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止 2019 年末,全國 68 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21.6 萬億元,較 2018 年末下降 1.1 萬億元,在當前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向縱深持續推進的背景下,信託資產規模繼續保持壓降的態勢,但是下降幅度較前一年明顯收窄,整體上進入了波動相對較小的平穩下行階段。
從信託資產規模的季度增速變化來看,2019 年四個季度,信託資產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12%、-7.15%、-4.94%和-4.83%,季度同比數據持續處於負值區間,不過從趨勢上看,季度同比數據在 2018年四季度創階段性低點後,連續四個季度降幅收窄;季度環比來看,2019 年四個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0.71%、-0.02%、-2.39%和-1.78%,信託資產規模連續四個季度縮水。
從納入資管新規的資金信託的情況來看,截止 2019 年末,資金信託規模為 17.94 萬億元,較 2018年末下降 1.01 萬億,同比增速-5.35%。
從 2018 年一季度開始,信託資產規模連續 8 個季度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監管的收緊有關,倒逼信託公司主要壓縮通道業務規模,持續向回歸信託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強化主動管理能力的方向轉變;另一方面,也與宏觀經濟增速持續下臺階有關,信用風險抬升,信託公司獲取合適資產的難度加大。到了 2019 年,這兩個因素依然存在,不過政策帶來的影響在邊際上有所改善。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宏觀政策逐步轉向「穩增長、穩槓桿」,「寬貨幣+寬信用」的政策組合使得經濟增速預期好轉,融資需求有所回暖。同時,央行關於資管業務的通知允許銀行自主制定整改計劃,有助於穩定銀信合作中的銀行表內和表外的資金規模,避免銀信合作規模過快下降。銀行理財可投非標的明確規定將消除監管不確定性,非標資金端的改善有望帶來銀信融資類業務降幅趨緩。部分存量信託產品具有資金池特徵,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允許資金池類信託產品滾動發行對接新資產,有利於減緩信託規模的下降。這些積極因素推動下,使得信託規模壓降的速度在 2019 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不過在 2019年下半年,對於通道業務和房地產信託的監管加碼,通道業務和房地產信託業務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信託規模壓降的速度重新擴大。
2.2.信託業務結構的變化
2.2.1.信託資產的資金來源結構不斷優化
從信託資產的資金來源來看,結構不斷優化,集合信託規模止跌回升,規模佔比出現大幅提升,而單一資金信託的規模和佔比則繼續保持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信託行業正在逐步降低對於機構客戶的依賴,信託業務資金來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時,集合信託規模佔比的提升,也提高了信託負債端的穩定性,有利於在資產端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具體來看:
2019 年以來,在監管政策的引導下,信託業持續縮減傳統銀信通道類業務,此類業務被歸結為單一資金信託 ,因此單一資金信託佔比進一步下降。2019 年末,單一資金信託規模達到 8.01 萬億,較年初下滑 18253 億元,規模佔比由年初的 43.33%下降到 37.1%。
與此同時,為適應監管政策變化,信託公司業務開展逐步轉型,普遍加強財富渠道建設,增強主動管理能力,集合資金信託佔比穩定上升。2019 年末,存量集合資金信託規模 9.92 萬億,規模較年初增加 8121 億元,規模佔比由年初的 40.12%提升到 45.93%。
此外,由於財產管理類信託受政策影響較大,在相關監管細則具體出臺之前,信託公司對於此類業務也處於嘗試、觀望、調整階段,因此相關業務佔比呈現小幅波動態勢。2019 年末,管理財產信託規模為 3.67 萬億,較年初下滑 918 億元,規模佔比由年初的 16.55%小幅回升到 16.98%,波動較小。
2.2.2.信託的功能結構變化
從信託的功能結構上看,2019 年信託業務結構變化較為明顯,融資類信託規模和佔比均有明顯提升,事物管理類信託規模和佔比則出現顯著下降,投資類信託基本保持穩定。具體來看,截止 2019年末,融資類信託存量規模 5.83 萬億,較年初增加 14848 億,存量規模佔比 26.99%,較年初上升7.84%;投資類信託存量規模 5.12 萬億,較年初增加 163 億,存量規模佔比 23.71%,較年初上升1.22%;事務管理類信託存量規模 10.65 萬億,規模佔比 49.30%,較年初大幅下滑 9.06%。融資類信託規模的回升主要和「逆周期」調節政策的加碼以及與非標相關的監管進一步明確有關。
2018 年,「去槓桿」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 2018 年 10 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顯的政策轉向信號,時隔兩年多再次強調「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並強調維持 6 個「穩」,政策由側重於「去槓桿」轉向「穩增長」。從 2018 年四季度開始,「寬貨幣」和「寬信用」成為貨幣政策主基調,為了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各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同時,財政政策也開始發力,對基建投資的支持力度加大,2018 年 10 月 31 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01 號),要求加大對在建項目和補短板重大項目 的金融支持力度。「穩增長」政策的發力,使得 2019 年社會融資需求有所回升。同時,2019 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有所回暖,疊加地產商加快周轉的策略,房企新開工意願增強,融資需求增加,房地產信託業務因其制度靈活、提供個性化產品、產品收益率相對較高等特點,房地產的信託融資需求在上半年出現明顯回升,直到 2019 年 5 月份政策明顯收緊才開始回落。
此外,監管機構重新正視非標存在的「合理性」。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前期在「新浪·長安講壇」上表示,「影子銀行實際上是金融市場必要補充,『影子銀行』不是完全負面的詞語。只要依法合規經營,便能成為金融市場的有效部分」。2018 年 9 月份發布「銀行理財細則」和 2018 年 12 月份發布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細則」均明確了公募理財和私募理財均可以直接投資非標。監管要求的明晰,使得之前被壓制的非標融資業務在 2019 年有所恢復。
