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誰創造的?

2020-12-23 尚武養生
太極的由來

誰創造的太極拳?太極拳本是勞動人民所創造,但有的人極力鼓吹所謂神仙傳授的,說太極拳起源於老道張三丰。張三丰是什麼地方的人,不知道,什麼年代的人說法就不一致。

太極拳和八卦

有的人說他生於唐、宋、元、明各代的說法都有。例如人說張三丰「夜夢玄武大帝授之拳法,如何考證,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又如何考證」這段故事只是當時說教廣為流傳。但是如果大家仔細觀察這段時間和歷史背景會發現,那段時間正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時期。

太極拳和戚繼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太極拳的發展歷史,也充分證明了這一觀點。

太極拳和戚繼光的成績

無論是登封少林寺,或者是山西洪洞流傳下來的通背拳。河南溫縣陳家溝失傳的長拳,都與明朝戚繼光(公元1528年~1587年)總結出來的拳精32式有關,其中相同的勢名很多,在32式中,太極拳就採用了29式,相承關係是極為明顯的,而戚繼光自已認為。他的拳經鬼依據民間16家拳法綜合編造出來的。

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宗師陳發科公

歷史上是不容顛倒的。太極拳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的來源只能是我國歷史歷代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並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相關焦點

  • 談談太極拳的由來
    太極拳-陳王廷民間傳說太極拳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起源於武當派的祖師張三丰,另一種是太極拳創自陳王廷。但後世人細究太極拳的起源的時候,發現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在時間上比張三丰的早,而且根據陳氏家族留下的太極拳招式記載,與武當太極拳留下的招式相差無幾。典籍記錄山西人王宗嶽是張三丰的弟子,他著有《太極拳論》一書,自此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而「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 以武止戈——太極拳申遺成功了
    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穩居此類世界第一,共有42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
    《論太極拳與非太極拳之區別》技擊術其實就分兩類:一類比的是看誰拳腳硬,看誰抗擊打,技擊特徵是針鋒相對地頂抗另一類比的是看誰能使對方攻擊落空,看誰挨不了打,技擊特徵是順勢而為地不頂抗,顯示的是相互作用力趨於無。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描述太極拳技法特點時說:「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 太極拳祖師張三丰,當代已無太極拳
    尤其是他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更是獨步武林,神秘莫測。金庸小說裡虛構的人物很多,武功誇大的角色更多。但是對於張三丰可能是個例外,金庸並沒有誇大,甚至沒有寫盡張三丰。歷史上的張三丰是個貨真價實的武林高手。-----太極拳祖師-----張三丰這個「IP」到現在仍為世人經常應用,主要在於其創造的「太極拳」。前幾篇文章分別講過,太極的原始萌芽在於遠古聖人伏羲。伏羲在黃河和洛水邊看到了《河圖》《洛書》,於是創造了易經,出現無極和太極的理念。
  • 太極拳的起源應當回歸張三丰!
    內丹功俗稱「氣功」,其行氣需要肢體動作進行導引,張三丰根據練內丹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張三丰創造太極拳有幾種傳說,一種是他看到鵲、蛇相鬥(俗稱「龍鳳鬥」),一種是他看到貓、蛇相鬥(俗稱「龍虎鬥」),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套靜如處子,動如飛羽,柔如靈蛇,剛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極拳」。
  • 一個招式引發的對太極拳起源的思考
    洪式太極拳創始人洪均生可在陳式太極拳中這麼重要的一個招式,除陳式太極拳、洪式太極拳和趙堡太極拳有「金剛搗碓」外(趙堡太極拳以後有兩個分支,一個是太極忽雷拳,此式名叫「金剛搗碓」,一個是和式太極拳,此式名據說被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鄭悟清改為
  • 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
    論王先生所練的太極拳,與陳先生所練的本屬一家(陳先生的師承是楊澄甫,王先生的師承是吳鑑泉,兩人都是楊露禪的再傳弟子),當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兩人所傳授的拳式,各自不同。我當時很是疑惑,不敢隨便判斷誰對誰不對。我既以研究拳術為目的,自不能存黨同伐異的心,何況同是太極拳術又是同出一家呢!(只以研究便利的關係)因為王先生住在我家,便專從王先生研究,也時常與陳先生推手。
  • 雷公太極:誰都知道太極拳用力跺腳會疼,但這是國人的名片和威風
    他表示:正因為有陳小旺大師,才有千千萬萬的人喜愛太極拳。誰都知道太極拳的跺腳動作會震得自己疼,畢竟誰也不傻,誰也感覺到疼。但是太極拳是國人的名片,而跺腳所產生的震動是國人的威風!雷公太極其實,關於太極拳「金剛搗碓」這種跺腳的動作,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好處。主流觀點是沒好處。
  • 詠春拳VS太極拳,到底誰更厲害?
