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起源、中秋節傳說、中秋習俗

2021-02-23 煙臺檔案

中秋起源

 

中秋節源自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周禮》記載,我國周朝時就有中秋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儀式。春秋戰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後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北魏、隋唐以來,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人們為了祈求月神為農業發揮有利作用,或為了慶祝豐收,答謝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視祭月、拜月禮俗,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壇場。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

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到了明清,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上升為與新年、清明、端午並重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圓之日,又是親人團聚、團圓之時。自古以來,團結、團圓、慶豐收,就是中秋節的主題。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由家人團聚、團圓、和睦相處,達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中秋節傳說


(一)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二)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三)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習俗


(一)拜月

天津民俗專家、美食評論家由國慶介紹說,作為傳統節日,中秋節以象徵團圓、和諧、吉祥寓意的獨特文化內涵,給人以恬美溫馨的心靈感受。它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古為「祭月拜月、慶祝豐收」的時刻。因中秋夜月亮豐盈、月色皎潔,詩意的中國人把對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賦予中秋節「團圓」之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夜,人們仰望圓月,渴望與家人團圓,所以,中秋又有了另外一個好聽的名字:「團圓節」。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一塊月餅圓圓滿滿,不僅寄託著中國人的無限親情鄉情,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由國慶介紹說,月餅一詞和中秋關聯在一起的記載出現在明朝,《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民間多自製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紅,即紅月餅,白,是指白月餅,翻毛意指翻毛月餅。這句清代的竹枝詞說明月餅在當時已相當普遍了。

除了賞圓月和吃月餅,更重要的是家人團聚、合家團圓。這一天,與家人一起吃上一頓團圓飯,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美滿和睦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內核。

由國慶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與家人團圓是每個人、每個家庭內心的期待和渴望。國慶中秋長假,為這種期待和渴望提供了便利,「團圓,不僅是中秋亙古不變的主題,更是中國人普遍的美好願景。」

 

 

(二)博餅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中秋不僅可以賞月、嘗月餅、品桂花酒,各地的風俗也是多種多樣。不過不管怎麼過,這些風俗都寄寓了人們闔家團圓、平安喜樂的美好心願。

博餅:相傳,中秋博餅的創始人是鄭成功。當年,他為一解士兵們的思鄉之情、鼓舞士氣而發明此遊戲。一代代傳下來,就成為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博餅時,桌上放置一個瓷碗,每人輪流抓取6個骰子,擲入碗中,發出叮叮噹噹的脆響,看骰子的點數得餅。博餅過程充滿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感覺很是溫馨。

 

(三)放孔明燈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遊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相關焦點

  • 中秋節——中秋習俗知多少?
    中秋丨習俗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 中秋來歷!詩詞!習俗!傳說!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 中秋起源於明朝,有人又說中秋起源於唐朝?正確認識中秋節的來源
    中秋節要來了,你對於中秋節的起源和發展有多少了解呢? 在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中,傳說后羿從王母娘娘那裡得到長生不死之藥,準備和妻子嫦娥共同分享,但是卻不巧被鄰居看到了,他趁著后羿不在的時候準備強搶,嫦娥被逼無奈之下一個人吞下了藥,飛升到了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失去了愛妻,只能每年在中秋月亮最圓的時候,擺下嫦娥最愛吃的圓餅(月餅)和圓圓的蛋以寄託相思之情,希望嫦娥能夠回到自己的身邊,團團圓圓。
  • 中秋節的習俗:全國各地中秋節習俗大匯集
    不管這些民俗過去和將來的命運怎樣,人們的慶祝方式如何變化,它所代表的團圓安定、天人合一、歡慶豐收的內涵卻永不過時。  一、興盛習俗  1、親友團聚  自唐朝起,人們就將月圓與人間團圓聯繫起來。到了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間團圓的主題越來越突出和重要。
  • 【中秋佳節】中秋節的由來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 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 中秋|傳統習俗
    中秋節當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提到中秋節,就不得不提「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神話傳說。
  • 中國傳統的中秋節由來傳說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 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 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 源,說法較多。
  • 【文化】中秋節習俗大全,長知識!
    關於中秋節,我們熟知的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 當中秋遇上國慶,就是中國節!中秋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哪些?
    2、農業豐收慶賀還有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
  •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 中秋節,一起盤點我國各地中秋習俗
    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民族眾多,風俗也千差萬別,只一個中秋節,就有各種不同的風俗,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並帶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四川人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之外,還要打粑、做麻餅、殺鴨子、互送蜜餅。許多老鄉還將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小童在柚子上插滿點著的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更是中秋節要祭土地、扮演雜劇、聲樂、稱為「看會」。
  • 中秋節 | 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 中秋節的起源、傳說及習俗(雙語) (附視頻)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再過幾天就是傳統中秋佳節了。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團圓節」(中秋節賀卡寄語祝福語簡單大方 中秋節給長輩老師的溫馨祝福)。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 盤點全國「中秋」有趣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拜土地神的遺俗。
  • 日本中秋節吃月餅嗎?日本中秋到底怎麼過?
    雖然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但是他們把陰曆8月15日的夜晚稱作「十五夜(じゅうごや)」,把這天的滿月稱為「中秋の名月(ちゅうしゅうのめいげつ)」。在日語中除了「名月」之外,也有「明月」這個詞,兩個詞都讀作「めいげつ」,不過「名月」特指陰曆8月15日的月亮。在唐朝時,中秋賞月的習俗傳入了日本。
  • 在日本,會過中秋嗎? 日本「中秋節」 習俗大揭秘!
    中國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稱為中秋節,在這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賞月的習俗早在唐朝時就傳入日本,起初只在貴族中盛行,後來逐漸擴展到民間,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
  • 趣味中秋
    1.傳說中的嫦娥,是誰的妻子?( ) A.黃帝 B.后羿 C.大禹 2.元宵節和端午節與下面哪個節日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 ) A.春節 B.重陽節 C.中秋節 D.聖誕節 3.中秋節的時候,月亮的形狀是( ) A.月牙兒 B.半圓形 C.圓形 4.傳說中的嫦娥是吃了誰送的靈藥才飛進廣寒宮的?
  • 一輪明月寄相思——中秋佳節的由來及習俗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與其他節日一樣,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仿效祭月,並逐漸流傳到民間,即為中秋節的雛形。 到了唐代,中秋節發展成為固定的節日。
  • 中國各地中秋習俗
    全國普遍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期,但有些地方則於八月十六過中秋,如浙江寧波、台州、舟山等地;還有的地方提前過中秋,如在廣東清遠,白石潭鄉在十三日,三坑等各鄉在十四日過中秋。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一般觀點認為它主要是在古代秋分祭月的禮俗基礎上形成的。
  • 中秋佳節 | 中秋起源及歷史演變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