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魏碑第一」原來是這樣來的!

2021-03-01 書法網

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說到:「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他的本意,本是結合古代的書法墨跡中的用筆方法,來還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經鐫刻前的書丹效果(原話是「緬彼諸碑書丹未刻時,不禁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

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惟其於書丹筆跡在有合有離之間,適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難追也。」

旅美華人黃憲之先生,早年求學時受教於汪中(雨盦)先生,為其入室弟子。汪中先生以「詩、書、酒」號稱三絕,與以「詩、書、畫」號稱三絕的啟功先生是好朋友。1992年1月,汪中先生訪北京故宮博物院時,啟功先生特地陪同參觀杜牧《張好好卷》和米芾《苕溪詩帖》,談笑甚歡,相見恨晚。此外,啟功先生曾特地在汪中先生舉辦書法個展後,撰寫發表《汪雨盦教授書展書後》一文,除了盛讚汪中的人品、學術成就外,更以「虛靈挺拔」一語作為汪先生的特色;他同時說明這句話不單指書藝而言,也包括其詩作,真可謂探驪得珠。藉此關係,黃先生得以來大陸曾向啟功先生請益書道,並獲聞啟先生的「觀碑之法」。此後數年,黃先生致力於古代碑刻研究,曾發表《漢碑巡禮的驚喜》一文於《書法》雜誌。

然而,由於拓本的傳拓時間早晚、工藝高下、裝裱精粗等差別的存在,不少名碑的傳世拓本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如果能夠將數種早期善拓與原碑原石照片進行比對,分列左右,則可以互相彌補不足,呈現出碑刻書法更加全面的信息。

2006年夏,黃先生在老師汪中教授處得見《張猛龍碑》原石照片數十張。近年又從上海楊思勝先生處獲觀王戟門一家三代舊藏的明拓本,用掃描儀以4800dpi的解析度對照片和拓本進行了掃描。

