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製作過程
敦煌石窟開鑿在酒泉系礫巖上,地質結構粗糙又易風化疏鬆,巖壁極不平整,無法直接繪製壁畫。因此首先要製作壁面,一般是用摻入麥秸的粗泥抹到鑿好的石壁上,錘緊壓平,然後再抹一層細沙泥,形成光滑的壁面。
然後是在壁面上勾畫輪廓,也可謂作壁畫起稿上牆。即用長線以土紅粉末縱橫彈出各大部分的大體輪1廓,將牆面分割成若干小平面,然後在各小平面內確定形象的具體比例關係,在規定的範圍內用土紅描成人形或其他形象。
除了使用彈線定位的方法外,更多的是使用粉本。粉本是專供複製用的畫稿,敦煌粉本是多層厚紙製成的,為耐久之目的,在多數情況下,於紙上畫墨線, 並沿墨線打小洞,或覆蓋於另一紙上打孔。
勾畫好輪廓後,便是塗刷底色。底色又叫地色, 即要用一定覆蓋力的顏色刷底,使全窟壁面有一個統一的基調,而形象的輪廓僅隱約可見。
也有以粉底為底色,即先在草泥地仗上塗白粉,然後在粉壁上起稿敷彩,還有在草泥地仗上起稿並敷彩完畢後, 對泥壁的其餘部分遍塗紅色掩蓋之。
壁面上大片的紅色或白色,各自襯託出不同的壁畫效果,其他類似的襯託色,也叫底色或地色。
紅、白兩種底色, 各時代都有,北朝時期塗紅底色的壁畫更普遍,隋唐時期則以粉壁為底色更流行,宋、西夏、元代壁畫中還出現了青、綠底色。
在大多數情況下,壁畫人物在敷彩以後,輪廓模糊不清,尚需最後用墨線或赭色線精心勾勒人物五官、手足、衣飾等細部,使形象更加清晰完整。
這最後一次描出輪廓的線稱為定型線,這個過程叫作勾定型線。
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63窟、西魏第285窟等,隨處可見清晰的定型線。唐代壁畫色彩富麗,同樣需描線定型,如莫高窟第329窟東壁說法圖下的女供養人像, 供養人身穿質薄的羅衣,猶能清晰辨認起稿線與定型線的區別。
最後的一道工序是提神點睛。勾定型線之後,畫面形象已完整清晰,但有時畫家為了使形象更加生動傳神,往往於人物的眼、鼻等處勾描」高光」,以收到形象鮮明、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
燦爛輝煌的敦煌壁畫就是這樣在許多工匠的相互合作中,通過一道一道的工序逐步創作出來的。
絲綢之路各景點購票:請進天貓「敦煌旅遊官方旗艦店」、去哪兒網、京東商城、攜程網、驢媽媽、一塊兒去旅行、美團或百度直達號@敦煌旅遊,線上購票,免排隊,直接入園。
本期編輯:夏央 總監製:九色鹿
本期來源:網絡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