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投財經
一夜暴富!這個80後超級富豪身價超馬雲
關注
詠春拳是南拳的一個分支,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詠春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
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身型要求護襠,沉肩,落膊,抱拳,護胸。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二字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其中的「馬」字是當地方言,下盤步型的意思。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彈性出拳、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等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粘、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羊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
詠春拳
隨著詠春拳的發揚光大,派生出葉問系詠春、姚系詠春拳、岑能詠春拳、阮奇山詠春拳等,有如太極拳派生出武當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一樣。
詠春拳與太極拳的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古有「北太極南詠春」之說,太極拳與詠春拳都誕生在清朝末年,時間相近,這就有了相互借鑑的歷史根源。的確,它們之間隱隱有些絲連,並且在功法、拳法有著相似之處。讓我們撥開歷史迷霧,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探索傳統武術的本質,這樣有利於進行武術交流,相互借鑑,取長補短。
太極拳
詠春拳為二字鉗羊馬,葉問系詠春為內八字步法,兩腳尖相交形成60°夾角。在八卦掌中的扣腳有這個步行,其目的都是為了穩定,而後借地之力。彭氏詠春,兩腳力源由腳蹬地產生,通過踝、膝、胯、肩、肘、腕、手指的傳遞把力最終傳到手上,這在詠春拳裡叫「六節勁」,而且節節能發勁。在太極拳中加入了腰胯的概念,叫「行氣如九曲珠」。那麼詠春拳中為什麼不強調腰胯而強調腰馬呢?腰馬合一是指腰和腿部形成一體發出整勁,詠春拳講究的是「攤腰鎖胯」,即把腰攤出來,把胯尖抻出來,用尾骨抵住後胯,把胯固定住,腰與腿的連接是胯,胯一固定住,腰馬就自然合一了。
詠春拳是「攤腰鎖胯」,而太極拳是空腰轉胯。空腰是把腰椎拉直,即以命門穴為重心,上面頭大椎向上領,下面盆骨向下沉,形成對拉之勢,這樣把腰椎、胸椎、頸椎都拉直了,古人叫「過三關」。拉直腰椎叫空腰,拉直胸椎且配合胸骨下沉叫空胸,這個道理就像門軸、車軸一樣,軸直了才能轉,所以說空腰是為了轉胯,空胸是為了轉肩。轉腰胯就能發出螺旋力,就能改變自己的重心,就能破壞對方的重心。
太極拳是從胯上轉的,那麼詠春拳呢?詠春拳是從腳下轉的,二字鉗羊馬站好後,以腳跟為軸,兩膝有相合之意,再加上攤腰鎖胯,轉馬時才能腰馬合一。松肩墜肘要求一樣,其目的是把肩拉開,使氣下沉,重心由胸腹部下移到小腹部,並且使借地之力通過脊椎順利地傳遞到手上。
詠春拳與人講手時的姿勢,和吳式太極拳的抱七星很相似,詠春拳的攤手與陳式太極拳的掤手很相似,其應用法則都強調中線原理,出手都要走螺旋,都講究柔化剛發,不與對方用力相拼。
詠春拳與太極拳的差別?
詠春拳與太極拳在功法、拳法上有著相似之處,並不等於詠春拳與太極拳在訓練手段和技術是一樣的,這兩種拳的差別有:太極拳從軌跡來說講圓,講究化勁、引勁、接勁等,走刀劍錘勁;詠春拳講的是最短距離,特別講究中線原理,類似打點出刺的方式,走槍勁。
又比如兩種拳術都說自己是「以柔克剛」,但是太極拳比較要求「用意不用力」和「牽動四兩撥牽斤」,而詠春則沒有這樣細化的講究。
再比如:太極拳講究對勁道細化的理解,詠春拳要求有寸勁和聽勁,那種寸勁是人體的爆發力,是明勁,那種聽勁是局部於掌、腕、肘、臂;太極呢?要求有明勁、暗勁、長勁、短勁、化勁,引勁、接勁和全身整體的聽勁、發勁,一舉手一投足,皆是太極,挨到何處,何處發放。太極拳也有寸勁,這種寸勁的發勁方式不同幹詠春拳,是丹田內氣的抖動貫穿全身,是神、意、氣、勁的高度結合。
功夫詠春精選內容,喜歡請關注和分享。
-the end-
海量詠春資訊、獨家心得秘籍每日送
小念頭、問手、八斬刀、木人樁、拳館開業、活動推廣
最地道的詠春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