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發布報告建議延長資管新規整改過渡期至2022年底。對此,監管認為,建議嚴格執行資管新規和建議延期的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態度並不明確。
因此,銀行仍然不敢放鬆淨值化轉型速度。在加速壓降不合規產品過程中,出現了近400款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過1元的情況。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表示,個別理財產品出現階段性的浮虧是正常現象,投資者不必過分恐慌。
過渡期延長與否仍難確定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設置整改過渡期至2020年12月30日。如今,2020年已經過半,距離原定的過渡期只剩下半年不到的時間。又因為今年突發疫情的影響,關於過渡期延長的討論與建議與日俱增。
近日,由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擔任課題負責人的報告《深化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制度改革、建設現代化的資產管理業務體系》發布。其中,他提出建議,將資產管理行業的過渡期再延長兩年,即延長至2022 年底。他認為,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平均每年約20%的速度去消化是比較實事求是的。
對此,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7月10日回復資管新規延期問題時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我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難度,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有些人建議嚴肅市場紀律,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有些研究報告建議延長兩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
央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則指出,無論是延長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製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
孫天琦還表示,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產品實現了平穩有序轉型,總規模穩中有降,整體風險持續收斂,實體經濟融資沒有受到存量業務整改的影響。下一步央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堅持資管新規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密切跟蹤監測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情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相關工作,穩妥有序推進資管行業的整改與轉型。
銀行不敢賭仍在加速壓降儘管關於過渡期是否延長的討論與建議十分熱烈,監管也並未直接否決,但是銀行仍然不敢放緩淨值化轉型的速度。某位股份行資管部人士表示,還沒有確切的延期消息,在此之前,儘管時間緊張,銀行仍然會努力做壓降和轉型。但其實即便真的延長兩年過渡期,依然很緊張。
目前來看,有些銀行存量產品基數大,整改難度也大,幾乎很難有能夠在現有過渡期之前完成整改的機構。而且由於資管新規很多配套細則未出臺或晚出臺,不同銀行的理解標準和整改力度不同,隨著細則陸續出臺也面臨著重重影響。
這就變相導致了,在過渡期結束臨近之際,銀行加速壓降不合規產品的現象。同時,變相造成了多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浮虧的情況。據央視新聞報導,截至6月28日共有391支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過1元,浮虧主要受債市波動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在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關注到個別理財產品出現了浮虧的現象,道理上說市場變化必然會導致淨值產品的波動,這點是合理的,大家可以看到淨值產品的佔比已經佔60%了,這麼大的規模,階段性的浮虧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從我們掌握的數據整體上來看,5月末全部資管產品的資本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比年初增加了五千億,大家可以判斷資管產品總體上收益是正的。
他還透漏,現在是「一行兩會一局」共同建立的資管產品的統計制度,統計範圍還是比較全面的,包括八大類,有銀行的非保本理財、信託公司的資管產品、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管產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專戶、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管產品、保險的資管產品、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資管產品和公募基金,到今年5月末這些資管產品直接匯總的資產總量是90.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萬億,同比增長3.5%。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