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帖】《張猛龍碑》賞讀 ■曲慶偉

2021-02-19 書法報

《張猛龍碑》賞讀

■曲慶偉

  《張猛龍碑》(圖1)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立。楷書,原石藏山東曲阜孔廟。此碑用筆沉著痛快、舒展大方,毫無苟且含糊之筆,巧拙相生,妙理無盡。前人評此碑「結體精絕,變化無端」。

圖1 《張猛龍碑》拓片(局部)

  可能是年代久遠之故,《張猛龍碑》殘損比較嚴重,拓本也留下了侵蝕剝落的歲月痕跡,給初學者帶來一種神秘的朦朧感,也成為學習此碑的障礙。從每一個單字看,筆畫會因為這種殘損造成一種厚重樸茂之感。拉開了時空的距離,卻增加了古意以及筆畫力量的凝重。此碑結體以瘦高為主,筆畫開張,猶如玉樹臨風,搖曳生姿。有的版本把單字放得很大,愈發神採飛揚。《張猛龍碑》給了我一種錯覺,應是很大的字,偉岸挺拔,骨力開張。可實際上,原碑上的單字只不過是2—3cm。所以,寫此碑,可以放大寫,也可以原大臨,大小不同,收穫各異。這讓我不能不感嘆此碑的神奇了。

  寫北碑者常把《張猛龍碑》看成是方筆的代表。方筆會給人以方峻剛健的力量感,也成為人們識別北碑的一種標誌。相比之下,《龍門二十品》中的《始平公》《楊大眼》等還要更方一些。大多數北碑的方筆會因刻工上石的加工而顯得更方,寫北碑,方筆是應該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張猛龍碑》的方筆,並非一味求方,而是以方為主,方中求圓,方中求變的。用圓錐的柔毫去表現方峻的意蘊,初學者往往會去刻意描畫,這樣出來的點畫,往往會外形相似卻乏神氣。寫碑運筆,應像刻手那樣運筆如刀,領會切入之法,切入角度不同,紙上的效果亦不同。比如「嶽」(圖2)字中間的長橫用正面斜切、「守」(圖3)字長橫用反面切,似隸法。出來都是方筆,卻各不相同。與唐楷比較,唐楷多強調收筆,顏、柳收筆更重,北魏書多強調用筆樸厚,長橫的中部強調質厚,故行筆絞鋒澀行,收筆輕緩,順勢而為,長橫收筆多用鋒輕切。《張猛龍碑》許多長橫和短橫亦可這樣處理。此碑筆法是多變的,故同樣的筆畫在不同的字裡,都會有所微調。點、折、鉤、提等都有多種變化,讓人很難找到一些程式,豐富而靈活,這是學習的難點。

  楷書學習,因筆法而生結構,用筆和結字密不可分。《張猛龍碑》結構多變,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妙趣橫生,耐人回味。總體上看,此碑結字呈縱勢,體態修長,呈左低右高之勢。比如「也」(圖4)字的橫折鉤,左部方筆寫重,極力向右上傾斜,與豎彎鉤向右伸展形成對比,既險峻又平衡。再看「歸」(圖5)字,左旁的長提,極力左伸並向右上傾斜,打破了方整的結字,右部最後一筆長豎稍右移而舒展奔放,與之形成左右的呼應之勢。「陽」(圖6)字,「阝」旁收束上移,右部的「勿」部向左斜下方伸展,這個字在平衡中頓有生氣。「秦」(圖7)字,三橫都有向右上傾,但收束得住,撇、捺寫得長而舒展至極,而下部的「禾」卻收緊,造成了泰山壓頂的險絕之勢。「慕」(圖8)字,「艹」字頭寫法跳躍,「日」部橫折向右上傾斜,中橫也向右上傾,可長撇極力向左下方伸展,與右捺形成左低右高的動勢,下部的「小」部收縮寫緊。險不失重,字勢鮮活,這樣的結字,我不知道是書者的刻意安排,還是無意為之,會讓人感覺賞之有餘味。但是,如果一味地弄險,也會顯得亂,反而有些字,寫得很正。例如,「復(圖9)、涼、除」等字,就很平和,幾乎沒有險絕之筆。也正是這些平和的字,很好地襯託了「險絕」。楷書的結字在於變化,《張猛龍碑》相同的偏旁部首,都會寫得不同,比如「草字頭」就有三種寫法,又因為用筆的輕重、方圓等變化,讓人讀之不厭。

