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與命運鬥爭一生,一生毫不妥協

2020-12-23 騰訊網

「她從不恭順於任何制度,不相信任何過於籠統的理論。如今,她對政治性罪惡之本質的天然敏感,可能會為她贏得比當年更多的熱心聽眾。」

—— 阿莫斯·埃隆《對漢娜·阿倫特的絕罰》

在很多人眼中,漢娜·阿倫特(1906.10.14—1975.12.4)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哲學家、政治理論家。

與命運鬥爭一生的漢娜·阿倫特

她撰寫了《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被歐美知識界和輿論界稱為「大師的傑作」,甚至被學術界認為該書幾與馬克思的社會批判著作相媲美。

然而,阿倫特又因一本將二戰罪犯描述成「平庸之惡」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而遭遇友人絕交、被猶太社會仇視,甚至在學術界也名譽掃地。

在阿倫特自己的描述中,《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發表使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顛沛流離與不安」——但即使面對這般坎坷的境地,她也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主張。

電影《漢娜·阿倫特》劇照

阿倫特這種毫不妥協的人格源於她對命運的深度思考與不竭鬥爭。每一次與命運的鬥爭,都讓她更大程度地保持自我人格;每一次跌入谷底,都讓阿倫特在深度反思的同時重獲智慧,以及再次戰鬥的勇氣。

今天是漢娜·阿倫特114周年誕辰,讓我們回顧她充滿鬥爭與思考的一生,感受人性的勇氣與智慧迸發的光芒。

動蕩的童年,文學成為了思想武器

1906年10月14日,漢娜·阿倫特出生在德國中部靠近漢諾瓦的林登鎮。當時,阿倫特一家生活富足體面,在當地的猶太人社交圈中頗受尊敬;然而,父親的早逝、母親的再婚使阿倫特在十幾歲時就要面對生命中突然發生的各種別離。這些人生變動使阿倫特產生了強烈的流離失所之感和叛逆。

8歲時的漢娜·阿倫特與母親

為了對抗這種「隱痛」,阿倫特開始全身心投入讀詩和寫詩,學習德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她仿效當時德國大學中的傳統,與學校的朋友們一起組建了很受歡迎的學習小組,還拜讀了哲學巨匠康德和卡爾·雅斯貝爾斯的書。

在文學的薰陶下,阿倫特學會了為自己挺身而出。15歲時,她因試圖組織罷課而被學校開除。阿倫特的母親決定安排她去柏林大學完成中學學業。藉此,阿倫特「逃離」繼父一家,開始了十年的研究生涯。

阿倫特與海德格爾,從戀人到割裂

1924年深秋,18歲的阿倫特進入馬爾堡大學就讀哲學、古典學,認識了時年35歲、已婚已育的教師、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不久後兩人便墜入愛河。在這段感情中,海德格爾教會了阿倫特重要一課:「重新思考一切」;而阿倫特也曾在1969年寫道:「思考重新煥發了生機。」

大學時期的漢娜·阿倫特與馬丁·海德格爾

但兩人初識時,阿倫特並不知道海德格爾是個反猶太分子。1931年到1932年間,海德格爾成為哲學系主任,當阿倫特得知他利用職權將猶太人驅離他的研討會、並公開侮辱猶太學生時,她寫信向他表達自己的震驚和憤怒。1933年後,海德格爾毫不猶豫地轉投了納粹,這讓阿倫特備受打擊,創傷極深:「問題,個人問題,不在於敵人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的朋友做了什麼。」

阿倫特政治活動家的身份開始萌芽

曾經對海德格爾言聽計從的阿倫特,此時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厭惡,甚至厭惡一切像他這樣的學者。「如果一個人作為猶太人受到攻擊,他必須以猶太人的身份進行還擊。」她說。一個萌芽中的政治活動家的身份,在漢娜·阿倫特身上開始顯現。

面對學術界的巨大非議,她仍堅持表態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是漢娜·阿倫特人生中的重要分水嶺。1961年,她以《紐約客》特派記者的身份奔赴耶路撒冷,報導以色列政府對「納粹屠夫」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這次報導是阿倫特主動請纓,她認為自己作為一名社會評論家、猶太流亡者、見證人以及大屠殺的倖存者,應該親眼看到這場審判。

