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新發展階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上的重要意義,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點,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新成就、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認知前提和實踐依據。
第一,新發展階段是全面回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新階段。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新任務、新舉措,將「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進而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民生方面的遠景目標,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同時,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這部分內容所佔的篇幅較大,成為一個突出亮點。這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新期待。
第二,新發展階段是高質量發展階段,是不斷實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新階段。
「十四五」規劃建議首次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列入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
「十四五」時期,發展仍然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新發展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必須是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
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發展和安全,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三,新發展階段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發展新階段。
新發展階段之「新」,體現為現代化國家戰略目標內涵的豐富拓展。比如,強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把經濟總量和居民人均收入並駕齊驅作為現代化國家的兩大主要衡量指標,體現了強國與富民、經濟建設與民生福祉的高度統一。
政治建設上,在進一步明確「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同時,強調「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文化建設上,強調「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社會建設上,在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同時,強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生態文明建設上,強調「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安全保障上,強調「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等。
第四,新發展階段是全面應對世界大變局、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主動延長和塑造戰略機遇期的發展新階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重要機遇期與重大風險期兩種狀態並存,光明前景與嚴峻挑戰兩種趨勢同在,構成新發展階段的顯著特徵。
我們既要看到我國發展總體態勢是好的,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取得新的偉大成績,也要看到當前諸多矛盾疊加、風險挑戰顯著增多,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複雜發展環境。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戰略信心和戰略耐心,辦好自己的事。
在此基礎上,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外部環境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 THE END -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
原標題:《團團小課堂 | 新發展階段究竟「新」在哪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