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HER|漢娜·阿倫特:我們如何愛這個世界

2021-01-08 界面新聞

文|靜怡編輯 | 志潼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0.14-1975.12.4)是美籍猶太裔政治理論家,原籍德國,以其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西方思想界。她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其主要著作《人的境況》、《極權主義的起源》等已進入西方政治哲學經典的行列。

「在20世紀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門沒帶傘,只有在雨中行走,任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還要過。」

她的故事折射著一個時代。

身為一名猶太人,漢娜·阿倫特在1933年納粹德國開始逼害猶太人時流亡海外,並於1937年被剝奪了德國公民身份,之後在1941年經葡萄牙逃往美國。並於1950年成為美國公民。

1936年的春天,灰暗的流亡之路上,她在巴黎遇見了出身工人階級海因裡希·布呂赫。那時的他剛剛從柏林去道布拉格逃了出來,偽裝成一個資產階級旅行者。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愛這個世界》收錄了阿倫特和布呂赫30年來的往來通信。

布呂赫是一個把思想當作宗教的無產者。對於阿倫特而言,他的出現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左翼分子帶領她接觸到了列寧和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的睿智和「完全不依賴任何人和任何事的獨立性。」

阿倫特曾說,「我從我丈夫的政治思考和歷史觀察中學習,如果沒有他我就不會做到這樣,因為我在歷史和政治上被導向了猶太人問題。」

1936年6月,愛情的萌芽在悄悄生長。彼時,他們與各自的配偶並未解除婚約。

1936年8月,阿倫特動身去日內瓦參加世界猶太人大會,他們的書信往來便由此開始。深知出身不同的婚姻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問題的二人,開始對這段感情也懷有種種疑慮。然而,在倫理和道德中的痛苦掙扎在相互之間的愛慕中變得越發蒼白無力。

「為了我們的愛情,我們要試一試。」

在1937和1938年他們相繼離婚,並於1940年結為伉儷。

在他們往來的書信中,兩人熱烈的討論著哲學、藝術與生活。布呂赫稱馬克思為「一個真正的神奇拉比」(拉比:猶太人中智者的象徵),而他自己則以「偉大神奇拉比的小學生」的身份對阿倫特獻上真摯的吻。諸如此類的表白在他們的書信往來中屢見不鮮。生活的瑣事在他們的筆下似乎也有了幾分生趣。拋開學術之外的生活,他們也溫柔敏感,也在愛裡彷徨,流離失所帶給她的孤立無援時常使阿倫特感到無盡的恐慌,她會因收不到信而寫下「我快要瘋了」,也會說出「今晚我因多吃了幾個橘子侃侃而談」的話。

「收到你的這兩封信我真的極度幸福。

我的確置身旋渦之中,可對我來說,那裡恰恰是寂寞、孤獨的發源地。

沒有你在身邊,我會一事無成。」

——漢娜·阿倫特

「如果一個人對生命的必然性產生懷疑,那麼,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無法使你駕馭生命;

如果這個問題開始變得可以回答了,那麼,人還有希望。

但對一個問題的回答我永遠堅定不移,那就是,我愛你。

之所以理所應當,是因為這在你的內心早已不言自明。」

——海因裡希·布呂赫

對阿倫特而言,布呂赫更像是老師、戰友和丈夫的結合。在兩人攜手共度的30年時光裡,布呂赫作為阿倫特忠誠的伴侶,始終站在她身旁給予她最有力的支持和依靠。他們構築起一個「兩人王國」,在長期的磨合中達成了一種基於自由人格的平衡,而這種人格上的平等也構成了他們穩定婚姻的強大基石。

與布呂赫的婚姻讓阿倫特真正體會到了「在這世界如在家中」的感覺。在納粹步步緊逼的形勢下,他們移民到了美國,一起度過了混亂拮据的生活。他們在學術和生活上互相扶持、互相幫助、平等相待。正如阿倫特一首詩中所寫的:

「一對愛人從旁經過,

承載著時代的重負。」

回顧阿倫特的一生,她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她親身經歷了最惡劣的政治環境。但愛和友誼始終圍繞著她。年輕時她師承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爾,後者既是她成長路上愛與思考的老師,又是日後她研究「平庸的惡」(Benality of Evil)的重要樣本之一。她失望於導師支持納粹,但依然承認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並在二戰後幫忙翻譯和出版他的理論著作。為反抗每個人心中存在的「惡的平庸」,阿倫特提倡回歸本源的簡單思考。

