不是陳韻如。
所以,當黃雨萱回到2019年之後,她面對陌生的自己,開始恐懼。
她也想擁有朋友,也想被大家關注,更想被愛慕已久的李子維守護。
所以,她開始假裝黃雨萱,強迫自己做之前根本不願意做的事情。
有關這段劇情,引來網友抨擊謾罵。
所有人都在期待黃雨萱和李子維的愛情線,認為陳韻如是騙子,不配做這樣的事。
「陳韻如為什麼不自己努力改變?不主動變成黃雨萱那種性格的人呢?非要假惺惺偽裝欺騙李子維,真討厭。」
出生在那樣的家庭,從小到大一直沒朋友,這種女孩會因上了高中就變得樂觀開朗嗎?
不亞於痴人說夢。
種種細節露餡,讓李子維起了疑心,他開始疏遠,冷落這個假的黃雨萱。
同學們也在說:「求求你別變成從前那樣了,好討厭!」
陳韻如苦笑應答:「我也討厭原來的自己。」
所以,1999年的小年夜,她自殺了。
02別去追求太過遙遠的光
理想我大於現實我,就已經沒了自我
陳韻如的成長軌跡中,意外魂穿過來的黃雨萱,給她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渴望那一切,下意識覺得自己通過努力也能得到那些,卻忘記去接納最真實的自我。
我們用黃雨萱來代表「理想我」,陳韻如來代表「現實我」。
不難可以看出,在她將黃雨萱當做理想時,二者之間的差距之大,產生了劇烈的衝突。
所以,她會焦慮,會患得患失,從而越發想否定「現實我」。
從穿衣打扮,到與人交流,都在努力模仿「理想我」,整個惡性循環裡,她已經完全丟棄了自我。
頂著不合適的髮型,照片裡掩飾不住的僵硬笑容,都可以看出她的不自在和陰鬱。
陳韻如把自我弄丟了,她沒了存在的意義,覺得自己從家庭的多餘成員,成為世界的多餘成員。
所以,她選擇了死亡。
改變的前提是要學會自我接納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他認為:人的需求是逐步向上的,低級層次滿足之後,就會進一步激發下一層需求。
同理,想要改變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是一蹴而就,說改就能立刻改正。
你要改變,就要先學會自我認知,再去接納所有的不足。
陳韻如從來沒有直視過自身的缺點,她在抗拒,在排斥,甚至用模仿他人長處的方式,去掩蓋它。
然而這並沒有根除效果,它只是被暫時壓制住,隨時可以成為潘多拉的魔盒。
阿爾伯特·艾利斯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叫無條件自我接納——
個體完全無條件接納自己,無論自己的表現是否正確,是否被他人誇獎或者指責,無論他人是否贊同。
陳韻如想要改變,扭轉悲劇結局,其實最該做的第一步,就在於此。
如何提高自我接納能力
第一,千萬不要好高騖遠,要結合實際情況,定下可以實現的目標。每次成功完成,都會激發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動力。
第二,直視自己的不足和過失,人無完人。獨處的時候,應該對自己坦誠,自欺欺人的後果必然不是什麼好結局。
第三,和自己比較,而不是和他人比較。別人展現出來的,很可能是他們想讓人欣賞的優點,這不是讓你挫敗的理由。每天都比昨天進步一點,你就是成功的。
第四,以上都做到之後,再去學會真誠接納他人。感情都是相互的,別人也會同等程度去接納認可你,這樣的良性循環會讓你擁有尊嚴和社會價值感。
03做自己的光,讓月亮奔你而來
自卑無罪,只差良藥
書中的陳韻如,羞怯自卑,看起來還有些抑鬱,這不是她的罪過。
每個人都想在風和日麗時燦爛大笑,而不是做個寄居蟹,滿目陰暗潮溼。
自卑的人,往往有這些特徵——
容易害羞
被他人否定,就會逐漸厭惡自身
對自己要求過高
愛把短處和別人長處比較
太多過程中的焦慮和對結果的顧慮
……
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去代替黃雨萱改變陳韻如自殺的結局,我不會選擇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告訴她去努力。
首先,我們得建立正反饋機制,即心理上的良性循環。
以擅長的事情為基礎,定下小目標,每次都要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
然後,這件事萬一失敗了,也不可怕,奮鬥的意義就在一次次失敗中體現,誰規定做事都要一次性成功了?
接下來,在做事過程中,被嘲諷了怎麼辦?別把他人帶來的負面情緒,轉化成對自己的否定!你是值得被尊重的個體,順著他們的話進行自我批判,反而是順了惡意!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以自己的需求為先,別苛待自己,讓自己壓抑來滿足別人。要知道,這樣十有八九換來的是別人的輕視,覺得你好擺布。
魯迅《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嗎?
世俗文化和主流價值,經常會用所謂經驗,告訴人們何為正確,何為荒唐。
仿佛每類人都被打包貼上標籤,每條路都被劃分好方向盡頭。
黃雨萱什麼都好,唯一讓我討厭的點,就是沒有同理心。
她的眼裡,做到那些事就是基礎入門模式,而在陳韻如眼裡,那可能就是困難模式。
「你再努力一點點!」
她的鼓勵,卻讓陳韻如感到越發的力不從心。
黃雨萱無法想像,一個重度內向的女孩,會有多敏感,別人細微的表情動作,很可能就衍生成內心戲,結論都是對自我的極端厭惡。
她也無法想像,覺得被世界拋棄的抑鬱女孩,得偽裝成樂觀開朗,和同學打成一片的模樣,心底有多麼焦慮恐慌。
黃雨萱就站在大多數人那邊,去審視這個女孩。
她覺得陳韻如應該做到,卻沒有想過這些年陳韻如究竟因為什麼做不到。
生活中,像陳韻如這樣的邊緣化人物,並不在少數。
她們明明沒有傷害過任何人,卻被周圍人唾棄,不被接納。
這類人,往往不是被社會淘汰,就是被自己淘汰。
然而,這樣對嗎?這樣公平嗎?她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大多數,不代表絕對合理。
大多數,也不代表被唯一認可。
真正健全的社會裡,不應該充斥著那些代表陽光,代表活力的身影,我們還應該去善待那些格格不入的好人們。
04結語
我希望看到這裡的每個「陳韻如」,都可以一天天變好。如果追求遙不可及的光讓你太累,那就停下盲目追求的腳步,成為守護自己的光。
你們沒有錯,被孤立,被區別對待的你們,只是反應出了社會的病態一面。
正如《想見你》裡莫比烏斯環式命運一般,無論如何,你們所走的路都會在希望節點交織。
那一天,並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