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柔性驅動技術——氣動人工肌肉有哪些分類?

2020-12-23 中國機器人網

  今年是2020年,距離牛頓被第一個蘋果砸到過去了352年,與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相隔了103年,距離「人工智慧」這一術語的誕生也隔了62年。

 

  得益於科學家對人類身體的研究,近來,機器文明又取得了一項進步。利用對人類脊髓的研究成果,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柔軟骨架,並以此為基礎開發了由肌肉和脊髓組織提供動力的小型步行

機器人

「spinobots」。

 

  該校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研究帶頭人Martha Gillette說,雖然過去已經有生物機器人可以通過簡單的肌肉收縮來前進,但脊髓的增加讓它們有了更自然的行走節奏。

 

  Gillette說:「這些都是朝著交互式生物設備方向前進的開始,同時這些生物設備也可用於神經計算和恢復醫學。」。研究以Emergence of functional neuromuscular junctions in an engineered, multicellular spinal cord-muscle bioactuator(一種工程化多細胞脊髓肌肉生物激勵器中功能性神經肌肉連接的發現)為題,發表在了《APL生物工程》雜誌上。

 

  他們假設,一個完整的大鼠腰脊髓段可以與工程化的3D肌肉組織形成功能性神經肌肉連接,模擬周圍神經系統的部分發育。且最終的試驗數據表明,大鼠脊髓能夠在離體之後與工程肌肉組織形成功能性神經肌肉連接。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完善自旋機器人的動作,使它們的步態更自然。研究人員希望這種小範圍的脊髓整合是建立外周神經系統體外模型的第一步,目前這在活體病人或動物模型中是很難研究的。

 

  這不是第一次人類取得突破性的機器人進展,確實最近的一次人類在軟體機器人的突破。

 

  1962年,美國Unimation公司的第一臺機器人Unimate在通用汽車(GM)公司投入使用,成為第一代機器人誕生的標誌。此後的半個世紀裡,伴隨著計算機技術、智能控制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先進位造技術等技術的發展,機器人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而軟體機器人則是科學家為了使得機器人更像人的重點努力方向。隨著機器人

應用

場景的多元化,逐漸提出"人機友好"的設計要求,傳統電機減速器等剛性驅動技術雖可提供較大輸出力,容易設計具有高帶寬、高性能的力驅動器,但其順應性差,在"人機互動"時安全性不高。但進行脊髓等機器人執行器設計主要考慮的是驅動問題,柔性驅動方式憑藉其適應性強、重量輕、良好的人機交融等優勢,在醫療康復和服務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且隨著生物力學的發展,人體骨骼-肌肉結構的優越性愈發引起重視,柔性驅動技術在醫療康復和服務領域有著愈發廣泛的應用。

 

  對於軟體機器人來說,由於具備高安全性以及能與人類、惡劣環境進行自適應性交互,軟體機器人擁有了傳統剛性傳機器人難以具備的功能。比如,軟體機器人在執行抓取作業時因其自身的柔軟性而能改變自身形態,對一些易碎品和不規則物體進行抓取時,採取包裹形式抓取,不會損壞物體。

 

  而運動,往往需要肌肉發力,氣動人工肌肉,是人造肌肉(artificial muscle)的一種,是科學家認為機器人動力的來源。人造肌肉即電活性聚合物,是一種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是根據生物學原理由纈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這 3 種胺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構成,可在外加電場下通過內部結構的改變而伸縮、彎曲、束緊或膨脹,非常接近生物的肌肉纖維。

 

  氣動人工肌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由外部的壓縮空氣驅動進行推拉動作的人造肌肉,具有柔順性、輕量性、綠色性等優勢。這一材料重量輕(最小僅為 10g),卻能提供很大的力量,用「四兩撥千斤」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氣動人工肌肉往往用限制變形的支撐材料作為骨架,骨架內部是可膨脹的氣囊(或類氣囊)結構,通過氣囊的膨脹和收縮來執行各種柔順的動作,這種結構繼承了氣動元件的基本優點,同時還具備了結構簡單、高柔性和良好的仿生特徵等其他機械執行機構所無法比擬的特點,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柔性驅動方式之一。

 

  目前,按照人工氣動肌肉的結構大致可分為類編織結構、纖維類增強結構、彈性氣室結構、增強彈性結構,當然近來也有一些新的肌肉結構。


  類編織結構型氣動肌肉

 

  20世紀50年代,美國原子物理學家Joseph L. McKibben設計出最早的氣動人工肌肉驅動器,被稱為McKibben型PMA(Pneumatic Muscle Actuator),如圖所示。一般而言,氣動人工肌肉由外部提供的壓縮空氣驅動,作推拉動作,其過程就像人體的肌肉運動。它可以提供很大的力量,而重量卻比較小,最小的氣動人工肌肉重量只有10g。