而有關海德格爾的討論,兩人的對話也十分坦誠。

「《林中路》我已拜讀,是巴龍給我的。

海德格爾依舊研究如此深層的東西,令人吃驚。

他依然行駛在尼採的軌道上,在一無所獲的地方希望發現新的東西。

讀過雅斯貝爾斯的人可以做出這樣的評價:他已觸摸到西方哲學的本質;

而讀過海德格爾的人會這樣說:他迷路了,在森林的盡頭迷失了方向。

很可悲,但卻獨樹一幟,比起同時代人的那些或樂觀或悲觀的空話要更有意義。

哲學如同藝術,要用質量來說話的,儘管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好東西就是質量第一。

你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這很好,儘管它很沉重。」

——海因裡希·布呂赫

「關於《林中路》:其實我很擔心你的話是對的。

如果是那樣,我真不知道,還能為他做些什麼。

最後一篇關於巴門尼德(希臘哲學家,埃利亞學派的創始人。)的文章,

對我來說,簡直就像一股不可遏制的狂風;

他(海德格爾)才思泉湧。

不管是由什麼所至,流淌在他筆下的竟是如此美妙的詩篇。」

——漢娜·阿倫特

而流亡巴黎的生活,使她積極的投入到反對戰爭、支持猶太人和猶太復國主義的運動中,她開始進行集體而非個體的思考。在拋棄了把個人主體置於存在中心的觀點,阿倫特開始講述「我們」意識組成部分的歷史故事。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和這個世界更深入的糾纏在一起,隨著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思考也成為了她用來重新認識自己的最有力的工具。

同時,阿倫特將友誼視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德國哲學家漢斯·約納斯曾在阿倫特的葬禮上致辭稱,阿倫特是一個「友誼的天才」。而阿倫特本身也說過,使她感動的是「朋友間的愛」。在充滿戰爭、流浪、新的語言和陌生風俗的歲月裡,母語和友誼是唯二不可改變之事。1944年,她與著名女作家瑪麗·麥卡錫相遇,二人很快成為了朋友,並開始了長達25年的書信來往。

1963年麥卡錫出版了她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群體》。這本小說一出版就遭到了紐約知識分子的猛烈攻擊。同年,阿倫特關於艾希曼審判的系列報導刊登在《紐約客》上,隨即遭到了來自猶太人的口誅筆伐,阿倫特保持了沉默,而麥卡錫卻公開寫文章文章為她辯護。阿倫特在信中對麥卡錫說,在那些篡改者面前她根本無能為力,她只是寫了一篇客觀的報導,不支持任何政治立場,無論是作為猶太人的身份還是別的。1969年,阿倫特將自己所寫的《論暴力》獻給了這位摯友。與麥卡錫的對話就像是兩個旅行者的故事,在他們身陷輿論風暴時,跨洋越海的書信給了彼此堅實的依靠。

「正是通過對世界的愛,人才明確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家園感,然後才想著從自己的善惡去照看這個世界」。她的經歷也恰恰是她思想的寫照。

在阿倫特看來,世界意味著複雜性和人的新生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之中生存,是與他人的共同生存,不斷地創生,將世界塑造成與他人一起思考、判斷、言說、行動的舞臺。作為人類,我們永遠不應該逃避思考和判斷的道德責任。這也是阿倫特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人類對自己的反思和控制。

或許提到阿倫特,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像。她關於極權主義、平庸的惡、自由與責任、暴力與革命、想像與判斷以及人類生存意義問題的思考深深影響著時代。她是公共領域獨立的知識分子,不厭其煩地思考著時代與行動的可能性。終極一生,阿倫特她始終葆有「局外人式」的清醒和客觀。她所做的,是要讀懂這個世界。

「在痛苦的凝視中,為人類的失敗而歌唱」。

新書介紹:

《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布魯希爾書信集》由貴州出版集團旗下京貴傳媒出版,本書是阿倫特所有作品中唯一能表現女性的敏感、溫柔、依戀的文字記載。這些書信記錄了她和她的丈夫海茵利希 30 年間充實的生活經歷,讓我們看到,他們夫妻間的愛情是他們在陰霾、險惡中最安全的港灣。

在書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阿倫特的思想淵源,把握她的思想脈絡,認識作為一個學者的她,還可以生動地認識作為一個人、特別是作為一個女人的她,讓我們看到這位偉大的學者其實是一個充滿激情,時刻渴求愛,珍視友誼的人。