不過,雖然《資管新規》正式稿及配套制度對銀行理財資金端邊際放鬆,允許老產品滾動發行配置新老資產,監管造成的表外融資被動收縮壓力邊際有一定緩解,但在過渡期穩步壓降規模、去嵌套的監管要求,以及在市場信用風險加速暴露環境中銀行主動收縮表外融資的雙重影響下,信託通道業務規模持續下行,而主要為通道業務的事物管理類信託規模在 2019 年出現明顯回落。
2.2.3.小結:信託業務結構不斷優化,主動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從上述兩個角度來分析信託產品的結構我們可以發現,「資管新規」落地後,通道與多層嵌套業務不斷清理與壓縮,信託公司主動管理能力增強,信託業務結構優化。這帶動了信託報酬率從 2018 年四季度開始連續 3 個季度的回升,2019 年二季度平均年化綜合報酬率為 0.54%,相對於 2018 年三季度的階段性低點提高 0.23 個百分點。不過由於 2019 年下半年監管部門加大了風險排查的力度和頻率,之前被隱匿的風險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暴露,使得信託報酬率在下半年出現了回落。
當前存量信託規模中單一資金信託和事務管理類信託的規模佔比均處於較高位置,反映出信託的通道類業務的佔比仍較高,面臨較大的整改和壓降壓力,同時信託報酬率也處於低位,信託行業當前的主動管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3.信託資金投向分布
從信託資金投向來看,信託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 年投向金融機構、證券市場和工商企業的規模有明顯的縮水,而投向房地產和基礎產業的資金規模則有小幅回升。而從佔比變化來看,投向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的佔比均有所回落,投向基礎產業、房地產和工商企業的佔比則有所回升。具體來看:
2019 年末,投向基礎產業的信託規模為 2.82 萬億,較 2018 年末增加 565 億元,規模佔比為15.72%,上升 1.13 個百分點。去年四季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出臺,提示地方政府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防範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增強了金融機構對平臺公司融資的信心,信政合作業務迎來政策「拐點」。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持久化,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作為國家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手段,2019 年政策一直推進基建投資的回升,基礎產業融資需求有所回升。
投向房地產的信託規模為 2.70 萬億,較 2018 年末增加 165 億元,規模佔比為 15.07%,上升 0.89個百分點。2019 年下半年地產融資收緊之前,「寬信用」的政策基調下,房地產面臨的融資環境比較友好。同時地產銷售階段性的好轉疊加房企執行「高周轉」的戰略,加速推盤,加速開工,融資需求明顯回升,帶動了 2019 年上半年房地產信託融資的大幅回升。到了下半年,由於地產融資收緊,房地產信託的發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投向證券市場的規模 1.96 萬億,較 2018 年末下降 2369 億元,規模佔比為 10.92%,下降 0.67個百分點。
投向金融機構的規模 2.5 萬億,較 2018 年末下降 5254 億元,規模佔比 13.96%,下降 2.03 個百分點;近兩年來監管部門加大對金融同業業務的整治力度,限制或禁止通道與多層嵌套的監管套利行為,信託行業落實監管要求,主動壓降金融同業通道規模效果顯著。
投向工商企業的規模 5.49 萬億,較 2018 年末下降 1768 億元,規模佔比 30.6%,上升 0.7 個百分點。近年來,信託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要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號召,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和科創企業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戰略新興領域。不過由於工商企業的行業各異、業務模式各不相同,一些高新企業還具有高成長、高技術性的特點,比較考驗信託公司的主動管理管理能力和對於風險的識別及控制能力。加上最近一兩年工商企業領域信託違約率高於其他投向的信託,工商企業領域的信託規模也在收縮,不過由於存量規模較大,依然是投向規模最大的領域。
2.4.產品的收益和久期分布——以集合信託為例對於信託產品收益率的研究,我們可以參考用益信託網提供的集合信不完全數據顯示,2019 年,已公布的集合理財類信託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 均收益率上行 22 個 bp;其平均信託年限為 1.86 年,與 2018 年持平。
從預期年化收益率的趨勢來看,2019 年月度新發集合信託平均預期年收益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12 月份的月均發行利率比 1 月份低 33BP。分期限來看,一年期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 8.19%,二年期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 8.63%,二年以上期限的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 8.26%,各期限的產品收益率均呈下降的趨勢。分不同投向來看,2019 年基礎產業類信託平均預期收益率為 8.44%,較 2018 年上行 2bp,收益率全年呈下降趨勢;房地產類信託平均預期收益率為 8.2%,較 2018 年上行10bp,收益率全年亦呈下降趨勢;工商企業類信託平均預期收益率為 8.26%,較2018年上行25bp,全年收益率走勢呈「V 型」的走勢,可能與工商企業類信託風險事件增多之後對風險溢價的要求提高有關;金融類信託平均預期收益率為 7.24%,較 2018 年下行 7bp,收益率的走勢呈先走高后回落的趨勢。
不過總體上看,2019 年全年,集合信託平均預期收益率呈下行姿勢。主要原因包括:一是,2019年以來,在貨幣政策寬鬆的背景下,資金面相對寬裕,融資環境好轉使得社會平均融資成本持續走低;二是,經濟增長持續承壓,企業投資熱情下滑引發融資需求收縮;三是,銀行、債市等融資渠道對企業支持力度加大,使得企業對於信託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四是,嚴監管背景下,隨著信託風控水平的不斷提高,資產質量進一步提升,根據風險收益匹配的原則,預期收益率會出現一些下降;五是,流動性的充裕使得市場一定程度上面臨「資產荒」的壓力。疫情加大經濟衰退風險,全球流動性大幅投放,「資產荒」的壓力進一步增大,預計 2020 年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仍然有一定的下行空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