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話題。I see you,我注意到了你,這是人與人美好交流的開場白,這是人與萬物聯結的心靈密碼。
你的注意力在那裡,你的成就就在那裡。
注意力,是人進行活動的心理狀態,是先天就有的,是大範圍的形態,並沒有很明確的指向性和社會功能。注意力沒有好壞之分,但有強弱程度。比如,生病了或疲憊時,注意力就會減弱。
專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的培養,是一個持續且堅持的狀態,是有指向性的,包含了意志品質在裡面,同時也具備社會功能性。專注力有好壞之分,相比注意力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社會適應能力。
一代浙商大佬魯冠球先生曾說,「一天做一件實事,一個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就是在不同時間範圍內,一個人做事的「專注」。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這件事上,十二萬分的專注,那麼,與之相關的人和事都會被吸引過來,變為成就你的因緣。
當你知道,世間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為你而來,是幫助你在現世生存下去的助緣,是幫助你認知升華的善行。你就會從內心深處,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對這世界變得溫柔。如此,便可以,微笑著,淡然地去面對一切。
淡然,篤定,心無旁騖。此時,心就是最有力的。沒有什麼可以影響你,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你。這就是專注的力量——專注力。
置心一處,臻於至善。
如果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的做一件事情,一定會找到這樣的感覺:宇宙和你在一起,時間像水一樣慢慢流過你的身體,你只能聽到與此事相關的聲音,甚至連自己的心跳都聽不見。你感覺時間、空間好像都不存在,你感覺沒有一點兒是多餘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完整的。
這就像真正的茶道高手,都是滴水不漏的,不會有多餘的動作、不會有多餘的眼神。當你真正的投入到那個領域,專注在那裡,你沒有一個念頭的多餘,萬籟寂靜,與天地同齊,那種高潮和幸福感不是外人能夠得到的。
專注,是人進行一項活動的心理狀態。這個活動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可以是感興趣的,也可以是枯燥的,可以是對人的,也可以是對物的。
因此,在進行專注力訓練時,可以選擇的就比較多。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和天賦而定。比如,在靜坐時,你可以隨呼氣而專注,觀照身心、情感、念頭等;可以在心裡默念佛號;可以專注於對月亮、對太陽、對欲了知的人事物進行專注、觀照。
這在《瑜伽經》第三篇「禪定力量」中,就做了全面、直觀、透徹的闡述。細細品味,每一句都是經典,或許要經年累月的艱苦訓練才能理事圓融。我們先來誦讀這段內容,一氣呵成,慎密流暢,並不是普通頭腦思維的狀態。
當心靈放在一物之上,對其他的興趣便減退,便能達到入定。在此境界,過去和將起的心象成為一樣。由此感官上的變化,便超越事物的原理、性質各方面。事物的性質是過去、將來三個原理。進化是由這三個原理不斷的轉化造成。對這三種轉化作冥想,便可得到過去和未來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