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魏碑很多人都會想到古拙大氣,其實真正的魏碑不僅僅有古拙之氣,還有著流暢之風。這其中《張黑女》碑是魏碑的巔峰之作,整幅書法367個字,一共20行,歷經坎坷才被世人熟知。
這幅書法全稱是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此碑刻於公元531年10月左右,原來的碑已經無從可尋,只留此拓本得以流傳。後來陳介祺根據拓本斷定是宋代的拓本,到了清代末年的時候被何紹基收藏,後來又影印多次原拓遺失,如今看到的作品只是在拓本之上又影印的,仍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筆力。
拓本之中可以看出這幅書法剛柔兼濟樸茂古拙,收放自如,有圓潤又如有穩健,有飄逸又有內斂。在我們熟知的魏碑之中,屬於清秀典雅之風,與在北魏時期的作品有著不同之處。
因為這幅書法在魏碑之中有著獨特的一特點,所以研究這幅書法的人也是越來越多。我們熟知的魏碑點畫似乎剛勁有力古拙大氣,但是這幅書法在點畫之間有著連帶之感,說明魏碑發展到張玄墓誌的時候已經注重了藝術美感,和南北書風的統一。
這幅書法的靈動之感,絲毫不遜色於行書和草書。有很多人在臨寫的時候也注重了這種線條的剛柔對比和點畫之間的連帶關係,尤其要讀懂線條之中的柔美和整個結構的剛勁挺拔,保持線條秀潤的同時又能夠做到樸茂之氣,寫出顧盼生姿的特點,這才是張玄墓誌的精髓之處。
提到魏碑很多人會想到方起方收。忽略了之間的連帶關係。包世臣也曾評價這幅書法,疏朗如張猛龍,左右相得之妙並非一般人所能相比。在平時的魏碑之中點畫似乎有著相似之處,但是這幅書法在相似之中又尋求不同的特點,做到豐富多變,實屬大家手筆。
張玄墓誌在北碑的基礎之上,吸取了清秀之感,又融入古意盎然的書風,使這幅書法在整體上更加的高古大氣,把篆書隸書入楷,達到了古意盎然的特點。
學習過張玄墓誌這幅書法的人曾經說過,如果只注重其外表,那麼寫出來的書法並沒有連帶感,和拓本相比,在氣韻上要遜色很多。如果你也是追求碑帖融合,那麼這幅書法是一幅很好的學習範本,它的風格特點和風格形成對我們學習書法有參考借鑑的意義。
這幅書法改變了我們對魏碑的認識,雖然屬於正書,但是用筆不拘一格自然高雅,在筆法上把中鋒和側鋒聯合使用,方圓兼施,主要是飄逸之氣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很多學習書法的人都臨摹過《張玄墓誌》,因為這幅書法是練習魏碑最好的範本,這幅書法經歷了1400多年的風月洗禮,仍然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在如今的書壇這幅書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的筆法結構和氣韻,沒有幾十年的功底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因此包世臣、何紹基等書法家說這幅書法在魏碑之中沒有比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