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上賞中秋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中秋帖上賞中秋

2019-09-15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秋帖》

又名《十二月帖》

紙本手卷

傳為王獻之書

縱27cm,橫11.9cm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三希堂「中「三希」之一

來源:在土星的標誌下

猜你喜歡

■自駕武威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秋帖》的傳奇故事及書法裡的中秋
    東晉王獻之《中秋帖》,帖上的字跡是:「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此帖一氣呵成,但文辭無法釋義。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  古往今來,我們與祖先共沐在同樣的月光之中,這輪皎潔皓月也照亮過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他們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吟誦中秋的書畫精品。  論及與中秋有關的書畫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晉代王獻之(傳)的草書《中秋帖》也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珍品。它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為此三帖乃希世珍寶。
  • 中秋節,賞史上醉美的中秋書法
    古代文人寫中秋的詩詞很多,但寫中秋的書法作品其實很少。儘管如此,今天給大家找出些與中秋相關的精品,以饗思友。1、東晉王獻之《中秋帖》關於中秋書法,最著名的,當然是王獻之《中秋帖》了。現藏故宮博物院的《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足見該作品地位。《書斷》認為:「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 《中秋帖》究竟好在哪?
    從中既可以上窺王獻之書法堂奧又可探米芾書風,亦可在與王獻之(十二月帖》對比中細究米芾學王獻之的得失,進而探索晉人和宋人書法藝術風格之聯繫。《中秋帖》是乾隆爺的大愛,他為《中秋帖》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蓋了一座房子,美其名曰「三希堂」。他不僅題籤,還要批示:神韻獨超,天姿特秀。
  • 「天下子敬第一帖」,乾隆皇帝視若珍寶的王獻之行書《中秋帖》
    《中秋帖》在清朝時期藏於清朝內府,乾隆皇帝將《中秋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合稱為「三希」,備受乾隆皇帝的喜愛,甚至將保存三帖的房間,起名為「三希堂」。《中秋帖》卷首,是由清高宗弘曆所題的行書二字「至寶」。
  • 晉 王獻之 《中秋帖》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中秋帖
  • 金渲彩繪《中秋帖》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瑰寶
    《中秋帖》何以名震八方?三希堂收藏了三件乾隆帝最為珍愛的古代墨寶——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稱為三希堂「鎮堂之寶」。《中秋帖》被譽為天下第一帖,曾被乾隆皇帝親題「至寶」二字,可見其極高的藝術價值。
  • 中秋裡的書法
    儘管如此,書思還是給大家找出些與中秋相關的精品,以饗思友。1、東晉王獻之《中秋帖》關於中秋書法,最著名的,當然是王獻之《中秋帖》了。現藏故宮博物院的《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足見該作品地位。
  • 故宮六百年鑑賞㉑|「桂彩中秋特地圓」,名跡裡的皎月之美
    而關於中秋最著名的書法作品則有被清代乾隆列為「三希」之一的《中秋帖》、宋代趙佶《閏中秋月帖》、明代沈周 《書中秋詩》等,此外,五代《浣月圖》南宋冊頁《瑤臺步月圖》都描繪了明月的皎潔與古代風俗。而《中秋帖》其筆法上承張芝、右軍之矩度,下啟張旭、懷素之法門,在相當長時間內曾被人們視作王獻之的真跡。
  • 歷代名家中秋節書畫欣賞
    王獻之 《中秋帖》王獻之的《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即希世珍寶。橫屏《中秋帖》高清賞析▼米芾《中秋詩帖》《中秋詩帖》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為米芾所藏,後刻入《寶晉齋法帖》。
  • 月夕雅集丨書情畫意度中秋
    與米芾《張季明帖》對比來看即可發現,《中秋帖》的點畫質感、筆勢、運筆節奏以及節奏影響下字間的映帶關係,都帶有米字的影子。後來劉九庵先生斷定《中秋帖》為米芾節臨《十二月割帖》。《十二月割帖》墨跡曾被米芾收藏,後摹勒上石,南宋人將之收入《寶晉齋法帖》,現僅有拓本傳世,墨跡已失傳。其釋文,「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共32字。
  • 國慶中秋雙節至 賞秋賞月賞家鄉
    「應天門為隋唐第一門,承載著隋唐的歷史,站在應天門上看,整個中軸線一眼千年,能夠看到洛陽的古與今。」「秋晚」總撰稿楊啟舫介紹。   晚會沿襲篇章式結構:除了序《明月升》、尾聲《海上明月》外,將設置上篇《月圓花好》、中篇《鄉關何處》和下篇《家國萬裡》。
  • 中秋起源、中秋節傳說、中秋習俗
    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習俗(一)拜月由國慶介紹說,月餅一詞和中秋關聯在一起的記載出現在明朝,《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民間多自製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紅,即紅月餅,白,是指白月餅,翻毛意指翻毛月餅。這句清代的竹枝詞說明月餅在當時已相當普遍了。除了賞圓月和吃月餅,更重要的是家人團聚、合家團圓。
  • 詩意中秋
    中秋文/張亞平澗底蛙聲樹上蟬,清風送暑醉嘉蓮。香飄九裡皆丹桂,月近中秋月漸圓。2.     中秋節文/十三哥手拿月餅吹春茶,眉眼枝梢賞桂花。秋到葉黃人卻老,露寒無意落誰家。3.七絕 中秋感懷 (新韻)文/瞿遠徵金風颯颯黃華落,碧水粼粼雨打秋。
  • 【採薇專欄】若無一枝桂 何以賞中秋
    月與桂,在清寒的中秋時節,共同構築了中國人隱逸、幽芳、曠遠而雋永的詩意世界。筆者留意到,這一詩意在繪畫中的表現,首推北宋劉宗古的《瑤臺步月圖》。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且看畫中為殿宇露臺一角,臺下樹蔭掩映,臺上玉欄環繞。三位女子立於中庭,或捧供品,或捧茶盤,或手端茶杯作玩賞狀,其態清閒自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露臺右側的方桌之上,有一件瓶花作品。
  • 中秋佳節
    既然我是百科小達人,今天又迎來我們傳統的節日--中秋節,下面讓我來給大家講一下中秋佳節的由來吧。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
  • 中秋|傳統習俗
    中秋節當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提到中秋節,就不得不提「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神話傳說。
  • 中秋佳節:華聯送情意,中秋禮上禮
    榨菜月餅【室內,榨菜月餅,中秋,中秋節,中秋月餅,鮮肉月餅,小吃,美食,傳統美食,點心,糕點】【1】月餅【月餅,中秋,糕點,中秋節,無人,美食,盤子,美味,傳統,點心,團圓,佳節,八月十五,團聚,快樂】【2】中秋節湖面上的蓮花紙燈籠【無人,近景,俯視,戶外,美景,湖泊,酒店,民俗,藝術,紙燈,中秋,燈籠,春節,園藝,高興,思念】【3】
  • 中秋佳節又要來臨,有哪些我們應該知道的中秋常識呢?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經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逐步傳到名間。
  • 全國中秋習俗大全...你家是這樣過中秋的嗎?
    在北京的中秋,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裡的兔子。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因此兔爺兒是老北京人過中秋節的一個符號,還是很有意思的。 2.山東  天府之國,除了過中秋吃月餅以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在四川的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 【今日】中秋
    吃月餅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美食家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