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本與刻本的區別!

2021-02-19 神秘俠客書法

最近有書友問俠客:「為啥我買了兩套《九成宮》法帖,他倆的字體有區別呢?我懷疑買到了假字帖!」

俠客答:「這涉及到刻本與拓本的關係,任何刻本與拓本都是假的,除非你買墨跡!」

古代很多書法名家,家中都養有刻工,專門研習其書法。這些刻工常年伴隨書法家左右,對書法家的書寫風格瞭然於心,因此能夠清楚地表達其主人的筆力。

如顏真卿,當時可謂有權有勢,自己酷愛書法,花錢養幾個優秀刻工,那簡直就是小KISS。

又如《張玄墓誌》,因為極其高明的技法,不難想像其家境十分富裕,才能養有這樣高水平的刻工。

——神秘俠客


今天,俠客給各位來聊聊刻本與拓本的一些小知識


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原碑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拓片不一樣的。原碑中,為了便於刻工走刀,筆畫的剖面形狀呈現為 v 開口由表及裡呈收縮狀。

在風化 流水侵蝕等外力作用的影響下,原碑表面有一定程度的磨損。筆畫的開口會變窄。

除了外力作用,人為因素也會對原碑造成破壞。其中包括每次的拓印。人為因素對原碑的破壞更為複雜。

我們猜想「會不會更有古意,筆畫更舒朗乾淨」在一定程度上的有道理的。拓本越久遠,筆畫越粗,越接近原碑。因此,拓本筆畫的粗細,也就成為判斷拓本久遠程度的一個重要依據。

為了保證拓片的質量,有時會進行洗碑也叫開字口。就是按照原來的字形,拓寬加深筆畫。當然了,越挖越肥,使原碑變形的負面例子也有。

除了原碑的變化,拓片材質 拓印方法也會影響拓本。例如烏金拓和蟬翼拓就是兩種不同的拓法。

通體烏黑,紙面用蠟,有油脂的光澤。明人多好烏金拓。

拓紙薄如蟬翼,用墨淺淡,捶拓時手法較輕,拓片多有留白。能夠很好地保留原碑細節,因此適用於拓小字和破損較嚴重的碑刻。宋代好蟬翼拓。

當然,很多朋友問俠客墨跡與刻本的關係,由於篇幅原因,我們下次再聊!

