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2020-12-22 閩南網

  再過幾天就是傳統中秋佳節了。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團圓節」(中秋節賀卡寄語祝福語簡單大方 中秋節給長輩老師的溫馨祝福)。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日前,記者採訪了閩南文化專家,帶您走近「古早味」的廈門中秋。

拜月聽香:「求解」心事祈求好運

  廈門市作家協會會員、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許曉春說,廈門人歷來十分重視中秋節,而且習俗頗有地方特色,其中就有「拜月」「聽香」。

  在老廈門人的印象中,農曆八月十五是太陰星君的聖誕,他們延續古人對天象的崇拜,這一天要設祭拜月。而有心事者,便借著月亮當空高掛之際,向其求得「方向」——這一舉,即為聽香。

  聽香,可於家中拜月後進行,也可找供奉陽神的公廟問卜。焚香禱告,然後擲信杯,得到「應允」,就可以聽香了。

蒸番薯芋:吃「包金包銀」護子護孫

  除了拜月、聽香外,老廈門人的中秋,必不可少的還有蒸番薯和芋頭。

  清道光《廈門志》裡就有相應的記載,「中秋,街市鄉村演戲,祀土地之神,與二月同,春祈而秋報也。夜薦月餅、芋魁祀神及先,親友相饋遺」。

  老廈門的俗語裡,也有「八月十五,番薯芋」一說,其含義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時,人們要用剛收穫的番薯、芋頭等祭祀神靈。番薯和芋頭,在中秋前後成熟,是當季食材。金黃色的番薯、白色的芋頭,被閩南人寓為「包金包銀」,吃它們有「護子護孫」之效。

  在閩南語裡,芋頭與「護」諧音;方言諺語中有「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出路)」的說法。另外,芋頭往往是一顆「芋母」就能種出一窩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孫」,諧音「護子護孫」。

吃月餅:多元流派豐富市民選擇

  提到過中秋,不得不說的,就是吃月餅了。許曉春告訴記者,在廈門,早年市面上供應的中秋糕餅種類就十分豐富,有中餅、廣東餅、水晶餅、餅乾會餅,以及白蛋糕、煎蛋糕等。

  根據1932年《廈門工商業大觀》和1931年《廈門指南》的統計資料顯示,上世紀30年代初,廈門專營糕餅業的商號(有自制能力)有七十餘家,其中分為西餅、糕餅、餅乾、糕品、糕粉、糖餅、北餅等分類,社交茶敘常用西餅,禮餅喜糖則為婚事所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本地的「鼓浪嶼」「華聯」「僑利」「黃則和」「優思麥」以及「鷺江」「東海」「廈門賓館」「福聯」「悅華」等老牌餅家和星級酒店都會適時推出豐富多彩的月餅,廣式、潮式、蘇式等各種流派異彩紛呈。

  如今,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食品製造業的進步,廈門的月餅市場品類更加豐富多樣。

博餅:家人歡聚一堂一試手氣

  在中秋佳節,廈門人除了吃月餅、賞明月之外,最受歡迎的當然是中秋博餅文化。「中秋博餅」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關人士表示,「中秋博餅」起源於廈門,在明末清初廈門島已有中秋博月餅的習俗,後流傳於漳州的龍海、泉州的安海等地。它把中秋月餅改良成為按科舉級別製成的一整套會餅,同時結合古代博弈遊戲的《骰子選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狀元籌」遊戲法則,通過擲六個骰子的方式,博得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共六個等次,獲取大小不等的月餅,是一項遊戲法則公平、簡單、有趣,帶有競技遊戲性質的民俗娛樂活動。

  據許曉春介紹,過去老廈門人博餅用的一般都是用傳統會餅。而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榜眼)餅2個、三紅(探花)餅4個、四進(進士)餅8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會餅」不再只是月餅,更多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的。不過,傳統的老廈門家庭還是喜歡用「會餅」。據悉,「黃則和」等老字號店家,每年中秋都會推出盒裝「會餅」,一家子歡聚一堂圍桌博餅,其樂融融。(記者 葉子申)

原標題:拜月聽香、蒸番薯芋、歡聚博餅 廈門中秋習俗你知多少?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習俗1:賞月每逢中秋來臨,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談月也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時間:2019-09-13 11: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習俗,今天就和小編來看看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 中國傳統的中秋節由來傳說習俗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託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
  • 中秋節傳統習俗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呢?詳情如下:  中秋節風俗習慣  傳統活動——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除了吃月餅還有什麼飲食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元旦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 中秋節——中秋習俗知多少?
    中秋丨習俗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 【鶴崗·教育】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託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
  • 中秋起源、中秋節傳說、中秋習俗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到了明清,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上升為與新年、清明、端午並重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中秋節的習俗:全國各地中秋節習俗大匯集
    這一主題是跟中秋節源於月圓密切相關的,可以看作中秋節的一個特色,而且由於跟明月、嫦娥、玉兔、吳剛、桂花樹聯繫起來而富於傳奇色彩和詩意。  民間極重視中秋節家庭團聚之禮,希望從中獲得親人歡聚一堂的天倫之樂和美滿的生活幸福感。如果這天有兒女在外,不能回家團圓,家長和兒女雙方都會覺得特別遺憾。
  • 中秋節習俗有哪些?來石景山區圖書館了解中秋傳統文化
    花好月圓人團圓為慶祝2020年中秋、國慶喜相逢,石景山區圖書館在10月1日至8日的「雙節」假期中,為期待已久的讀者朋友們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快來看看吧!系列成人活動吃月餅、玩兔兒爺、吃團圓飯……你的中秋節習俗都有哪些呢?石景山區圖書館以「月圓京城 情系中華」為主題,通過各種閱讀活動帶你感受中秋節的節日文化。中秋節主題講座特別邀請趙傑教授為大家講解中國節日傳統文化。
  •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所以,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我國在很早以前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時期,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
  • 傳統文化習俗--中秋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鼎盛,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起源中秋,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但並無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 中秋|傳統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習俗的由來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 中秋節,一起盤點我國各地中秋習俗
    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民族眾多,風俗也千差萬別,只一個中秋節,就有各種不同的風俗,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並帶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四川人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之外,還要打粑、做麻餅、殺鴨子、互送蜜餅。許多老鄉還將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小童在柚子上插滿點著的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更是中秋節要祭土地、扮演雜劇、聲樂、稱為「看會」。
  • 「中秋節專題」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 中秋節吃什麼
    又是一年中秋節,除了難得的放假以外,吃喝玩樂自然也少不了,與家人共度這歡樂的團聚時光。而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十五月圓夜在中華大地可是遍地開花,舉國同慶。而關於中秋的由來和各地的習俗,又有多少人了解呢?下面就跟隨MaiGoo編輯一起來了解下吧。
  • 莊浪中秋節習俗
    中秋月圓,節日時物亦以圓為主,月圓、果圓、餅圓,預示著合家團圓,故中秋又有「團圓節」之稱謂。所謂「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正是表現月圓的主題。    以中秋節的祭月節俗溯源,源於「祭秋」傳統。無非是祈盼國泰民安,家庭團圓。夏周時就有祭月的禮制,《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日,夕月以夕」。
  • 用英文介紹中秋節的起源和習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中秋節有三千多年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時對月亮的崇拜。因為中秋節的重要地位,歷代詩人都會為中秋節寫詩,關於中秋節的故事、傳奇在民間廣為流傳,中秋節的起源也被歷代中國人探究。北宋時期,農曆八月十五才被正式確立為中秋節,從那以後,為月亮獻祭盛行,從那以後便成為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