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陳列著出席艾希曼審判的證人照片

漢娜·阿倫特在《紐約客》發表的關於艾希曼審判的文章,掀起了學術界的猛烈抨擊和猶太社會的強烈不滿。一是由於阿倫特把艾希曼刻畫成了一個老黃牛似的、「平庸」的辦公室罪犯。就像她提到的那樣,多半是艾希曼的「不思考」註定讓他成為沒有個性的死亡執行官,以及所有時代中最惡劣的罪犯。

這樣的描述不符合人們對「屠殺五百萬猶太人」的艾希曼的想像,最令人感到恐怖之處在於,社會中這樣不去思考工作的意義、甚至還稱得上敬業的人並非少數,而他們就有可能是潛在的「納粹屠夫」。

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審時 被告席裝上了防彈玻璃

而真正導致阿倫特眾叛親離、激怒整個猶太社會的,是阿倫特在書中對納粹欽定的「猶太委員會」所做的簡短評價。猶太委員會中的顯要人物無法看穿納粹的陰謀,徒勞地希望他們為本地猶太人的利益做出最大貢獻,卻在不經意間成了納粹以最小行政成本和財力,在最大程度上消滅猶太人的工具。

然而,人們卻曲解她的這句話,認為阿倫特「因受害者『不抵抗』、而指責他們遭受殺戮是咎由自取」——事實上,她也在激烈聲討那位作出這般冷酷言辭的檢控官。儘管如此,四個猶太組織還是各自僱傭了學者對阿倫特的文字進行地毯式閱讀,以期找出錯誤,令其貶值,甚至有人開始質疑《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的學術價值。

電影《漢娜·阿倫特》劇照

面對足以摧毀她學術生涯的批評,阿倫特沒有逃避,反而堅持表態,因為她認為「拒絕表態是對歷史與正義根基的腐蝕。」當時,代表以色列當局意見的雅克布·羅賓遜甚至出版了《必須糾正的曲解》一書公開譴責阿倫特,羅賓遜的朋友沃爾特·拉克爾還在《紐約書評》發表了對此書推崇有加的書評。阿倫特立即反擊,同樣在《紐約書評》上撰文,尖銳嘲笑了羅賓遜作為歷史學家的所謂「傑出」名號,並列舉其在事實和解讀上的諸多錯誤。

阿倫特的自我維護,證明了她是一名兇猛又睿智的戰士。她譴責猶太機構勢力和以色列政府聯手與她為敵:「羅賓遜先生擁簇無數,竭盡所能,卻曝光了他們最不想曝光的——上一代猶太領袖們在猶太人屠殺中扮演的角色。」她最後寫道,「守衛事實的,不是利益集團的官員們……而是記者、歷史學家,最後還有詩人。」在這樣一篇冷靜的戰鬥檄文中,求助於詩人的真誠,是她唯一的心跡流露。

面對學術界的巨大非議 阿倫特仍堅持表態

《艾希曼》之後,更堅定「一生思考」的命運

漢娜·阿倫特的勇氣、幽默、智識以及忍耐力,讓她度過了艾希曼審判和《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出版後的那段時光。她重新整理自己的公眾生活,謹慎維護名聲,並以更堅定的決心表達她一生思考的本質——人的尊嚴、叛逆、反傳統和自由。

阿倫特發現艾希曼的罪惡在於「無思」,她後期最好的文章和講座都在圍繞思考的意義展開:「儘管一個思考的自我只有在獨處中出現,那它也一定是在人群中的獨處。」個人必須在與自己的對話中思考,才能與自己達成和解。

為紀念漢娜·阿倫特,Google曾將其頭像融入網站首頁logo 以示致敬

1963年,阿倫特開始在芝加哥大學授課。學生們尊崇她的剛毅和敏銳,就像海德格爾影響了她那樣,她也影響了他們。「她就是思想的海嘯。」一個學生回憶說。阿倫特的快樂、智慧、廣徵博引、對常識的堅信,以及將她得來不易的智慧傳授給他人時所表現出的愉悅,讓她成為當時最偉大的教師之一。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剛剛問世時,大部分猶太讀者和許多非猶太人都被激怒,阿倫特與諸多猶太朋友之間的友情也因此葬送。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時局的轉變,一些批評阿倫特的人對自己以往的狂熱態度已表現出了悔恨。不過當這樣的道歉傳來,阿倫特早已不在人世。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圍繞這場戰爭的爭議就只增不減;在此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閱讀阿倫特的著作,試圖思考戰爭的意義——這一切發生時,距離阿倫特去世已經近三十年了。阿倫特曾說:「最悲哀的榮譽莫過於死後的榮譽。」若知道自己的書重新喚起讀者的興趣,她大概會苦笑,同時又感到欣慰,因為思考與真理正在更廣闊的人群中蔓延。