---- 神秘俠客 ◎ 獨家撰稿-

- END -

相關焦點

  • "搨本"和"拓本"的區別
    「搨本」和「拓本」都是名跡的複製本,但它們的獲取途徑和方法又有所區別。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十七帖》原卷已失傳,有摹刻本傳世,以宋代拓本為優。《遠宦帖》另有單帖摹本,所摹甚是精細,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摹本有北宋徽宗題籤及諸多藏家印鑑、題跋,前人稱為唐摹本。一般來說,以原作為底本的摹本更接近於原作,摹本的再摹本次之。摹本與摹刻本相比較,因摹刻本又多了刻、拓兩個工序,自然以摹本為優。
  • 何紹基代表作《金陵雜述四十絕句》墨跡、拓本版本淺探
    關於其墨跡原作(原稿)、拓本等世傳紛紜,與之相關的論述、辨賞等文章,網絡上流傳的也不少,但魚龍混雜,莫衷一是。現筆者根據網絡、書籍資料及所藏拓本,就《金陵》墨跡、拓本、印本等的版本問題進行梳理整理,綜述成文,以供同道參考交流。
  • 明清以來《石鼓文》拓本與傳承
    《石鼓文》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其後則以四明範欽天一閣所藏趙松雪家之北宋拓本為最古。拓本為剪裱本,存字462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鹽張燕昌登天一閣摹此佳拓,其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即以所校天一閣本摹於石,此刻石道光十九年(1839年)毀。
  • 故宮博物院藏商周漢青銅器全形拓本下載 | 全形拓界的三位大師
    唐存才親授「全形拓」技藝(六舟全形拓技法)以金石學的發展態勢為脈絡,結合傳世金石拓本的流傳現狀來看,金石傳拓藝術的高峰應在清道光至民國初年間。這階段中浙江海寧釋六舟、山東濰坊陳介祺、安徽黟山黃士陵等代表著專業的傳拓藝術水準。
  • 拓本:讓金石不朽
    這裡應該特別指出北宋出現的古物收集、整理和研究的金石學熱潮,與拓片槌拓技術這種古代金石文字採集複製的重要手段的普及有極大關聯,此後拓本收藏逐漸成為古代收藏門類中的貴族。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大幅度提升,金石文物及其拓本的收藏在民間蔚然成風。
  • 朱熹《家禮》的和刻本
    日本江戶時代刊刻了幾種和刻本《家禮》。但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人對這些和刻本加以研究。筆者就此對淺見絅《家禮》五卷本、邱濬《文公家禮儀節》八卷本、小出永安《新刻性理大全》所收《家禮》四卷本等三種和刻本的形成、特點及中文底本加以初步討論。
  • 看看清刻本的宋體字,楷書在這裡這樣變化
    清代刻本宋體字源於楷書,但作為刻版用字更顯規範化。這裡將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法則及例字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探討清刻本宋體字相較於楷書的結體變化及原因。清嘉慶蕭山陳氏湖海樓刻本《湖海樓叢書》是成熟時期的清刻本。
  • 高清|《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
    他的本意,本是結合古代的書法墨跡中的用筆方法,來還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經鐫刻前的書丹效果(原話是「緬彼諸碑書丹未刻時,不禁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
  • 碑帖拓本雜談
    一  碑帖拓本
  • 宋刻本《樂府詩集》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樂府詩集》是現存此書最早版本,今存七十九卷目錄二卷,其他缺卷用元刻本和清抄本補配而成完帙。此宋刻字體方整,結構謹嚴,雕鐫精緻,紙潔墨瑩。版心下鐫刻工姓名,卷中謹避宋帝諱字,實為宋刻本中的精品,因此歷來為收藏家所珍重。從書中藏書印記得知,清初曾經藏書大家徐乾學、季振宜等收藏。
  • 《顏勤禮碑》拓本(高清)
    現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 卿曾祖父,顏真卿撰並刊立此碑時,年71歲。此碑在歐陽修《集古錄》中曾有記載,但清《金石萃編》等書卻未著錄,可見此碑在北宋時尚為人知。元明時被埋入土中, 至民國年間才重新發現。
  • 石鼓文 拓本及其釋文
    明代大收藏家安國所藏中權本、先鋒本、後勁本,均為北宋拓本,是世界上保存字數最多、最好的拓本。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字跡漫漶,加之篆體不易辨認,令初學者無所適從。現以安氏所藏後勁本為藍本,逐字釋音,對釋文做了今譯,並將王福庵先生所書小篆石鼓文(個別字除外)對照排列,以便於學者臨習。
  • 讀書藏書 | 明刻本《宣和畫譜》
    《宣和畫譜》宋時有無刻本,不得而知。元大德六年壬寅(1302)前,曾有刻本行世流傳,現今已經失傳。目前傳世較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序刻本,今藏日本國會圖書館。卷末有高拱明手寫草書上板鐫刻的宋徽宗御製《宣和畫譜敘目》,《敘目》後落款為「明萬曆戊申歲中秋日,錢唐高拱明重校並書」,因此推斷此書是明萬曆三十六年高拱明刻本,與徐乾學當年著錄的一樣。
  • 館藏品鑑 | 元天曆刻本《唐書》
    ▲元天曆刻本《唐書》此刻本《唐書》為《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凡二百二十五卷,自慶曆四年(1044)開始纂修,至嘉祐五年(1060)成書,經歷十七年。歐陽修撰本紀、志和表,宋祁撰列傳。經審定,將版本訂正為元刻本。書中宋帝諱字闕筆較為謹嚴,例如「玄」、「弘」、「匡」諸字。故此本當據宋本《新唐書》翻刻,書中的刻工如程元、國寶等均為元代刻工。此本刻字圓潤,紙墨俱佳,在元刻史書中屬於上乘。刻書的時間,版心題「己巳冬刊」四字,「己巳」為元天曆二年(1329),則此本當刻在此年前後。書中鈐「天祿琳琅」、「天祿繼鑑」、「乾隆御覽之寶」諸印,清宮天祿琳琅舊藏。
  • 顏真卿三稿之一《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
    學習顏真卿行草書,祭侄稿是墨跡,行筆起落軌跡以及書寫情感可以窺見一清二楚,當以帖此為主,再配合伯父與爭座位二拓本,可以看出碑刻拓本與墨跡本之間的區別,從而細細篡摹魯公筆法。此三稿都是以中鋒運筆為主,沉著凜然,不以側鋒取妍,所以通篇篆籀圓融,有上者之像、正大之貌。而又都是文稿,所以一任縱筆,不計工拙,隨機布置,然而每字活潑圓動,行氣貫串,全篇風神灑脫。
  • 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與探究
    迄今國內流傳於世的僅有清乾隆間重刻本,明刻本真跡幾近絕跡。本文謹從明刻本《富平縣誌》發現始末、志書成稿過程、作者生平及文風特點做以初步探究。一、明刻本《富平縣誌》面世,填補了陝西文史資料空白富平位於陝西關中北部,古屬京畿之邑。然自秦漢以來,至元代之前,富平(含古頻陽)概無縣誌。
  • 《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魏碑第一」原來是這樣來的!
    他的本意,本是結合古代的書法墨跡中的用筆方法,來還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經鐫刻前的書丹效果(原話是「緬彼諸碑書丹未刻時,不禁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