 

圖:McKibben型PMA (來源[2])

 

  而這個設計當時其結構為:內層為橡膠管,橡膠管外面用纖維編織網套住,兩端用金屬挾箍密封。當向橡膠管內腔充入壓縮氣體時,隨著內腔氣體壓力上升,橡膠管沿徑向膨脹,膨脹的橡膠管撐起外層纖維編織網,使得徑向膨脹力變為軸向收縮力,其運動形式酷似生物肌肉,這種類編制結構是人工氣動肌肉應用最多的形式。

 

  此前,東京工業大學Giacometti機械臂便應用了這種技術,主要由薄膜氣球、McKibben型氣動肌肉、充氣導管以及提供氣源的基座組成。Giacometti 充氣臂利用人造肌肉產生的扭矩提供關節處的彎曲力,常規肌腱驅動的機械臂需要充氣臂杆在非關節處提供高強度的抗彎力,以抵抗肌腱力避免發生形變,或者設計臂杆側壁結構抵抗肌腱反作用力。
 

圖:Giacometti機械臂(來源[3])
 

圖:Giacometti機械臂(來源[3])

 

  纖維類增強結構型氣動肌肉

 

  在此基礎上,為了節省成本,又一種新的氣動結構被發現了,這是由哈佛大學 Biodesign Lab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新結構的氣動肌肉。該氣動肌肉一側為固定材料,拉伸性能較差,但有良好的彎曲性能;另一側為可拉伸纖維,直接影響肌肉的彎曲性能。當可拉伸纖維伸長時,另一側固定材料不發生軸向變化,限制肌肉在該側的長度,但纖維面軸向伸長,導致肌肉回向固定材料側發生彎曲運動,反之肌肉則會向纖維側發生彎曲運動。

 

圖:纖維類增強結構(來源[4])

 

  彈性氣室結構型氣動肌肉

 

  而為了提供更強大的動力,哈佛大學Wyss Institute研究團隊利用氣壓變化研製了一種新式氣動肌肉[5]。這種形式的氣動肌肉主要組成部分為可抽氣的密封氣室。當密封氣室內氣壓與外界大氣壓相同,相互之間不產生力時,肌肉處於放鬆狀態;當抽出氣室中的空氣,外界大氣壓會對氣室產生作用力,使肌肉處於彎曲狀態。這種形式的氣動肌肉彎曲能力直接與大氣壓力有關,導致其負載性能較弱,輸出力有限。

 

圖:彈性氣室結構約束(來源[5])


  增強彈性結構型氣動肌肉

 

  美國哈佛大學利用爆燃原理研製了一款增強彈性結構氣動肌肉,如圖5所示。該種肌肉主要部分為增強彈性材料製成的氣室。與彈性氣室結構不同的是,在增強材料結構氣室中進行甲烷的燃燒,利用甲烷爆燃產生衝擊力實現肌肉的跳躍運動。該種結構無需充氣設備,能夠提供較大作用力,但由於是爆燃產生的衝擊力,該種肌肉難以實現精確控制。

 

圖:增強彈性結構約束(來源哈佛大學Bi)

 

  2000 年 FESTO 公司推出了仿生氣動肌腱系列化產品,並提供了相應的應用解決方案,標誌著氣動人工肌肉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它已正式成為了一種標準的氣動執行元件。氣動人工肌肉良好的仿生特徵決定了其在機器人領域廣闊的應用前景,其發展與機器人技術息息相關,兩者結合可使機器人完成更多的類人操作。

 

  更多

 

  2019 年 7 月,MIT 科研團隊還在 Science 發表論文,介紹了他們利用 2 種熱膨脹係數不同的聚合物材料高密度聚乙烯和環烯烴共聚物彈性體製成的新型人造肌肉,這種人造肌肉一經加熱,便可自由伸縮,提起比其自身重 650 倍的物體。這一研究也登上了當期 Science 封面。

 

  這種纖維可以用作機器人,義肢,其他機械和生物醫學應用的人造肌肉,也可用於微小的生物醫學設備,例如通過進入動脈然後被激活的醫療機器人。極輕的重量再加上對刺激很好的反饋裡都讓它從眾多材料中脫穎而出,同時這種纖維還可以被捆綁在一起使用,就像肌肉細胞在人體內的情況一樣,如此一來載荷效果更佳。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 Soft Robotics 刊登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與美國馬裡蘭大學 Norman M. Wereley 教授團隊的共同研究成果,題為 Novel Bending and Helical Extensile/Contractile 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Inspired by Elephant Trunk(受象鼻啟發的新型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上述研究團隊受到象鼻的啟發,基於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PAMs),也研製出了一種新型柔性軟體機器人。
 