*文章圖片選自網絡

閱讀推薦

《漢娜·阿倫特:活在黑暗時代》

作者:[美]安妮·C·海勒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譯者:張樂騰

定價:25.00元

相關焦點

  •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坎坷的一生
    《命運交響曲》作為貝多芬最著名的一個樂章傳誦至今,它體現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還有貝多芬與命運鬥爭的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屈服」這是一位英雄壯麗的凱歌,又是他輝煌一生的寫照。貝多芬在創作這首《命運交響曲》時,他的耳朵已經完全失聰沒有治癒的可能,隨著他愛人的離去,貝多芬的人生陷入了低谷,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他憑著對鋼琴的記憶、對樂譜的精通創作出了《命運交響曲》。
  • 不會說「不」的女孩,7次無底線的妥協,最終以慘死結束悲慘的一生
    她又度過了怎樣的一生,為什麼會以這樣慘烈的狀態死去呢?2021年1月1日,無意中打開十點聽書,點到《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聽了上述的內容後,作者略帶懸念的開頭深深吸引了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本書,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內心始終被松子的遭遇揪著,用魯迅的話說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李誦:一生命運多舛,坎坷多難
    一生命運多舛,坎坷多難 李誦一生可謂命運多舛,坎坷多難。李誦任太子期間已是安史之亂結束之後,本是混亂終結之際,可這場混亂彌留下的問題仍舊牽動整個王朝的命運走勢,不可小覷。
  •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命運多舛多災多難,你相信命運天註定嗎?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命運多舛多災多難,你相信命運天註定嗎?個人對這個說法不太贊同。有句話說得好「要信命,但不要認命;命是命,運是運,合起來叫命運;命是天註定,是劇本;但運可以改,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世間有很多命運坎坷多變的人,也有很多通過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的人!所以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如果遇到困難挫折就認命,相信一切都已命中注定,都不可逆轉,那只是給自己的懦弱所找的藉口,那樣的人是不會有所成就的!
  • 一個人的境界,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有人說,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我們這一生的命運。所謂每個人的出生不一樣,有的人生於大富大貴之家,生來便不愁吃穿,仿佛他的一生也將如此下去,無憂無慮;有的人偏偏生於貧窮之戶,過得坎坷多災,而他的一生,仿佛也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註定了他這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 樂觀者一生尋找不存在的意義,悲觀者一生求助莫須有的命運
    1.樂觀者一生都在尋找並不存在的意義,悲觀者一生都在求助本莫須有的命運。2.讀書就有出路,有多少書就有多少路,至於讀什麼書,就要看你想去哪兒。4.有的人一生畏懼孤獨,害怕孤獨而終,有的人備受孤獨眷顧,一生孤獨為榮。5.遇見過大風大浪,經歷過大起大落,感受過大喜大悲,方知人間至福是清歡。6.人生,像一場考試中的演算草稿紙,你算不算塗不塗改不改,與試卷無關。
  • 面相,決定人一生的命運
    一個人的面相,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的命運。01面相,源自生活生活什麼樣,面相就是什麼樣。一個斤斤計較之人,總是小題大做,凡事和人較真,他的面相肯定刻薄;一個總是抱怨的人,總是悶悶不樂,遇事怨天尤人,他的面相一定悲苦;一個善於算計的人,總想著佔便宜,相處自私自利,他的面相一定陰險。
  • 人一生的命運是否真的是上蒼註定
    我時常在思考著這個問題,我們一生的命運是否真的在出生時就早已註定了呢?我們在一出生時的家庭為什麼是單親、或者原生家庭,誰不希望在原生家庭裡幸福成長,可幼小的我們能阻擋了父母的選擇嗎?你出生在什麼家庭中,環境和人脈一切都會深深地影響著你的童年,甚至是一生。還有我們的出生的肉身沒得選,有的先天性,他的性格、外貌、天賦,以及興趣等大都是固定的,能改變的部分很少。因為這些因素,也會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交友,學習和成長。
