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阿拉木圖,曾經是哈薩克斯坦的首都。從新疆霍爾果斯出關後,新華社「中國夢 絲路夢」互聯互通絲路行車隊的第一站目的地就是那裡。
阿拉木圖在哈薩克語中意為「盛產蘋果的地方」,因此阿拉木圖有「蘋果之城」的美譽。據說當地產的蘋果香甜可口,遠近聞名。儘管抵達之時正值阿拉木圖與北京PK 2022冬奧會舉辦權的關鍵時刻,不過車隊並沒有感受到絲毫的「火藥味兒」。車隊車身貼有國旗和漢字,因此經常有經過的車輛跟車隊打招呼,蹩腳的「北京 你好」雖然說得並不純正,但是真誠和友好聽得真真切切。
新途觀車隊抵達「舊都」阿拉木圖。 趙冰 攝
阿拉木圖因大量出產香甜的蘋果而被譽為「蘋果之城」。趙冰 攝
阿拉木圖是哈薩克斯坦最繁華的城市,在1997年遷都阿斯塔那前一直是哈薩克斯坦首都,直到今天她仍是哈國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很多外事活動仍在這裡舉行,故有「南都」之譽。又因大量出產蘋果,被稱為「蘋果之城」。
在十三至十八世紀時,阿拉木圖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李白、冼星海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這個城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境外火炬接力的起點,2011年曾和阿斯塔納一起成功舉辦過2011年亞洲冬季運動會。
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趙冰 攝
阿拉木圖獨立廣場。 焦旭鋒 攝
二八烈士公園中永不熄滅的長明火。焦旭鋒 攝
綠樹掩映中浮出一座精美的東正教堂——津科夫大教堂。焦旭鋒 攝
穿行在阿拉木圖街頭,就像是穿行在藝術的海洋中。歌劇院,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學院,體育場,高等院校讓人感受到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連綿天山上的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2條大小山溪穿城而過,使得阿拉木圖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個綠色覆蓋率超過70%的城市之一。孟菁 攝
乾淨整潔的菜市場。趙冰 攝
阿拉木圖是原蘇聯綠化率第三高的城市。走上阿拉木圖的街頭,只見街道寬闊,足有60-80米寬,兩旁古木參天,樹型高大挺直。街道兩旁的排水溝清晰可見,高山積雪融化行成小溪從市區緩緩流過。阿拉木圖在追趕現代化的同時,排斥了大城市的喧囂和浮躁,到處洋溢著安逸寧靜的氣氛。
阿拉木圖乾淨整潔、安靜溫柔,讓人想不到這是一座沙漠戈壁裡的城市。這裡在追趕現代化的同時,排斥了大城市的喧囂和浮躁,到處洋溢著安逸寧靜。趙冰 攝
老人在長椅上恬適地看著報紙。孟菁 攝
孩子給鴿子餵食。孟菁 攝
孩子們在廣場上與鴿群嬉戲。趙冰 攝
儘管阿拉木圖已經不是首都城市,但是依然是一個熱鬧的「不夜城」。過了零點,阿拉木圖的街道上依然可以看到燈火通明的酒吧、咖啡屋、歌廳,年輕人三五成群享受著夏夜的生活。有軌公共汽車照常運行,過往的私家車亮著車燈,飆車的「摩託一族」像閃電般呼嘯而過,剛剛散場的足球場的廣告牌彩燈忽閃,共同構成了同樣「晴朗」的阿拉木圖之夜,灼熱著「舊都」的皮膚。
據了解,因為阿拉木圖離邊境太近,人口密度過大,發展空間接近極限,難以滿足首都建設發展的需要,加之其處於地震活躍地帶等種種原因,哈薩克斯坦議會於1994年7月6日根據總統提議,通過遷都決議阿斯塔納的決議。
在與當地人的閒談中,我們問到遷都對本地生活的影響,以及他們當初是否樂意。這位當地人大大方方地擺擺手說道,「沒影響,除了公務員必須搬到新首都阿斯塔納,我們都選擇留下,反正交通越來越方便,而且這裡什麼都有。」
是的,除了偶爾討論一下104年前發生過的地震,前首都天氣晴好,「貴氣」依然。
新途觀車隊離開阿拉木圖,馳騁在一馬平川的戈壁灘上。趙冰 攝
新途觀馳騁在戈壁灘上。趙冰 攝
放眼望去,一望無垠的荒漠、戈壁、遠山與天際交織為一體。趙冰 攝
中國夢 絲路夢 互聯互通絲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