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會(S.V.D.)標誌
聖言會(拉丁語:Societas Verbi Divini,縮寫SVD;德語:Gesellschaft des Göttlichen Wortes;英語: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是一個國際性的天主教的修士團體,由聖楊生·愛諾德神父(Arnold Janssen)創立於1875年9月8日。總部在義大利羅馬,2013年會員 有6001名,包括4,171名司鐸,分布在近70個國家。現任總會長Rev. Fr. Heinz Kulüke。其使命是把天主的愛、教導、和熱情帶給每一個人(Bringing Christ’s love, teachings and compassion to all people)。
在華傳教沿革
1879年4月20日,其第一批傳教士安治泰(德國籍)和福若瑟(奧國籍)抵達香港。學習了一段時間中文以後,於1882年前往山東西南部陽穀縣坡裡莊,1885年起負責新成立的山東南境代牧區,這個教區的轄境包括半個山東省:曹州府、兗州府、沂州府和濟寧直隸州。長期以來,方濟各會的神父們無法在這一地區傳教。坡裡莊的100多名教友幾乎就是新教區的全部成員。然而富於進取心的聖言會克服了種種阻力,終於在這一地區打開了局面。
1897年11月曹州教案中,兩名德國籍聖言會傳教士能方濟和韓理加略被殺,德國政府藉機強行佔領山東膠州灣,引發中德衝突,義和團事件使得關係進一步惡化。
曹州教案後,得以將主教座堂建造在兗州府城,並擴展到青島附近的4個縣。1900年,福若瑟神父被選任為省會長;他在濟寧附近的戴家莊建立了聖言會的省會院。1949年,聖言會在山東創建的5個教區-兗州教區、青島教區(1925)、陽穀教區(1933,中國籍主教)、曹州教區(1934)和沂州教區(1937年從青島教區分出)已經擁有20萬教友。此外,聖言會在中國其他省份還陸續建立了信陽代牧區(1923)、新鄉監牧區(1936)、西寧監牧區(1937),並從聖母聖心會手中接管了蘭州代牧區(1923)、和新疆監牧區(1930)。
1933年,聖言會從本篤會手中接管了北京輔仁大學,至新中國接管為止。輔仁大學於1963年在臺復校,聖言會為3大辦學單位之一,對於輔大的重新建校助力甚多。在此之前,北京輔大附中已先於1961年由聖言會在嘉義市獨立復校。
香港和臺灣的事工
聖言會是第一個在德國成立專為向外傳教的國際修會。6千多位會士從事福音傳播、教育和社會服務等工作。從1879年開始派遣2位神父來到中國進行文化事工,由山東擴展到甘肅、河南等地,至1950年有354位聖言會士在中國,建設了10個傳教區。在非洲、澳洲、南美及亞洲的日本、菲律賓也都有聖言會士的傳教足跡。
國共內戰後,聖言會在中國大陸的會士大多移往臺灣,並以臺北、嘉義兩地為主要據點。1954年,陽穀主教牛會卿被任命為嘉義監牧;北平總主教田耕莘樞機也在1960年至1966年間擔任臺北總教區署理主教。
1970年,甘百德神父到香港創辦聖言中學。
楊生·愛諾德神父在1889年又成立一個名為「聖神婢女會」(Holy Spirit Sisters)的女修會,與聖言會共同進行傳教工作。
聖言會在1954年抵臺後,肩負二項傳教任務,一是經營嘉義地區、阿里山的傳教工作;二是推動輔仁大學在臺復校並管理輔仁大學理工、民生和外語三個學院。除此,還從事堂區、成人職工、外勞、監獄牧靈等使徒工作。
會士的多種膚色、語言,是國際性聖言會的特色。1946年,聖言會士田耕莘被教宗庇護十二世任命為首位華籍樞機主教。另一位聖言會士洪山川在2007年被任命為首位臺籍總主教。
在香港、中國和臺灣的聖言會,屬於同一個會省。中國聖言會未獲準成立,故沒有任何團體。但就聖言會而言,仍視這三地區為完整的會省。
聖言會在青島
聖言會自1882年起進入山東傳教,並於1885年開闢魯南代牧區。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後,魯南代牧區的主教銜宗座代牧安治泰於1898年秋派遣聖言會神父白明德赴青島負責傳教。白明德到達青島之初,在青島天后宮後側用木板搭建一座平房作為臨時天主教堂使用,此處臨時教堂是青島市區的第一處天主教活動場所。
1898年9月,膠澳總督府公布了第一版城市規劃方案,並於10月開始了土地拍賣。起初,由於德國政府和德國海軍方面對傳教會採取的不信任態度,總督府不肯依照聖言會希望的方式和價格提供他們看好的土地,城市規劃方案也因為將天主教堂規劃在離主城區較遠、鄰近鐵路線的西北方而受到了天主教會的抨擊。總督府的行為令安治泰大為惱火,他認為德軍佔領青島的機會正是用兩位聖言會教士的生命換來的。
