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澳水育早教中心優託邦店停業。
→7月28日,大門緊閉的黃埔區佐力來健身房。
近期,南都「記者幫」再接到兩起消費者預付款項後,商家突然失聯的報料。記者了解發現,部分消費者在追討及投訴無果後,已計劃走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對此,廣東保典律師事務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廖建勳呼籲廣州儘快出臺地方性預付卡消費管理法規。
健身房老闆一夜消失
員工會員維權難
7月27日,市民徐小姐向南都記者幫反映,她和朋友在黃埔區佐力來健身房花費4988元辦理會員卡,有效期5年。可最近老闆突然消失,健身房也關閉了,會員們的預付款和健身房員工的工資均不知去向,且該店還欠商場物業幾個月房租。如今消費者和員工都聯繫不上老闆。
7月28日下午,南都記者來到黃埔區荔紅二路飛晟匯2樓佐力來健身俱樂部門口,發現該店大門緊鎖,商場物業已在門口張貼封條和撤場結業公告,記者透過玻璃門看到,各類健身設施還在店內。商場物業管理人員向記者表示,佐力來健身俱樂部老闆欠下約70萬租金,如今商場已決定對其起訴。目前商場將門店鎖住,不許人員隨意進出。
在現場,該店健身教練羅女士告訴記者,門店共有教練7人,自己在這家店已工作一年多。羅女士稱,老闆是7月25日上午突然失聯的,「從7月15日開始,老闆突然鼓勵我們賣會員和私教課衝業績,而且給出了比以往高出許多的提成,還承諾教練業績做到5萬獎勵1000元。短短10天大家就做到近百萬元銷售額。」羅女士告訴記者。
就在教練們拼命衝業績的時候,24日夜晚,老闆突然在員工群發布閉館通知。「說是要搞員工防疫培訓,需要閉館10來天。我們當時覺得不對勁,疫情(暴發)已過去幾個月,現在為何突然閉館培訓?」羅女士說。
羅女士表示,25日早上她來到門店,看到店門緊閉,老闆和其妻子都已聯繫不上。當晚,羅女士和幾位教練設法進入店內,發現店裡許多財物和重要資料已被帶走。「員工、會員的資料、電腦等值錢的物件,甚至體測儀都不見了。」南都記者在現場撥打健身房朱老闆電話,語音提示「對方已關機」,羅女士則撥打朱老闆微信語音電話,依舊無人接聽。
在門店旁邊,記者注意到一張佐力來健身俱樂部將設第二分店的宣傳廣告,稱分店位於珠江嘉園商業街三座。羅女士告訴記者,第二分店從去年就開始宣傳,老闆失聯後,有不少會員前往該地址核實,發現該分店根本不存在。記者隨後也前往了珠江嘉園商業街三座,並未找到所謂的第二分店。
記者了解到,一些健身房員工和會員自發組織了維權群,維權人數已有300多人。目前羅女士等員工已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了勞動仲裁,並聯合會員向警方報案。
早教中心停業
顧客要求退學費未果
另一起商家失聯事件則發生在天河區。市民D女士(化名)向記者幫反映,她於2019年12月在天河區澳水育早教中心廣州優託邦店為孩子報名遊泳課,目前該機構已停業,多位家長要求退還未上課的學費,但並未得到回應。
D女士告訴記者,她為孩子報的是價值7280元的100節遊泳課程,由於過年放假與疫情,該店一直沒有開業,實際上孩子只上了11節課。停業期間,澳水育工作人員和D女士有過聯繫,表示受疫情影響,在與商場做減免租金的仲裁,並且會恢復營業。但在此期間,D女士發現該機構同時在頻繁更換法人代表與股東,並在6月份有清算註銷公司的行為,她擔心澳水育公司會因此跑路。D女士多次向澳水育負責人和工作人員要求退款,始終無法得到正面回應。
D女士稱,自己為此也多方反映訴求:「我向天河區政務中心反映過此事,他們讓我起訴澳水育,以暫停清算公司行為,但是起訴立案沒那麼快,他們清算公告已經結束了。12315給我的答覆是澳水育現在停止營業了,他們找不到人,管不了。」
7月28日,南都記者前往天河區奧體南路優託邦澳水育早教中心,看到該店同樣大門緊鎖,但門口並無相關公告。
附近店鋪的員工告訴記者,春節後就沒有見過該店開門營業。優託邦商場管理中心則告訴記者,澳水育已拖欠數個月房租,商場近期將會起訴負責人。南都記者注意到,7月21日,澳水育官方微信公眾號曾發文,表示可以安排優託邦分店的顧客到白雲店繼續上課。
和D女士有同樣遭遇的張女士則告訴南都記者,家長們並不同意澳水育的安排方案:「白雲店太遠,來回要4個小時,教練少還難預約。而且籤署合同的(家長)才允許轉店,很多家長購買課程時是沒有籤合同的。」張女士表示,由於澳水育優託邦店遲遲不營業,自己的退款訴求又無人回應,她已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澳水育負責人退還相關費用。
7月30日,南都記者分别致電澳水育優託邦店和白雲店負責人,電話均未接通。
律師
呼籲廣州出臺預付卡管理法規
預付卡消費權益頻頻受損,事後維權往往是被動之舉。廣東保典律師事務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廖建勳認為,由於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以前通過購買預付卡消費的消費者,後面的權益都很難得到保障。
針對佐力來健身房會員的遭遇,廖律師認為,如果老闆明確是有非法佔有為目的,等消費者購買預付卡就捲款潛逃,那麼此類行為已構成詐騙,消費者可向公安部門進行報案,由公安部門調查後進行立案偵查,為消費者挽回損失。
廖律師稱,消費者還可以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提起行政投訴,要求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調查,對產生預付卡消費糾紛的商業主體進行行政處罰,同時消費者還可以向消協提起調解協議,讓消費者協會介入調查。
廖律師表示,商務部曾在2016年出臺《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對預付卡式消費管理進行規定,並且上海等地方也有一些類似的地方性法規出臺,他呼籲廣州儘快出臺類似的管理辦法,「但是商務部的《辦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只有住宿、餐飲等企業才會受到監管,案例中的健身房是不具備監管條件的。在全國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出臺的情況下,廣州或廣東有必要出臺類似的管理規定,對預付卡式消費的發行管理等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以進一步維護消費者權益。」
南都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7年5月1日起,浙江省正式施行《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對預付卡消費進行了規定,從預付卡發放條件、最高限額以及限制不當設定使用期限等內容方面設置門檻,並明確了監管職能部門為商務部門。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魏志鑫 實習生 陳詩薈 王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