  • 12月,前路漫漫,孤影闌珊,所幸命運不棄,邂逅真愛,一生痴纏
    她們能把自己變成一個平凡平凡的人,卻不允許自己經歷失敗的一生,她們希望大多數事情都能做到最好,以免給未來的自己留下遺憾。儘管金牛座不想在生活中經歷太多的變化,但這並不證明他們沒有能力去接受。他們骨子裡有著一種頑強的毅力,絕不允許自己在逆境和艱難的環境中妥協,他們越艱難,就越能激發出無窮的潛能,讓許多人看到金牛座的真實想法和能力。
  • 設計師一生鬥爭的命題 RGB與CMYK同色
    那就是對顏色標準有著嚴苛追求的他們,一直期望能實現在RGB和CMYK顏色標準方面的同色,這不但是設計師們一生都在鬥爭的「命題」,同時也是邁向優秀專業顯示器的重要門檻。而這樣一款B7000,在圖形設計用戶的心目中,堪稱突破之作、底蘊之作,他們那一生都在鬥爭的命題,就這樣因B7000而完美解答了……HKC B6000京東購買: http://item.jd.com/3086446.html HKC B7000京東購買:http://item.jd.com/2800870.html天貓購買:https:/
  • 弗裡達·卡羅:毫不妥協的女性主義者
    弗裡達·卡羅:毫不妥協的女性主義者 2019-08-25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你一生會遇到幾次命運的逆轉?
    你的一生會邂逅幾次命運大逆轉?人生猶如潮起潮落,日復一日,沒人能夠逃脫自然的循環,不管成功或失敗都與命運緊緊相系。
  • 人一生的命運真的被安排好了嗎?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曾問過自己,一個人的命運真的被安排好的嗎?你不信命,但你總是逃不過命運的安排,不是嗎? 其實,命運是存在的,但命運和迷信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你就可以想想,你出生在哪裡,你決定不了吧?你在哪裡上學,你決定不了吧?你和什麼人做朋友,你決定不了吧? 你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出生,你決定不了吧?
  • 《漢娜·阿倫特》:邪惡的平庸面
    曾經親歷並僥倖逃過大屠殺的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一路顛沛輾轉從納粹的魔掌中逃亡到美國,並致力於研究有關邪惡與體制、人性、思想之間的聯繫問題,她也因此不畏曾親身經歷的死亡陰影,決定親臨審判,為《紐約客》雜誌撰寫一份關於這場審判的紀錄報告。
  • 從女人腳型看一生命運,誰是大富大貴之命?誰又是一生操勞之命?
    從女人腳型看一生命運,誰是大富大貴之命?誰又是一生操勞之命? 身上這5顆吉痣,只要有一顆,就是一生大富大貴之命! 千年難得一見的女人手相,註定一生大富大貴,財運如同滾滾長江!
  • 漢娜·阿倫特逝世45周年|愛與思的不朽傳奇
    一1906年10月14日,漢娜·阿倫特出生於德國漢諾瓦科恩小鎮的一個猶太家庭,這一身份構成了她一生的天命。3歲那年,由於父親保羅感染梅毒,母親瑪爾塔舉家遷至柯尼斯堡——哲學大師康德的故鄉,天性敏感的小漢娜很快意識到父親身體的衰敗,這無疑給她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
  • READ HER|漢娜·阿倫特:我們如何愛這個世界
    文|靜怡編輯 | 志潼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0.14-1975.12.4)是美籍猶太裔政治理論家,原籍德國,以其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西方思想界。她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其主要著作《人的境況》、《極權主義的起源》等已進入西方政治哲學經典的行列。
  • 八字算命免費:八字算命算一生命運,算命不求人
    八字詳批我們這一生的事業運勢如何,從八字當中是可以清楚的看出來的,畢竟八字包含了我們此生的運程,我們此生命運的所以情況,此生運勢的兇吉好壞,都與八字相關,那麼從八字當中自然不難看出關於事業的運勢情況。既如此,如何從八字看事業運勢呢?
  • 夜讀|別用「退而求其次」過將就的一生
    夜讀 | 別用「退而求其次」過將就的一生 05:26 夜讀 | 別用「退而求其次」過將就的一生05:26來自新華社客戶端主播 | 董千齊「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鴻溝』上沒有『橋梁』,只好『繞道』了。」
  • 人這一生,所有的得到與失去,都是天命
    人這一生,還經得起幾個這樣的循環呢?人力之於自然,人命之於上天。從鑽木取火開始,人與自然的鬥爭便揭開序幕。命運是由天還是由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命運非常公正,得到就意味著失去,你要實現什麼,就必然要付出什麼。世上沒有純賺的交易,付出代價在所難免,但得到的東西卻不一定能讓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