最終在安治泰與白明德的爭取下,聖言會在青島市區購買了至少7處土地,其中一處約3萬平方米的地塊位於一個山坡的頂部,處於歐人商住區與大鮑島華人區之間,風景秀麗。1899年至1902年,聖言會在該地塊上建設了聖言會會館,為傳教會機構所在地,設有辦公室、傳教士住宅、小禮拜堂和印刷廠,設計者為總督府建設局建築師、天主教徒彼得·貝爾納茨(Peter Bernatz)。會館與西側聖心修道院之間是為建設天主教堂預留的位置。會館內的小禮拜堂自1902年啟用,一直到1934年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在空地上建成,這裡一直是青島市區天主教徒的禮拜堂。此外,白明德曾在會館內開設一所男童學校。約1906年,聖言會又在臨德縣路的位置建設了一棟兩層樓。
1914年8月,青島戰役爆發。在此期間,聖言會會館曾臨時作為青島督署醫院的戰地病房使用。11月6日,聖言會會館被日軍炮彈擊中。11月7日德軍投降前的20分鐘內,傳教站一共中了九發炮彈,所有的窗玻璃都被震碎,門也被炸毀,傳教士們躲在地下室裡,無人傷亡。戰後,會館建築按原貌修復。1923年3月,聖言會將原男童學校改為明德小學。1951年,明德小學被青島市人民政府接管,後改名為青島德縣路小學。1950年代,外籍教士全部被驅逐,青島天主教會與聖言會脫離關係。文革期間天主教會宗教活動停止,聖言會會館舊址挪作他用。
約1980年代,德縣路小學拆除了建於1906年的兩層樓和聖言會會館舊址的另一小部分以建設教學樓。青島市宗教事務局曾在該建築內辦公。2008年,建筑西翼經歷整修,模仿原貌重建了兩座塔樓的塔頂。2012年11月6日,聖言會會館舊址列入市南區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現西翼部分為天主教會所用,部分對外出租做為商鋪。其東側的小禮拜堂舊址(曲阜路1號)現部分為青島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市南大隊中山路中隊所使用,其他房間部分為商業用途,東側部分建築為德縣路小學所使用。
青島聖言會會館的建築
青島教區主教座堂與右側的聖言會會館現狀
這一天主教傳教機構設立在市中心離前海最近的一片丘陵的最高處。兩層建築的南立面沿柏林路展開,西立面則緊鄰蘆伊特波爾德路,圍合成一片長方形的會館。從這一面積很大且臨近華人商業區的土地的選擇上,可以判斷出當時天主教在青島的地位。聖言會建築的兩個入口分設在南翼和西翼的路旁,其中的南入口需經外設的石臺階進入,這是聖言會會館的主要入口。
整個建築的中心實質上是在兩條道路的交匯點,流暢的會館外牆在這裡猛然突出,集成一個小型城堡樣的塔樓,上覆尖頂。建築外觀上下兩層可謂涇渭分明,一層為清水磚牆直接裸露,二層則處理成白色。會館朝向大教堂的一面外牆飾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八角窗。條狀的樓前花園環繞著這座建築,樓內設有一個小教堂,一個印刷廠和修會的若干辦公室。內院是一片花園。
在1898年到1899年間制定的城市規劃第一方案中,福音教堂和天主教堂被分別安排在亨利王子路(今廣西路)的兩個遙相對應的端點。在主教看來,這一位置似乎離華人的商業區過遠。此外,這裡也不如福音堂所佔的高地位置那樣理想。聖言會後曾按照所有傳教機構的慣例從總督府無償地得到一塊相當靠北的地皮,其面積達3萬平米。它位於歐洲區和華人商業區大鮑島的臨接處。
至1914年德國人離開青島前,清政府對德國傳教土在山東和青島的工作是肯定的。政府的藍皮書說:傳教士在當地居民中的影響,應該受到表揚,許多中國人的猜疑,被傳教士仁慈的勸告驅散了。但是,隨著1900年的庚子事變,德國政府的這種讚揚的聲音隨之就變得弱小和不那麼張揚了。德國在上海的一家報紙把政府的聲音變成了另外一種警告:傳教士不得從事宣傳教會和知識以外的工作,違者予以處罰和驅逐。當然,在這時候,德國在上海的傳媒和變革中的德國政府本身,並不知道離著德國佔領當局自己在青島的被驅逐已經不遠了。1900年時,作為天主教的附屬事業,德籍神甫白明德在聖言會會館的東邊創辦德華學校,1923年3月更名明德小學。學校有2幢樓房,3間平房和一個禮堂。
~~~~~~~~~~~~~~~~~~~~~~~~~~~~
關注聖經語文 微讀聖教文化
微信公號ID:bible-philia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