TOP HER | 中國女性商業財經第一媒體

商業媒體 | 數據調研|投資顧問 | 整合營銷

北京· 上海· 香港· 紐約· 倫敦· 溫哥華 |topher@topherglobal.com

相關焦點

  • 《愛與聖奧古斯丁》漢娜·阿倫特的博士論文寫了什麼?
    我們該如何透過阿倫特的早期作品,追溯她的思想脈絡?1929年,漢娜·阿倫特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概念:一項哲學解釋的嘗試》。甫一問世,該論文就在《哲學年鑑》《康德研究》《日晷》《德意志文學報》等當時德國重要的雜誌上收穫書評。評論者們認為阿倫特主要犯了兩方面的失誤:第一,她沒有注意到奧古斯丁是神學家這個事實;第二,她並不顧及同時代的那些神學家對奧古斯丁思想做出的原創性解釋。
  • ...的信:「一直都保持著忠誠與不忠,從未停止愛他」| 漢娜·阿倫特...
    「在充滿生機的宇宙裡,再無他物能夠比愛更必然、絕對、勢不可擋地進入我們的身體。」與老師馬丁·海德格爾之間的情感,始終是我們在今天回望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一生的角度之一。「你完完全全地『如你所是』地存在,現在和未來,就是這樣,我愛著你」,海德格爾對自己的學生阿倫特說道。愛的責任在愛情中,當我們回到自身的存在時,也得到了另一個存在,它有著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可能性和自己的世界。當這個存在被賜予給我們時永遠都充滿著神秘,因為於我們而言,另一個存在永遠都既親近又陌生,否則它就不是另外的一種存在。
  • 漢娜·阿倫特逝世45周年|愛與思的不朽傳奇
    我愛你,一如當初,這你知道,這愛始終不曾消失……如果我失去了對你的愛,我也就一同失去了活下去的權利,但如果我迴避了愛賦予我的使命,我也就失去了這份愛。「如果上帝有眼,我最好還是在來世愛你。」結尾處引用了伊莉莎白·B·白朗寧在詩作《讓我如何能愛你》(How do I love thee)中的詩句,由那相愛的人讀來,真時「字字讀來皆是血」。
  • 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的觀點至今仍然重要
    讓我們回顧歷史事件,捍衛真理的故事,不論何時都是現實的鏡子。德國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參加了20世紀60年代初對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戰爭罪審判,並為《紐約客》(New Yorker)報導了這一事件。1) 漢娜·阿倫特是誰?為什麼有一部關於她的電影?
  • 漢娜·阿倫特:「惡」產生自簡單的不會思考
    原創 三輝圖書 三輝圖書儘管漢娜·阿倫特的著作包含的主題範圍甚廣,但是在她的成年生活中,她首先關注的是兩個互相緊密聯繫的問題:20世紀政治之惡的問題,以及猶太人在同時代世界裡的兩難。1989年,在阿倫特逝世14年之後,她對現代社會的一般陳述,特別是對極權主義的陳述,也被當代歷史證實了。
  • 《漢娜·阿倫特》:邪惡的平庸面
    姑且不論是否同意她「邪惡的平庸」的論述,我們都該感謝在當時,有這麼一個無懼的聲音,告訴我們:「人類最大的邪惡,在於無法思考,只知盲從。」在漢娜阿倫特去世後將近50年的今天,她的著作、傳記、相關評論仍是不斷出版,以她為主題的研究論文、報章專欄更是數不勝數,未曾減低熱度。
  • 漢娜·阿倫特的博士論文寫了什麼?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第二,我們愛鄰人是出於對上帝命令的遵守,但是「一個與世間萬物隔絕、單單與上帝同在的人,何以會對他的鄰人真正感興趣」?  第三,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也是雙重的:一方面,「人被視為孤零零地、純粹偶然地來到這個荒漠般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視為憑代際相傳而屬於人類以及這個世界」。
  • 平庸的惡 知無知人文通識解讀 「漢娜·阿倫特」 聽後感
    他們的革命理想是如何把秀才娘子的寧式床搬回家去,這時候吳媽就嫌腳太大了,最好是先把有錢人家的少奶奶霸佔了。不僅是中國的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也正是這樣失敗的。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一個惡魔,而是所有普通人構成的平庸之惡,德國的二戰經驗告訴我們,再先進的現代文明與經濟富裕也無法阻擋被無形體制裹攜的「平庸之惡」的泛濫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 漢娜·阿倫特:與命運鬥爭一生,一生毫不妥協
    —— 阿莫斯·埃隆《對漢娜·阿倫特的絕罰》 在很多人眼中,漢娜·阿倫特(1906.10.14—1975.12.4)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哲學家、政治理論家。
  • Read between the lines兩行之間是空白,能讀到什麼,這詞啥意思