  我們常常會把變化掛在嘴邊,實際更應落實在筆下。一味地呈勢伸展或張揚,也會滿紙躁氣。可貴的是,《張猛龍碑》有的字很誇張,有的字很內斂安詳。「星」(圖10)字上下結構,每一筆都收得很緊,絕不放縱。「露」(圖11)字也是上下結構,很緊結方正,惟「各」捺筆伸出,亦不誇張。最妙當屬「讓」(圖12)字,「言」字旁收束,「襄」部整體也作收勢,捺作點,可左邊一撇稍展,收中含放,活氣立顯。這種感覺,如用在長篇楷書創作,有正有斜,有收有放,就如細雨山泉,平緩跳蕩,靈活有變。

  《張猛龍碑》是骨力之書,故初習者,應識寫碑之法,入筆應殺紙逆行,多體會金石蒼古氣息,也許,有篆隸基礎後再來寫,會體味更深刻一些。《張猛龍碑》因殘損過重,便有了修復的版本出現,大多失真走形,對初學者無益。我認為,有了一定基礎,對於殘缺的字可以憑藉自己的理解去補全,是對自己理解力、想像力的很好鍛鍊。修復好的版本反而沒有了想像的餘地。

微商城


相關焦點

  • 魏碑第一《張猛龍碑 》,方圓兼備,曲直相生!
    點擊上方藍字可免費訂閱關注北魏《張猛龍碑
  • 《張猛龍碑》,果然很猛!
    北魏《張猛龍碑》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
  • 高清|《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
    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惟其於書丹筆跡在有合有離之間,適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難追也。」旅美華人黃憲之先生,早年求學時受教於汪中(雨盦)先生,為其入室弟子。
  • 《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魏碑第一」原來是這樣來的!
    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惟其於書丹筆跡在有合有離之間,適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難追也。」旅美華人黃憲之先生,早年求學時受教於汪中(雨盦)先生,為其入室弟子。
  • 《張猛龍碑》的學習與創作
    魏碑亦稱北碑,北碑(魏碑)的得名,主要是源自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書法,包括北魏、北齊、北周、東魏和西魏,其中,北魏時期的刻石文字為最多,其書法的風格最具代表性。   《張猛龍碑》就是魏碑中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帖,所以,歷代書家極為推崇。   《張猛龍碑》既有方峻古樸的風格,也有俏麗秀拔的風韻。在用筆上,它方與圓兼備,點畫勁健。方筆處稜角分明,圓筆處含蓄圓渾。
  • 北魏名碑—《張猛龍碑 》拓本(高清欣賞)
    北魏《張猛龍碑》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額題楷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碑文正書,碑陽26行,行46字,後 4行為題名及年月。碑陰12列,行數不等。碑額正書 3行12字。無撰書人姓名。
  • 二玄社高清字帖 《高貞碑》
    《高貞碑》又名《魏故營州刺使懿侯高君之碑》,碑文計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立石,此碑距楊守敬考證,認為是在乾隆末年於山東省德縣出土的
  • 讀不進碑帖,寫不好書法!
    草書宜學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書宜學僧懷仁《集聖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5、學近代人,學唐宋元明清字為適用。6、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們一個也不寫漢隸,因為用不上,練練筆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學楷、行。7、真學問是苦練出來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寫寫,手腕活。8、要近學古之賢者,他們成名不是偶然,實有獨到之處。
