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高級文理中學中文合唱團為比賽開場
國際在線報導(中央廣播電臺總臺記者 阮佳聞):當地時間6月15日,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德國賽區決賽在德國西北部城市不萊梅舉辦。十六名中學生從各地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入圍了當天的決賽。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劉立新發表致辭
隨著特邀嘉賓——伯樂高級文理中學中文合唱團帶來歌曲《茉莉花》、《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讓我們蕩起雙槳》,比賽正式拉開序幕。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劉立新稱,從這些學習中文的青少年身上自己看到了中德友好交往的未來。他在致辭中指出,語言架起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 「在當前這樣一個全球化、數位化的時代,與之對應的能力對於年輕一代來說至關重要。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必不可少,這就包括中文的學習。與此同時,『全球村』的發展離不開鄰裡之間的和睦相處,中國非常願意與其他國家攜手開創美好生活。所以,我們很高興看到在德國有這麼多青少年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文化。」
不萊梅孔子學院德方院長謝妮作為比賽承辦方講話
本次比賽承辦方不萊梅孔子學院的德方院長謝妮表示,不萊梅作為漢薩同盟城市享有開放和國際化的悠久傳統,因此與中國結緣已久,眼下中國也是不萊梅非常重要的海外合作夥伴。她介紹說:「鑑於不萊梅與中國的深厚淵源,五年前不萊梅孔子學院成立。和其他城市的孔院各有側重點一樣,不萊梅孔子學院比較關注的是經濟領域。當然,開展中文教學以及中德文化的合作始終是我們的工作重點,這也是今天大家聚集在這裡的原因。『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已經舉辦到了第十二屆,我們很榮幸今年不萊梅能夠迎來德國區決賽這樣一件盛事。」
比賽中,選手們通過「攜手漢語,築夢未來」的主題演講、有關國情文化、語言知識的問答和才藝表演三個環節向評委和百餘名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中文水平。歌曲演唱、傣族舞蹈、現代舞蹈、詩歌朗誦、武術表演……大家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引得現場掌聲、歡呼聲不斷。
海涵講述自己的中文「脫盲」經歷
經過一番激烈比拼,來自伯樂高級文理中學的高二學生海涵贏得冠軍。去年比賽中遺憾屈居第二名的他在演講中幽默地說,跟上一次相比,自己最大的進步是「脫盲」——即在原先語音的基礎上學習了漢字。17歲的海涵從兩年前開始學習中文,打算今年夏天前完成新漢語水平三級和四級的考試。他獲獎後告訴記者,學習中文讓自己收穫與成長,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提高,同樣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其他方面:
「只要付出就有回報。我覺得學習中文,學習怎麼寫和怎麼讀漢字很有意思、很有挑戰,所以我非常喜歡學中文,也喜歡跟很多人說(中文)。來參加漢語橋,我覺得不是要打敗其他人,而是打敗自己,我想當最好的海涵。而且我覺得學習中文不只是學習新的語言,也是學習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雖然現在還不知道,但我將來也許會去中國工作。即使留在德國,我也希望跟很多的中國公司打交道,因為我知道中國有很多技術,所以我想跟他們合作。」
郭金秋(左)給海涵頒獎
擔任評委會主席的郭金秋參贊在總結時說,每個選手的表現都異常精彩、可圈可點,令評審們印象深刻。她感慨道,參賽的同學幾乎都去過中國,這在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都很難想像:「一方面,我們從中看出了中德各個領域雙邊關係的良好發展;另一方面,這也顯示了德國青少年對中國語言和文化日益增長的興趣。所以參加『漢語橋』比賽的學生水平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書山有路勤為徑,希望大家未來繼續好好學習中文,有機會的話能夠到中國呆一段時間,留學也好、旅遊也行,在精進中文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中國風土人情的了解。」
嘉賓與同學們合影
據悉,漢語橋是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為激發各國青年學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增進世界對中國語言與中華文化的理解,自2002年起開始舉辦的中文比賽。其中,中學生比賽截止目前已累計吸引了100多個國家的超過10萬名學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