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定義「暴力美學」
暴力,這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有兩種,
第一種解釋是:政治學名詞,不同政治利益的團體,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協調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制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
第二種解釋是: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強暴行為。
美學,在這裡其實不是一個確切的詞語。
02.
什麼是暴力美學?
暴力美學是人們在文學藝術中樂意且擅長的表現手法,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以美學的方式、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的一種表現手法。
暴力的美感化、儀式化、崇高化
從而使得觀看暴力的過程=審美過程
——一些勘誤
暴力美學這個概念用西語表達,是「暴力的美感化」,是將本身不能引起審美認同的暴力用美形式表達,很容易被無限引申、使用。
「暴力美學」指涉內容在泛化,這個電影是暴力美學,那個電影也是暴力美學,一旦有直接描寫死亡、暴力、屠殺、虐待等情景,就是 「暴力美學」了,就好像抓住本質了。這個詞好像說明了什麼,其實什麼也說明不了。
並不是所有的暴力都能稱作「暴力美學」,就如同一旦一切事物都成 為藝術的話,那麼一切事物就都不是藝術。
03.
暴力美學的美學特徵
一. 是不按照真實來表現、經過藝術化加工與設計來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誇張的、非常規的動作;追求形式快感,不強調特定的 「意識形態結論」;表現技法上的特徵是雜耍性或形式性。例如:在電子遊戲《波斯王子》中,著力渲染並將某種刺激提供給觀眾;而各種器械、兵器、武術動作的結合則構成了新的視聽觀賞元素;
二. 是使施暴者本身氣質和暴力行為本身浪漫化,例如《邦尼和克萊德》中,將兩個殺人如麻的雌雄大盜粉飾成了兩個孩子般單純可愛的人,這是警匪片發展到新好萊塢時期常用的方式,也是「暴力美學」自覺的開端;
三. 是採取一種超然的、麻木的、帶有科學眼光的敘事方法或紀錄性風格,導演仿佛是一個社會學家,在光影的實驗室裡拿著放大鏡、顯微鏡研究暴力現象,如《好傢夥》中馬丁·斯科西斯用優美 的音樂、定格、旁白等多種手段將暴力審美化,用學者的眼光看 待罪犯的成長,《出租汽車司機》中對血腥場面的冷靜直觀,都可以歸結為「暴力美學」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04.
暴力快感的原生驅動
A.暴力是人類惡性最普通和常見的形式,從遠古時期起,人類就必須依賴暴力存活和繁衍。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內心深處確實有一種對暴力的迷戀。
人們似乎喜歡看到別人受到傷害而自己安然無恙的場面,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移情作用,即把死亡焦慮轉移到他人身上,同時通過觀看暴力逐漸接受、習慣「人終將要死」這一宿命,看慣了別人的生離死別,有一天輪到自己時恐懼感就會相對減輕,欣賞人類受難時的「壯美」場面的興趣超出了犯罪和暴力本身的吸引力。
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有機會,人們就會駐足觀看一個受難的人或是其他災禍,這也是災難片的心理源頭;同時,觀看藝術作品中壞人受到暴力懲罰的場面會使人獲得一種道義上的滿足感,例如中世紀教會處死「異己」的儀式常常要與重要的慶典同時舉行(如羅馬鮮花 廣場上的布魯諾之死),觀看者道德上的滿足感決不亞於參加慶典的快感。
B.人是很矛盾的
但人們對於暴力的接受也有一個限度,即太少了不滿足,太多了又過於殘酷、血腥,過猶不及。而「暴力美學」是對暴力進行「包裝」「、修飾」後的產物,牢牢地把握住了暴力表現的「度」的問題,「增一分則太多,減一分則太少」,即使昆廷·塔蘭蒂諾的暴力表現得很直接、很殘酷,看似沒有「包裝」,但背景音樂的加入和總體情境的荒謬,使得人們觀看起來也覺得心安理得,甚至感到興味盎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暴力美學」是在「戴著腳鐐」瀟灑地舞蹈。
C.暴力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道德禁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增添了許多神秘感。一種東西之所以遭到禁忌,本身就說明這種東西應該是人們內心深處所嚮往的東西,否則就沒必要將其設為禁忌,因為倫理、道德從來不會去禁忌、限制對公眾有益的活動和為公眾犧牲的行為。往往禮教越禁止的東西,就越能激發人們對它的興趣,因此禁限的心理效應往往強化了人們對禁限之物的嚮往,使突破禁限的冒險變得更加刺激,更加稀罕,更加激動人心。
因為人既不可能完全「神化」,也不可能完全「獸化」,只能在靈肉兩極之間的巨大張力中燃燒和舞蹈,而電影中暴力的敘述及「暴力美學」對暴力奇觀化的展示無疑滿足了觀眾對暴力這種禁限之物的嚮往,也讓觀眾在享受著現代文明、接受著禮教制約的同時盡情體驗著「獸化」時的瘋狂感覺。
同時,對暴力的風格化處理也是符合美學規律論中權重律的均衡原則。所謂權重律,是指要完成審美只有原生驅動是不夠的,還要把全部驅動的對象性追求綜合在一起,那麼對各種驅動的指標進行加權處理,就構成了一種均衡機制。
暴力題材影片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要合乎均衡原則,這類影片的目的固然是要去表現暴力,這一點眾所周知,但最重要的是要對暴力進行裝飾和美化,而後者是該類影片娛樂性的源泉,否則坐在 銀幕前單純看暴力的客觀展示還不如去看拳擊比賽的血淋淋的真功夫來得更痛快。
05.