    read between the lines的意思是弦外之音,比如:She's very indirect;with her,you have to always read between the lines.她說話很不直接,和她說話,你總是得猜測言外之意。
  • Everything Was Fake but Her Wealth
    While Ida smoked one of her slender cigars, slathered her face with petroleum jelly, and complained she couldn’t hear, Harold shouted at her about uncashed dividend checks, hoarded cash, the possibility
  • 【聽歌學英語】歌曲:Let her go 歌手:Passenger
    今天我們來聽一首頗具哲理的愛情民謠《let her go》這首歌是英國民謠創作歌手Passenger(Mike Rosenberg)首張個人專輯《All The Little Lights》的第二支單曲,發行於2012年7月。從2012年底,該單曲接連在歐洲,大洋洲大獲成功,隨後又開始風靡北美。
  • look、see、watch、read 的區別與用法,原來這麼簡單!
    英語中look、see、watch、read都有看的意思,但是它們之間又有很大的區別。一、四個「看」:look、see、watch、read的區別與用法。4、read : 指「看」時指「閱讀」,常用於看書、看報紙、看雜誌等。例如:①、I like reading at home. 我喜歡在家看書。
  • 漢娜·阿倫特如何「審判奧斯維辛」
    當我們重新回顧歷史的時候,也需要思考,這一慘無人道的反人類罪行是怎麼造成的,是制度之惡還是人性之惡?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知識分子漢娜·阿倫特在1960年代寫下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是關於奧斯維辛罪行審判的一份重要文獻,在這份文獻中,阿倫特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概念:「平庸之惡」。與此同時,她還寫下《審判奧斯維辛》一文,該文收入在《反抗「平庸之惡」》一書中,中文版由世紀文景出版。
  • 溫柔系句子‖你可以不完美,但這並不妨礙我愛你
    If my child gets angry at night, I will coax her through the night, and I won't let her follow her until tomorrow.一根仙女棒可以燃燒九秒,瞬間釋放出來180億個火焰比銀河系的星星還多,所以我喊你出來放煙花,是想給你滿天繁星。
  • 電影《漢娜·阿倫特》深刻詮釋「思考為王」
    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中,阿倫特的老師海德格爾向學生們講述了這樣一段話:思考,與科學不同,並不能帶來知識,思考並不能產生實用的實際的智慧,思考並不能揭開宇宙之謎,思考並不能賦予我們力量去行動。我們生活,因為我們活著,我們思考,因為我們天生懂得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和「思考」的影響,阿倫特報導審判納粹阿道夫·艾希曼時,以哲學方式在《紐約客》上提出的「平庸之惡」概念。她試圖理解艾希曼犯下滔天罪行是因為他根本不會思考,並強調嘗試理解並不等於原諒。
  • 李子柒刷新世界紀錄,「走紅」英文怎麼說?
    李子柒再次刷新金氏世界紀錄!今天我們來進一步學習一些有用的英語。【單詞講解】這裡的subscriber指視頻頻道的「訂閱用戶」,而我們打電話時聽到的「the subscriber you dialed is busy now」中subscriber指的是「電信服務用戶」,所以,這個詞通常表示「付費給某個機構以得到某種定期服務的人」,來自於動詞形式subscribe,而「訂閱」這個行為或服務就是subscription
  • 如何像赫敏一樣生活
    如何像赫敏一樣生活 譯者:Avery Hermione is a constant inspiration to manyof us.
  • 李子柒刷新金氏世界紀錄,相關英文怎麼說?
    金氏世界紀錄官方微博2月2日宣布,1月25日,中國短視頻博主@李子柒 以1410萬的YouTube訂閱量刷新了由她創下的「最多訂閱量的YouTube中文頻道」的金氏世界紀錄稱號。【單詞講解】這裡的subscriber指視頻頻道的「訂閱用戶」,而我們打電話時聽到的「the subscriber you dialed is busy now」中subscriber指的是「電信服務用戶」,所以,這個詞通常表示「付費給某個機構以得到某種定期服務的人」,來自於動詞形式subscribe,而「訂閱」這個行為或服務就是subscription
  • 阿倫特逝世45周年 :「愛命運」的哲學家
    埃迪特·施泰因在改信天主教後,譴責這種「令人討厭的漫畫形象,它就像在哈哈鏡裡看我們」,否認「這種猶太人性就是猶太種族的必然結果」。不過,漢娜在兒時就意識到自己是猶太人,絲毫沒有對她產生震動。「就那樣,僅此而已」,這就是所謂「愛命運」吧?漢娜·阿倫特和祖父馬克思漢娜7歲喪父。同年,爺爺馬克斯·阿倫特(Max Arendt)也撒手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