  實際上,人造肌肉材料已成為當今研究的前沿和熱門,這與人們對柔性機器人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密不可分。柔性機器人可具備的特性包括材料的柔軟性、優良的環境適應性、超強的安全性,以及良好的人機互動性。正如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教授王煜在 2018 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所說:

 

  不過,想要完美地同時兼具上述幾種特性,還有很多技術上的難題,目前研究人員們也正在尋求一個突破口,比如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團隊考慮了室溫液態金屬在柔性機器人領域的應用;MIT 研究人員曾用 3D 列印、液壓驅動的方式驅動機器人運動。

 

  雖然現階段柔性機器人領域仍比較「概念化」,但其應用前景廣泛,未來必將會帶來新的變革。

相關焦點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和人工肌肉飛行器,師從軟體機器人先驅Robert Shepherd
    機器人領域依舊面臨很多問題,例如如何解決它與人交互時的安全性,如何提升複雜環境中的適應性,其中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如何降低成本。而趙慧嬋所研究的軟體機器人技術,正是面向這些問題試圖通過新方法,去突破現有機器人的研究範式,進而拓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她設計的高能量密度軟體驅動器,實現了全球第一款由柔軟 「人工肌肉」 提供動力以完成受控飛行的微型機器人。
  • 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軟體自驅動機器人,用「氣動」取代「電動」 | 新...
    長期以來,機器人界一直希望造出通體由軟性材料構成的機器人,但開發出柔性的供能和控制元件一直是難點,例如現在很多研究人員紛紛都在開發柔性電池和電路板。然而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採取了不同以往的方法,他們獨闢蹊徑,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軟體的且自我驅動的機器人,就是下圖中的「小章魚」,它可以獨立運行4~8分鐘。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而趙慧嬋所研究的軟體機器人技術,正是面向這些問題試圖通過新方法,去突破現有機器人的研究範式,進而拓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她設計的高能量密度軟體驅動器,實現了全球第一款由柔軟 「人工肌肉」 提供動力以完成受控飛行的微型機器人。
  • 《FMS柔性製造系統》系列組成:關節機器人(II)
    序: 此篇承接前面重點講述《FMS柔性製造系統》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節機器人」。同時小編搜集很多資料,相較於市場上出現的同類機器人產品,基於自主研發技術,小編在這裡講述的是基於平臺化協作的技術。國產機器人將跨入人機協作新時代。這也是未來的趨勢。(銘知一智能科技)
  • 物流機器人有哪些_物流機器人結構
    物流機器人有哪些   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智慧物流開始成為物流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隨即產生的物流機器人也開始得到了廣泛應用,今天來為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物流機器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無敵真寂寞:解析波士頓動力機器人不斷進化的技術硬核
    這群MIT極客在曾與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蜜月期裡滿懷熱情的發揮著其無限的創造力,在「保持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防止潛在對手意想不到的超越」(DARPA的宗旨)的感召下沉醉於奔跑(獵豹系列機器人)和跳躍(人型Petman系列機器人)。
  • 想了解柔性驅動機器人研究現狀與趨勢,就鎖定今晚8點合肥工業大學...
    機械工程學報稿件查詢,過刊瀏覽,機械領域文章推薦柔性驅動機器人是柔軟材料的應用,驅動方式的創新,能夠擁有較好的環境適應性、安全性、靈巧性、人機互動性能及工作空間,是未來智慧機器人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報告介紹柔性驅動機器人發展戰略意義、研究現狀、趨勢與挑戰,關鍵科學問題,以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等展望的一些思考。為了更多了解相關研究,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訾斌教授於12月18日線上直播分享柔性驅動機器人研究現狀與趨勢。歡迎掃描圖中二維碼或點擊網址進入直播間聆聽!
  • 為剛性機器人配上柔性小爪子,「SRT」創新工業末端執行器
    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了「仿生軟體機器人實驗室」,在北航學習、工作了十餘年的高少龍,初次接觸到這項技術時就顯得尤為興奮:「機械行業已經有二三十年沒有過這種原理級的創新了。」
  • 人工神經機器人系統是什麼一號
