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寄相思——中秋佳節的由來及習俗

2020-12-22 騰訊網

中秋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節日,一年中四時八節之一。按照中華黃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的中間,中秋節的名稱可謂名副其實。

是夜,人們仰望朗朗圓月,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與其他節日一樣,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仿效祭月,並逐漸流傳到民間,即為中秋節的雛形。

到了唐代,中秋節發展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明確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炎黃子孫的主要節日。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其中,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傳說深入人心。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傳說遠古時期,有窮國的國王后羿,生性暴戾,不恤民間疾苦,天下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下。嫦娥為體恤子民,免受后羿殘暴統治之苦,搶先將此藥吃下。

服藥後,嫦娥立即身輕如燕,騰空飄向月亮。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千萬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下。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時犯了錯誤,神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的苦差使,以示懲處。唐朝詩人李白的「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詩句,便用此典。

中秋傳說之三——推翻元朝統治

相傳,元末,中原漢民不堪被蒙古人統治,紛紛抗元,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假扮道士到各縣賣符,稱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都掛起來。朱元璋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

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蒙古人)殺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今天的中秋節,人們傳承了許多習俗,最重要的便是賞月和吃月餅。

中秋節習俗—-賞月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後世清代袁枚在《隋園食單》中記載了當時月餅的做法。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到宋朝,節日活動已很盛大,南宋時杭州因為中秋賞月,「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據記載,是夜,百姓無論貧富,樓臺賞月,合家團圓,共同賞月吃月餅,盡享天倫之樂。

中秋習俗——提燈籠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人們燃燈以助月色,逐漸成為一種風俗。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更添喜慶。

臺灣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描述中秋提燈的情景寫道:「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竹旗杆,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中秋習俗——拜月神

中國民間傳說,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傳為日神的配偶神。中國以嫦娥為月神,代表美麗、善良及一切女性美好的特徵。

《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八月十五,民眾在戶外院內設香案供鮮花、水果、月餅、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焚香燒金,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信徒則前往廟宇祭拜月神。

中秋習俗——拜土地公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該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用一根竹子,上端綁以金紙,作為「土地公拐杖」;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拐杖用,並祈求明年會有更好的收成。

在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民間流傳,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實行了殘酷的統治。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

中秋詩詞 千古傳誦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寫下了諸多關於中秋月的優美詩句。其中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傷感;也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

其中,唐代詩人李樸的《中秋》一詩別具一格: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到了清代,天才文學家曹雪芹在其小說《紅樓夢》裡,更以中秋節開篇,吟頌中秋之月:「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氣勢磅礴,向來為人稱道。