以下是黃先生掃描的明拓本和原石照片,放大看來,十分過癮。

經過數月的比對、剪裁和拼接,終於呈現出此本《張猛龍碑刻拓對勘》。

在全書卷首作者特別製作了整碑的碑式圖,標明行數與列數,旁邊是用原石照片組拼而成的整碑照片。便於研究者閱讀時迅速找到考據點所在位置。

其後是碑額的拓本和照片的比對,原石上的一切細節纖毫畢現。

從第9頁到95頁是《張猛龍碑》的碑陽全文刻拓對勘,原色放大,原石與拓本1:1呈現。

全書最後是作者黃憲之先生的研究匯總,引用《張猛龍碑》的五種拓本與原石局部對勘,深入地探討了原石照片對於書法學習的幫助以及碑帖考據辨偽的重要意義。

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

相關焦點

  • 高清|《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
    他的本意,本是結合古代的書法墨跡中的用筆方法,來還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經鐫刻前的書丹效果(原話是「緬彼諸碑書丹未刻時,不禁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
  • 魏碑第一《張猛龍碑 》,方圓兼備,曲直相生!
    魏碑多以橫取勢,體呈扁方,而此碑卻以縱取勢,氣勢魏然雄偉,結體中宮緊密,四周筆畫舒展。全篇於整齊中富於變化,變化中歸於莊和。該碑是北魏書體中公推第一的名作。其碑書體剛健俊美,結構精密精練,欹側險勁,頗有拙趣。用筆方圓兼備,以方為主,曲直相生,變化無常,即使同一筆畫,也幾乎無一相同。真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正體戀態之宗」。
  • 北魏名碑—《張猛龍碑 》拓本(高清欣賞)
    北魏《張猛龍碑》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額題楷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碑文正書,碑陽26行,行46字,後 4行為題名及年月。碑陰12列,行數不等。碑額正書 3行12字。無撰書人姓名。
  • 《張猛龍碑》,果然很猛!
    《張猛龍碑》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跡。其用筆方為主,偶爾輔以圓筆。筆勢平中有側,峻而復和。魏碑多以橫取勢,體呈扁方,而此碑卻以縱取勢,氣勢魏然雄偉,結體中宮緊密,四周筆畫舒展。全篇於整齊中富於變化,變化中歸於莊和。
  • 《張猛龍碑》的學習與創作
    現存山東曲阜孔廟內。   魏碑楷書興盛於北朝。北朝時期刻碑立石之風極盛,迄今為止,出土和遺存的碑刻、墓誌、造像、摩崖以及其他石刻,可以說是難以勝數。魏碑亦稱北碑,北碑(魏碑)的得名,主要是源自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書法,包括北魏、北齊、北周、東魏和西魏,其中,北魏時期的刻石文字為最多,其書法的風格最具代表性。   《張猛龍碑》就是魏碑中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帖,所以,歷代書家極為推崇。
  • 【讀 帖】《張猛龍碑》賞讀 ■曲慶偉
    楷書,原石藏山東曲阜孔廟。此碑用筆沉著痛快、舒展大方,毫無苟且含糊之筆,巧拙相生,妙理無盡。前人評此碑「結體精絕,變化無端」。圖1 《張猛龍碑》拓片(局部)  可能是年代久遠之故,《張猛龍碑》殘損比較嚴重,拓本也留下了侵蝕剝落的歲月痕跡,給初學者帶來一種神秘的朦朧感,也成為學習此碑的障礙。
  • 臨習《鄭文公碑》(1-5)
    歷代書法史中,像北魏這樣的刻碑盛況不多見。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民族大融合帶來的多風格、多形態的文化契機。魏碑實質上是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二是佛教盛行,促使造像題記、摩崖石刻和墓誌經卷等大量出現。三是士族豪門對文化藝術的壟斷力量弱化,民間文化嶄露頭角,在繼承秦、漢、魏、晉傳統的基礎上,湧現出眾多民間書家。魏碑進入書人視野、廣而化之並獲取新的生命力則是在晚清。
  • 魏碑欣賞——碑碣
    東漢以來,碑碣漸多,有碑頌、碑記、又有墓碑,用以紀事頌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後世碑碣名稱往往混用。在唐代,「碑」和「碣」的用法是有區別的,五品以上的用碑,五品以下的用碣,到後世往往混用。魏碑中碑碣甚多,其書法豐富多彩。北朝碑碣除《廣武將軍碑》、《沮渠安周造像碑》、《西嶽華山廟碑》等為隸書外,其餘都是楷書碑。
  • 為什麼很多人不學晉唐書法而學魏碑,是因為魏碑可以掩蓋寫不好嗎
    始平公造像記1、什麼是魏碑魏碑是一種不成熟的楷書,也就是說是一種過渡性的楷書。魏碑是民間書家或者刻匠隨性創作的碑體。它的優點就是隨性率真,豐富多彩。歐陽詢《虞恭公碑》4、玩魏碑可以走捷徑當今書法界,玩魏碑的大有人在。
  • 翁闓運:談魏碑書派
    流傳及出土的大量魏碑,多數集中在河南、山東一帶,也有私人收藏原石,轉徙他地的。碑書風格雖多樣,藝術發展的總趨向都從古拙粗獷走向精勁流麗。點畫用筆,則由大幅度的輕重提按與結字的奇險放縱,共同朝平淡工整路上走。為後來隋唐書風開闢先路。但在同一時期各派之間的發展有遲有速,有的不廢其本,保留了部分古風,有的迅速發展,力求工麗,甚至有的與隋唐作風幾無大差異,如元珽夫婦倆墓誌等。
  • 想寫好魏碑,千萬別誤入歧途
    著名書法藝術家孫伯翔先生曾說:「從古入手是強調以名碑、名帖來作為法則來學,不是任何一種都可作為法源,比如無名的或以刀代筆的小墓誌、小造像、刑徒磚以及竹簡、木簡、一般的寫經等等,只能取其意、悟其天趣,不能作法。學魏碑的只把重點放在以刀代筆的小石刻,而不以《張猛龍》、《始平公》、《張黑女》、《鄭文公》、《論經書詩》為宗,雖是學古,卻是歧途。」
  • 魏碑奇珍《鄭文公碑》欣賞
    鄭道昭其書寫的魏碑體,突出體現了我國書法由隸書到楷書的轉變,故此碑受到古今書法家所推重。  《鄭文公碑》有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後,發現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碑高1.95米,寬3.37米,碑文楷書51行,行29字,計1243字。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01孫伯翔:魏碑第一高手
    ——題記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01孫伯翔:魏碑第一高手 【李金河評】 天津孫伯翔先生乃當代碑書第一高手。靠一手純而又純的魏碑書,孫氏之成功在於用筆——方筆。其方筆震撼人心的力度頗大。在孫之前寫碑書者「使筆如刀」能夠自然切斬出見稜見角的碑質點線者無,多為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孫氏在魏碑風格史上是具開創之功的大家。
  • 大魏碑,怎麼愛你都不夠!
    古今書家對此碑都給予最高評價,可謂漢碑集成之碑。在書法思考,很多思友也喜歡魏碑,乾脆,今天書思就和大家系統地說說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銘等石刻文字的總稱,其中尤以北魏的書法水平為高,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
  • 魏碑國寶 | 皇帝東巡之碑
    新發現的東巡第一碑碑座新發現的東巡碑殘石  太武帝東巡御射第一碑殘石今為有力者輦去,挾而秘藏,拓本居奇,不輕示人。餘求之數載未得,常為恨恨。此書將成,忽於廠肆遇之,凡九紙,乃以舊拓平百濟國碑易得之。皇帝東巡之碑拓本     破禪室藏皇帝東巡之碑拓本北魏太延三年(437)182cm×80cm  正書。篆額「皇帝東巡之碑」六字。
  • 魏碑珍品非它莫屬,問題就在於書法家為自己的父親所寫所刻
    再就是,該碑書體為魏碑楷書,但筆畫蘊含篆籀筆意,結體保留隸書的寬博,是學習魏碑的極佳範本。據稱《鄭文公碑》為鄭昭道的經典之作,鄭道昭存世書跡、雲峰山摩崖刻石40餘種,但單個碑刻的字數都沒有超過《鄭文公下碑》。該碑共計1200餘字,不但字數較多,且字口清晰。
  • 一件北魏墓誌在河北出土,埋藏1500多年,被譽為「魏碑之冠」
    魏楷,一般指魏碑,是北朝文字刻石的統稱,以北魏最為精深。魏碑可以說是一種承前啟後、承上啟下的過渡性書體,研究透徹魏楷的筆法,再去學習之後的楷書,往往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崔敬邕墓誌》而在所有的魏碑作品中,有這樣一件堪稱是「神品」的魏碑,曾在河北衡水市安平縣出土,相傳是一農民挖出的,出土時發現它已經被埋藏了1500多年,其藝術造詣深厚,被譽為「魏碑之冠
  • 魏碑《張黑女》367個字,歷經1400年流傳,一般書法家寫不出來!
    說到魏碑很多人都會想到古拙大氣,其實真正的魏碑不僅僅有古拙之氣,還有著流暢之風。這其中《張黑女》碑是魏碑的巔峰之作,整幅書法367個字,一共20行,歷經坎坷才被世人熟知。《張黑女》局部這幅書法全稱是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此碑刻於公元531年10月左右,原來的碑已經無從可尋,只留此拓本得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