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育兒達人寫的文章,是關於父母在商場陪孩子坐小火車的,這個育兒達人說只要看了父母陪孩子坐小火車的樣子,就能知道他們家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相當戳心。
可我看得是一臉懵圈,腦子裡滿是問號,這幾組家庭的畫面分別是這樣的。
第一組家庭:孩子坐在前面當小司機,假裝駕駛著小火車前行,而父母沒有陪伴在她左右,選擇肩並著肩坐在孩子後面的位置且有說有笑,跟孩子呆滯的表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組家庭: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只有母親陪著孩子玩小火車,媽媽盡責地抱著孩子,邊坐火車邊給她講述一路上的所見,兩個人都很開心的模樣,似乎父親沒有在身邊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第三組家庭:爸爸雖然參與了坐小火車的活動,但卻是自己一個人坐在後排,並且他還在不停地玩手機,媽媽則陪著孩子坐在前面,媽媽的參與性比爸爸高且積極。
因此,這個育兒達人提出,自己從三組家庭坐小火車的狀態下看到了他們各自的家庭教育方式。
他認為,三組家庭的教育都很失敗:
第一組是父母秀了個恩愛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自顧自地說著話,根本沒有在乎過孩子的感受;第二組是缺失了父愛,看不見父親的影子,說明他不願意參與親子教育,對孩子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第三組是家庭的溫暖度不夠,父親雖然參與進來了,但純屬應付,沒有用心,這樣的父愛也屬於缺失。
他認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該盡到陪伴的義務,給孩子全部的溫暖以及安全感。
而這些小火車上的孩子,沒有一個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他們渴望陪伴,但父母的冷漠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就這樣,廣大的網友,對這個所謂的育兒達人,大家嘴裡的專家提出了質疑,紛紛表示小火車這個項目沒法玩了,怎麼陪孩子都是個錯呀!
有的說,這個讓人感覺太槓了,敢情小火車以後得搞寬點兒,至少是三個座位,爸爸媽媽孩子必須要坐一起。不行!還得考慮二胎、三胎家庭,那至少得五座吧。至於孩子再多的家庭,五座坐不下的,還是別考慮坐了,否則別人看著都不幸福。有的說,本來一排就只能坐兩個人,父母坐後面你說孩子呆滯,摟著坐吧你又說孩子沒爸爸,爸爸陪著你還說爸爸不用心。來來來!你說咋坐?有的說,第一排是坐不了三個人的,媽媽陪孩子坐第一排,你說爸爸不陪伴孩子;爸爸陪孩子坐第一排,你說媽媽不陪伴孩子;孩子自己坐第一排,你說孩子不開心!你說該怎麼坐?上天嗎?快拉倒吧大專家!還有的說,當代版父子騎驢的故事,騎也不是,牽也不是,扛也不是。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多人閒的沒事幹,總愛管別人家的事兒。說孩子目光呆滯不開心,你怎麼知道的?小孩子再開心也不會一直笑的,我娃坐火車就很認真地看著周圍環境,他神情一專注就不笑了,可是他坐小火車很開心啊!
深以為然。
有的時候,我們對於教育太過於執拗,卻忘記了變通,陪伴不是看出來或者說出來的,它需要的是真正的用心。
也許在圖一,孩子是司機,專注開車,帶著爸爸媽媽去旅遊;而圖二,爸爸去買好吃的東西,或者上廁所了;圖三爸爸怎麼就一定是在玩手機?也許他只是在看剛剛拍的照片罷了。
退一萬步說,真正的陪伴也不是帶著孩子玩玩小火車就行了,父母至少要做到以下這幾點。
全身心投入
當父母覺得某段時間用來陪孩子的時候,就要在那段時間完全放下手頭的任何事情,包括手機。父母要調整心情,全身心地專注到和孩子的活動中,做孩子喜歡的事。譬如孩子喜歡畫畫,那就陪孩子一起畫,學會欣賞他的每一幅畫,每一筆色彩,和他一起探究顏色、布局等問題,和孩子有效交流。
行大於言
陪伴孩子的時候並不是幹坐著就可以了,尤其是當孩子寫作業時,家長也可以拿一些書出來看。孩子學習,父母在一旁看書,有問題的時候隨時溝通,這樣的方式對孩子才是最好的,不但能提高他們的注意力,還能更高效地完成學業任務。這就是模仿,有一學一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最好的榜樣。
尊重大於陪伴
陪伴很重要,但尊重更重要,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性格特點。作為父母,應該善於觀察孩子的特性,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並尊重他們的想法,適時地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最佳的方式。比如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最不該幹涉,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多方向地嘗試,輔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這樣他們才會有熱情,更能做出一番成績。
今日話題:你認為專家對於陪孩子坐火車的方式分析的有道理嗎?歡迎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