    詠春拳 隨著詠春拳的發揚光大,派生出葉問系詠春、姚系詠春拳、岑能詠春拳、阮奇山詠春拳等,有如太極拳派生出武當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一樣
  • 太極拳為什麼行? ?
    就在17日晚,太極拳這項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運動,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極拳的故事。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特徵及太極拳推手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特徵及太極拳推手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據《王徵南墓志銘》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這段話告訴我們:先發攻擊有弊端,「人易得以乘之」。「以靜制動」可使「犯者應手即僕」。何為「以靜制動」呢?
  • 太極拳為什麼行?
    按此標準對照,太極拳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呢?這還要從明清時期說起。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太極拳。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 太極拳養生與習練太極拳的環境
    太極拳之所以備受國內外人士的推崇,有其文化積澱和技擊魅力的誘惑,但更令人神往、孜孜以求的還是其健身養生功效。一、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功效太極拳養生結合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注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協調。
  • 太極拳和中國符號
    太極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認為太極拳它最能體現中國人的價值觀。從劉老師的講座當中我們知道,為什麼他的青城派太極拳很受歡迎?最重要的一點它是中國的符號,不管是青城的,是陳家溝的,還是吳氏、楊氏的,它都屬於太極拳體系,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我也在這裡呼籲,咱們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心中一定要有一把火,有一種精神,把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的文化通過太極拳符號展現出來。
  • 太極拳是脊柱健康良醫
    傳統楊氏太極拳,健身、養生、娛心、益智。邯鄲市長興太極拳培訓中心歡迎您!說明:本文內容整理自博士姜南的學術論著《太極拳對脊柱的運動幹預研究》和《太極拳運動健脊理論體系及科學基礎》。通過對現有文獻梳理發現,在中國知網資料庫輸入關鍵詞「太極拳」並含「脊柱」或「太極拳」並含「腰痛」,搜索到1980-2015年的論文只有25篇,而相對於「太極拳」並含「健康」的1871篇論文相比,研究嚴重不足,未使太極拳運動在脊柱保健和脊柱醫療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太極拳獨特的運動特點和功法要求對脊柱穩定與健康所產生的影響是其他任何運動所無法比擬的。
  • 太極拳到底能不能實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太極拳
    文章來自「太極拳」教學網,謹以致謝!太極拳吧!是一種古老的拳種,練習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好處很多強身修身等優點,自從格鬥狂人徐曉東完敗太極拳師雷公,很多人對於太極拳的實戰產生了疑問,那麼太極拳到底能不能實戰?
  • 太極拳的創始人真的是「太極張三丰」嗎?
    不過《明史》與歷經纂修的《太和山志》,完全沒提及張三丰會拳術;即使在清雍正元年(1723)四川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的《三豐全書》中,雖宣稱見過14世紀的張三丰,但也未曾說過張三丰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由於過去為了推廣一種學術,託名神仙或其他有威望的人物所流傳,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所以才出現託名「張三丰創造太極拳」的說法。
  • 太極拳大師懂不懂「松」?
    別說是現在的太極拳大師們不知道,就是張三丰、王宗嶽、蔣發、陳王廷、陳鑫,楊露禪、武禹襄、吳全佑、吳鑑泉、楊健候、楊班侯、楊澄浦、孫祿堂、吳圖南、陳微茗、顧留新,陳發科、洪均生、馮志強、魏樹人、李和生、鄭曼清青………………所有以往的太極拳宗師和大師也不知道。
  • 孫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98式,是孫祿堂老先生老年學習太極拳後,融形意拳,八卦掌和自己畢生武術成果而創造的太極拳。是孫家三拳裡精華的精華。
  • 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自王宗嶽《十三勢行工歌訣》提出「若言體用何為準」的問題之後,體用就成為太極拳學術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不少太極拳專著即名「體用全書」,但對於學太極拳的人來說,要弄清何為體,何為用,並非容易。比如,一個從未實際接觸太極拳的人學了一套24勢,很可能以為這個就是體,即太極拳的本來,待學的時間長了,又接觸到其他很多套路,以及各種流派,反而會找不著太極拳了,不知道太極拳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很難講明白,我們不妨先從《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這篇文章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