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詠春拳為明末少林女尼伍枚大師所創。清康熙年間福建籍女子嚴詠春避難四川大涼山時,得五枚大師真傳,傳至嚴詠春及其夫梁博濤,且取名詠春拳。他倆先後到廣東南雄、高要設館授徒。
鶴山古勞鄉人梁贊隨嚴學武,盡得詠春拳奧秘,並將多種拳術糅合,又首創了偏身詠春拳。
梁贊在保留詠春拳剛柔並濟、連消帶打、巧打為主的特點基礎上,改詠春拳的正身為偏身,在技擊中注重忽左忽右、靈活快速的偏身轉換,以便更易於消卸對方的攻擊,更利於牽制打擊對手;同時還把繁多的拳術套路精簡為大念頭、小念頭、標錘、三箭錘、欄橋、雙龍、蝶掌、尋橋、鶴膀、短橋、標指、伏虎等十二路散手實用拳法。
偏身詠春拳講究身體各個部位、關節的靈活配合,身心協調,使腿、腳、身、肩、肘、掌、拳、指都具防禦和攻擊作用;其步法為二字鉗陽馬,使手腳一致,進退自如;主要技擊技巧為短橋寸勁,出手橋段緊密不疏,不露破綻,不失重心,貼近對方時才突發勁力,更具隱蔽性和突發性,令人難以揣測防範;手勢以陰陽手為主,兩隻手陰陽相對,不斷變化交換,協調靈動,極具太極意蘊。
偏身詠春拳既具有很強的技擊性,又兼有以柔制剛、剛柔相濟的太極拳特性,自衛防身和強身健體的功能尤顯突出,已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拳術套路之一。
目前古勞偏身詠春拳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