  • 中秋帖上賞中秋
    中秋帖上賞中秋 2019-09-15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孫伯翔:學習書法,千萬不要重碑而輕帖,也不要揚帖而抑碑.
    著世的名碑、名帖皆為傳世之瑰寶,永取不竭,後學者可任其所愛擇而學之。循序而進,由古而尋我,千萬不要重碑而輕帖,也不要揚帖而抑碑。 我們講的從古入手,強調以名碑、名帖來作為法則深學,不是任何一種都可作為法源,比如無名的或以刀代筆的小墓誌、小造像、刑徒磚以及竹簡、木簡,一般的寫經等等。只能取意,悟其天趣,不能做法。學隸書的只取漢簡為法,不臨禮器、曹全、張遷諸名碑;學魏碑的只把重點放在以刀代筆的小石刻,不以張猛龍、始平公、張黑女、鄭文公、論經書詩為宗,雖是學古,卻是歧途。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讀《遠宦帖》(一)■王朝賓《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信共6行,53字。文如下: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遠宦帖》亦輯入《十七帖》中,為《十七帖》的第十五帖。
  • 詩賞讀|王昌東賞讀:10人10首
    2018-12-1 王昌東賞讀:瀘上敦騰的詩作,以前總給我這樣的印象,櫝勝於珠,技巧勝於詩意。讀完這首,我才知道,自己多麼淺膚,險些又一次犯下重錯。  2018年10月22日晚   王昌東賞讀:與落幕這位詩人沒有交流,但他這首詩打動了我。從題目「九月九」知道,這是一首懷人詩,祭祀貼。第一句「塵世的懸崖陡峭」就給人一種深峻之感,暗示:生活多艱,寒風撲面,斯人已折。
  • 【臨帖】來楚生臨《子遊殘碑》 ■薛元明
    臨 帖 來楚生臨《子遊殘碑》 ■薛元明 《子遊殘碑》刻於漢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屬「安陽殘石四種」之一。碑斷為二段,來楚生所臨落款題為「節臨《子遊殘碑》」。  清代王澍云:「隸法以漢碑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後世書家皆可從中獲取「營養」。《子遊殘碑》用筆圓勁渾厚,乾淨利落。結字方扁茂密,大小自然。章法疏朗有致,賞心悅目。此碑蘊藏篆、簡意韻,技法豐富,由此入手,既有漢隸法度可循,也有較大發揮空間,尚能鍛鍊創作能力,可謂一舉三得。因此,能否「通會」篆、簡筆意,是臨摹此碑的關鍵。
  • 讀什麼?如何讀?
    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觀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
  • 【河北書法】《楊翬碑》碑額 ■胡 湛
    碑 的 藝 術 價 值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數次論及《楊翬碑》。其卷二《傳衛》:「北碑《楊大眼》、《始平公》、《鄭長猷》、《魏靈藏》,氣象恢弘,體裁凝重,似《受禪碑》;《張猛龍》、《楊翬》、《賈思伯》、《李憲》、《張黑女》、《高貞》、《溫泉頌》等碑,皆其法裔。」
  • 讀碑帖 | 顏真卿 《臧懷恪碑》
    格物の貓——第伍佰玖拾捌期《臧懷恪碑》,楷體碑刻,墨紙拓本全稱《唐故右武衛將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
  • 看 碑 讀 額
    葉昌熾《語石》說:「夫碑之有額,猶書之題籤,畫之引首,所以標目也,往往有碑文漫滅,如昭陵各石,賴其額尚存得知之。」觀者看到碑的時候,一眼就可以通過碑額,而大概明白碑的「內容」,碑額相當於一個簡潔至極的「提要」。並且,許多的碑歷經歲月滄桑,背身或許損佚,但由於碑額的存在,仍然可以知道碑主是誰或所銘何事。秦代刻石雖無額,但是漢碑額的淵源,卻可以上溯到秦——秦書八體之一的署書。
  • 讀碑帖 | 《宋拓孔祭酒碑》
    格物の貓——第柒佰貳拾捌期《宋拓孔祭酒碑》,楷書碑刻,墨紙拓本又名《孔穎達碑》于志寧撰文,無書人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