暴力美學的文化機制
一件事物成為藝術,一定有其背後的理論支持。
20世紀的「身體敘事」理論為「暴力美學」提供了大的文化背景和理論支持。在整個20世紀的學術領域中,「身體」成為了一部分先鋒 理論家關注的焦點,對身體的熱切關注成了後現代喧囂的話語狂歡中最時髦的聲音。例如米歇爾·福柯將研究目光投諸精神病學,將生理、病理和心理學與社會權力的運作緊密聯繫在一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身體敘事的研究文本。
身體敘事作品誘人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能夠帶來最本真、非社會的情感體驗。一個成功的正常運作的社會需要以各種極端之物的中和作為基礎,暴力就屬於這種極端之物,它相當於支撐社會的「理性之幕」上的一個破綻,是對人們終生拒絕直面的終極問題— —死亡——的一次窺視。同時消費社會追求快感的滿足的需求要求藝術作品中對暴力的表現不能只停留在客觀書寫的地步,只有對其進行誇張化、風格化的處理才能刺激人們越來越麻木的神經和日漸「粗糲化」的審美感覺,才能滿足人們越來越難伺候的欣賞胃口。
這也是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述的「感官電影」。電影再也不需要任何敘事意義,完全成為了給予觀眾肉體刺激的工具。這種刺激更上一層樓。
06.
暴力美學的社會機制
A.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傳統觀念和精神文明危機加速了上世紀末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發展,強調「內心真實」的超現實主義成為許多先鋒派電影的最終歸宿,他們力求把潛在於生命物之內的「情緒力量釋放出來」。
殘酷的社會現實引發了部分先鋒派電影人對暴力問題的思索,如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中割破眼珠的鏡頭被稱為電影史上「最殘酷的鏡頭」之一,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達著對黑暗無序世界的不滿與人類前途的盲目、虛無這樣一種「世紀病症」。
B. 二戰期間,陰森恐怖的世界政治大氣候使得表現暴力、犯罪、墮落、虛無主義的「黑色電影」應運而生,其陰冷、低沉的影調,偏斜、失衡的構圖和暴力、犯罪主題凝聚成了當時時代的縮影,表達了孤獨、冷漠、憤世嫉俗、對人生不抱任何幻想等這樣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蒙上了濃重的死亡的陰影,對死的恐懼和對生的渴望導致暴力、死亡再度成為電影的熱點題材。同時許多人在生死之間經歷了恐懼、焦慮、孤獨、荒謬等刻骨銘心的體驗之後,在戰爭的大是大非面前,對於暴力、死亡和個人的責任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在暴力面前,有沒有堅持自己的理想?有沒有幫助自己的鄰居或素不相識的人免遭迫害?在非人道的暴力面前有沒有堅持自己的良心?……這些都成為當時暴力題材電影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C. 二戰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政治陣營的冷戰再次給短暫享受和平的人們心頭蒙上了更為濃重的戰爭陰影。西方社會自進入60年代以來,通俗文化在後現代理論的宣講中逐漸贏得了昔日所不曾擁有的堂皇權力,因為通俗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其消費性,從此它可以公開打出消費的招牌,它還可以在藝術大旗上毫無顧忌地寫上「娛樂」的字眼,再也沒有人會去理直氣壯地斥責它侵犯了藝術神聖的領地,墮落成為一種商品,喪失了最初的批判精神,而這恰恰是後現代主義不可遁逃的宿命。順應這種享樂趣味,以消費為主要目的的文化工業也應運而生,好萊塢炮製的所謂「新電影」就是這種文化的典型代表。
與此同時,20世紀60年代世界舞臺上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頻繁爆發的局部戰爭以及「性解放」造成電影中對性和暴力的再度熱衷:敢於直面殘酷的人生、放浪形骸的性與暴力成為當時影片爭相表現的主題「和平演變」成為兩強相爭的新形式,人們不僅要面臨戰爭的威脅,還要承受意識形態鬥爭的壓力,雙重的壓力形成了大眾對於電影中「肌肉英雄」的崇拜,如《第一滴血》中的蘭博,很明顯是冷戰時期的產物,擁有大塊肌肉的史泰龍和施瓦辛格成為銀幕上的暴力英雄,暴力成為他們徵服這個世界的唯一途徑,對暴力英雄的盲目崇拜使得暴力題材影片變得前所未有地火爆。
07.
暴力美學的社會意義
A. 傳統消失。不是不講道德,而是反統一道德;不是否認真理,而是設定有許多真理的可能性,從個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後現代主義反對連貫的、權威的、確定的解釋(包括對聖經,和其它信仰宣告)。個人的經驗、背景、意願和喜好在知識、生活、文化和性上佔優先地位。
B. 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託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後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一種快感。
C. 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於歷史意識,而後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D. 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後現代藝術中,由於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於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只是欲望本身。
作者:雍皓
來源:知乎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28438/answer/140008393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