相關焦點

  •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人生幾何
    >蘇軾把酒問青天的的豪放豁達中秋佳節,宜對酒當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望月懷遠》張九齡[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皓月當空,月圓情濃,明月寄託相思,寄託人們對故鄉對親人故友的懷念。中秋夜,不管身在何方,願能一同感受這份情思。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裡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中秋節的習俗2:吃月餅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 中秋來歷!詩詞!習俗!傳說!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 明月千裡寄相思(美文)
    明月千裡寄相思作者丨琉璃疏影 攝影丨法師明月,還是舊時的那輪,蘊含著一種如水的清淡穿過茫茫人海,穿過人群熙攘,早已習慣了隔著一輪月的距離,念你。我們的生命,那麼短,又那麼長,只要用心生活,便會有美好一生。縱使,歲月會走遠,愛也不會改變!
  • 相思明月中 祝福人團圓——上海世茂皇家艾美酒店中秋獻禮
    上海2020年8月18日 /美通社/ -- 上海世茂皇家艾美酒店在團圓佳節之際推出兩款精美雅致的中秋月餅禮盒,是饋贈親朋好友或事業夥伴、共慶傳統佳節的尊貴之選。相思明月中 祝福人團圓 禮盒以典雅的中國紅為基調,融入三枝六椀皇家元素,寓意花好月圓,吉祥如意的美好祝願,彰顯高雅格調與東方韻味。精選廣式蛋黃紅蓮蓉,廣式黑芝麻,提拉米蘇,綠豆蓉,傳承歷年經典風味,演繹濃濃中式意韻。寄相思之情,慶團圓之喜。
  • 相思明月中 祝福人團圓 -- 上海世茂皇家艾美酒店中秋獻禮
    上海2020年8月18日 /美通社/ -- 上海世茂皇家艾美酒店在團圓佳節之際推出兩款精美雅致的中秋月餅禮盒,是饋贈親朋好友或事業夥伴、共慶傳統佳節的尊貴之選。 相思明月中 祝福人團圓 禮盒以典雅的中國紅為基調,融入三枝六椀皇家元素,寓意花好月圓,吉祥如意的美好祝願,彰顯高雅格調與東方韻味。
  •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各國文化——附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迎中秋,慶國慶」邀請函
    在此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龍外開展「共賞一輪明月,感受各國文化」——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迎中秋,慶國慶」主題團日活動掃描下方二維碼,誠摯邀請全校領導和師生,共賞一輪明月,感受各國文化。一輪明月,話團圓,寄相思。有家人的地方,就有溫情。看天上的月,吹人間的風,過最平凡的生活。一家人齊聚一堂迎國慶、賞月亮、吃月餅,這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啊!韓國(秋夕節)、日本和斯裡蘭卡(月圓節)、越南(中秋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祈月節)、柬埔寨(拜月節)、緬甸(光明節)都過中秋節。
  • 中秋佳節|月到中秋分外明 古今中外共此時
    秋天來了,中秋還會遠嗎?過了秋分,今年的中秋節相攜國慶節一起如約而至。古人說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當看到一輪圓月當空照的時刻,你我不管在天南還是海北是否都有著「低頭思故鄉」的默契,這是文化傳統刻進民族記憶中的印記,千百年來未曾改變。又是一年月團圓,且喜人間好時節。
  • 【中秋佳節】中秋節的由來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 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 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 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
  • 畫沙坊-《中秋月》送上祝福
    畫沙坊—《中秋月》祝福您佳節快樂!
  • 辛棄疾這首中秋詞,看似從容瀟灑度中秋,實則滿腹心愁寄明月
    (古代詩詞另類解讀:第29期)(文·張凡)人間的中秋佳節,是一種延續了數千年的情懷,不管陰晴圓缺,都是人們心中最特殊的一道風景。然而同樣的風景,在不同的人眼中,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情愫,特別是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每一首關於中秋的詩詞佳作,都能夠讀出不一樣的味道。
  • 中秋 | 月是故鄉明,花好人團圓
    山一程,水一程,只有故鄉的一切,在那一輪圓月中,淡淡的永不會被黑夜抹去。中秋節由來關於中秋節的由來,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
  • 「中秋詩詞特輯」執手詩詞:藍橋欲下怯憑欄,相思一夜寒風露
    依韻範國甫先生月問嫦娥(新韻)文/張深意一輪明月照詩林,四海吟家和範君。聞訊嫦娥收廣袖,輕拈彩筆賦奇文。依韻和範董文/杜宗傑大河映月照詩林,雅士踏輝瀟灑吟。忘卻今宵是何夕,仙坊夢醉煥春心。明月有情憐徙雁,荻花無主寄騷人。中秋感懷文/馮繼勇波光瀲灩月微羞,夜鳥歡鳴掠水遊。鬢影絲絲弦上舞,琴聲切切似川流。風搖落葉飄零去,海湧飛雲意更留。願抱相思懷古樂,還愁虛度又中秋。中秋將至隨吟文/南山野客月近中秋催客歸,西風吹起雁南飛。
  • 「中秋節專題」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 中秋節吃什麼
    而關於中秋的由來和各地的習俗,又有多少人了解呢?下面就跟隨MaiGoo編輯一起來了解下吧。節日起源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秋月圓夜,話景美好
    從古至今,中秋月的漫漫清輝,激發了無數文人的靈感,為我們留下了無數歌詠中秋佳節的詩詞歌賦。因此,中秋節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吃喝節日,更是寄託了人們「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好願望。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中秋節是諸多節日中備受青睞的一個節日,與中秋節有關的習俗和詩詞頻繁地出現在考題中。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做一個有關中秋節的專題,以迎接今年中秋佳節的到來!
  • 25首最美中秋歌曲獻給你:願你人圓事圓花好月圓!
    千重山,萬道水,一輪明月系天涯;三秋桂,十裡荷,百分思念牽出萬點情。天上月,人間明,歡歡喜喜慶團圓。 月升是我的牽掛,月落是我的關懷, 月盈是我的惦記,月虧是我的思念, 月芽是我的真誠,月彎是我的微笑, 月圓是我深深的祝福…… 但願人長久 明月千裡寄相思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再過幾天就是傳統中秋佳節了。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團圓節」(中秋節賀卡寄語祝福語簡單大方 中秋節給長輩老師的溫馨祝福)。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 古詩詞裡的中秋與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全唐詩》中有關中秋賞月的詩作確有很多篇,如王建有《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徐凝有《八月十五夜》等,但中秋賞月的習俗,卻是最早見於唐玄宗時期的歷史文獻記載。如唐《開元天寶遺事》中有「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的記載。
  • 蘇軾|中秋佳節,明月高懸,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
    中秋佳節,明月高懸,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文/雨小荷(河南)中秋佳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深受人們的喜愛。那天,團圓的人們會共同賞月,吃月餅、石榴等。而未團圓的人則會望月思念親人,遙寄祝福。每當中秋佳節,月兒格外的明。
  • 「網絡中國家·中秋」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
    默默向人間灑下一縷清暉夜晚變得安靜而又浪漫中秋,最早見於《周禮》在宋朝便已經盛行它是吉祥如意的「團圓節」人們以豐富多樣的傳統習俗,無限相思孫小明 攝「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桂花美食與佳釀的香甜可口恰似闔家歡聚的幸福此時自有一番閒適最是佳節歡愉時與親友猜燈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