    人工神經機器人系統是神工一號。人工神經機器人是基於神經科學和機器人技術的新型機器人系統,以生物神經系統作為信息接口,對生物體-設備-環境三者進行閉環信息融合,達到對生命體某些生理機能的補償、增強或拓展需求。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不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背靠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現在更類似於人類的機器人也屢見不鮮,比如AlphaGo就是一個例子。現在,一群來自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科學家在這個方向上又向前邁了一大步。7月份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展出了一個新的機器人,它名叫Alter。與博物館其他機器人最大的不同在於,Alter不但擁有一張擬人的臉,也有一顆擬人的心。
  • 新型人工肌肉收縮力達人體肌肉40倍
    新華社華盛頓7月13日電(記者周舟)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研究顯示,美國、中國等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人工肌肉,其平均收縮力是人體肌肉的40倍,且成本可控,易於大規模生產,應用前景廣闊。
  • 未來機器人CEO李陸洋:柔性物流無人化的崛起|WISE2020 新經濟之王...
    當然必須承認「柔性升級」方案的技術門檻很高,要實現大規模推廣還需要一些時間。「柔性升級」方案的比較理想的構想又是怎樣的呢?如果按照流程劃分,在外月臺裝卸車和密集存儲流程中,我們可以用無人叉車替代人工叉車,用AMR承擔線邊轉運、室內揀選環節的工作,室內外轉運可以由人工叉車來替代人工操作。
  • u型零件機器人上料柔性上料系統節拍快精度高寶興
    u型零件機器人上料柔性上料系統節拍快精度高寶興丹尼克爾是一家智能自動化設備的設計、研發、製造及銷售、服務於一體的製造企業。公司立足於智能化、自動化裝備核心部件製造商和設計方案提供者,通過團隊自主研發,形成了柔性振動盤等產品系列為主體眾多品種。
  • 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分析
    產業鏈:上遊零部件、中遊本體、下遊集成應用 機器人產業鏈大致可分為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本體製造、系統集成服務等環節,由於原材料在機器人製造成本中佔比不大,因此本文將對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等三個環節做詳細介紹和分析 核心零部件環節:機器人的控制過程由控制器發指令給伺服驅動,然後驅動伺服電機旋轉,最後通過減速機執行動作,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器等三大核心零部件佔據了工業機器人成本的
  • 《FMS柔性製造系統》系列組成:並聯機器人
    序: 此篇承接前面重點講述《FMS柔性製造系統》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節機器人」的姊妹篇「並聯機器人」。同時小編搜集很多資料,相較於市場上出現的同類機器人產品,基於自主研發技術,小編在這裡講述的是基於平臺化協作的技術。國產機器人將跨入人機協作新時代。這也是未來的趨勢。
  • 《科技》外骨骼機器人
    機械外骨骼的設計1.工作原理機械外骨骼原理就是用高功率密度的驅動裝置,非剛性連接套裝在人體外,輔助人類肢體運動,這是一種柔性、智能的驅動系統。力學傳動原理與汽車的助力轉向系統有相通的部分。(1)感知層人體感知和外骨骼系統上的傳感器通常用於採集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的多個信息。通過信息融合技術將其融合後輸入決策層。再由控制系統從感知層獲取信息,包括人體生理信號、人體接觸信息、外骨骼運動狀態信號。
  • ...首條國產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實現量產;iPhone人工耳蝸上市引...
    當天,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齊聚成都,共同見證了中國首條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量產。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是中國首條全柔性AMOLED生產線,也是全球第二條已量產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該生產線應用全球最先進的蒸鍍工藝,並採用柔性封裝技術,可實現顯示屏幕彎曲和摺疊。
  • 人工智慧這麼火 貨真價實的機器人概念股有哪些?
    13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機器人產業鏈   機器人領域作為人工智慧產業鏈上的「皇冠」,A股哪些上市公司正兒八經涉足其中呢?   首先需要釐清機器人產業鏈具體涉足哪些環節。同花順產業鏈中心數據顯示,機器人產業鏈分為系統研發、零配件生產、機器人本體製造、系統集成和售後服務等五個部分。
  • 柔性可擴展機器人系統在迪卡儂倉儲中心的應用
    基於對前瞻性預測和可擴展性、人力因素、庫存差異、存儲量等多項關鍵指標的考量,迪卡儂最終在中國市場選擇極智嘉為自動化合作夥伴並不斷深化合作,通過極智嘉定製部署的柔性可擴展機器人系統,有效滿足發展所需和應對各項挑戰。
  • 未來的機器人運動控制領域必須引入力控,純位置控制是沒有前途的
    現階段精整加工仍需有經驗的工人來完成,存在危險性高,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精度低,質量穩定性差的問題。而工業機器人具有靈活性高、工作空間大、可擴展性強、成本低等優勢,但其缺乏面向連 續接觸式操作的力控技術,因此力控技術是實現機器人化複雜曲面精密光整加工的關鍵技術亟待解決。目前實現機器人柔順行為的方式可分為被動柔順和主動力控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